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37384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1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

《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

1.3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项目

1.4项目建设地点

1.5项目负责人

1.6项目投资规模

项目的总投资为95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为8350.00万元(土建工程为4565.50万元,设备及安装投资2233.50万元,土地费用917.80万元,其他费用为240.28万元,预备费392.92万元),铺底流动资金为1150.00万元。

项目建成后正常达产年实现年产值12000.00万元,实现年均销售收入为8836.36万元,年均利润总额3198.03万元,年均净利润2718.33万元,年上缴销售税金附加为44.18万元,年营业税为441.82万元;

投资利润率为33.66%,投资利税率38.78%,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26.75%,税后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4.99年。

1.7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达产年设计经营能力为:

年仓储物流配送农副产品20万吨,达产期年产值可达12000万元。

本次建设项目占地面积45.89亩,总建筑面积33550.00平方米;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

主要构筑物一览表

工段名称

层数

占地面积(m2)

建筑面积(m2)

办公综合楼

4

800.00

3200.00

物流中心

2

3000.00

6000.00

配货中心

仓储库房

1

15000.00

职工生活中心

配电房

150.00

合计

22750.00

33550.00

行政办公附属设施占地

1600.00

道路及停车场

2000.00

绿化

4000.00

1.8项目资金来源

本项目总投资资金9500.00万元,资金来源为:

全部由项目企业自筹。

1.9项目建设期限

本项目建设自2013年6月—2015年5月;

建设工期共计24个月。

1.10项目承建单位介绍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2.1项目提出背景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在发展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有必要着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贮藏、保鲜、分类、包装、营销环节,特别是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借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把产品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连接起来,做到贸工农一体,就可以把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形成的增值利润向农业回流,增加农业积累,增强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总体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比较利益。

同时农副产品仓储物流业一头连着市场和消费者,另一头连着原料生产和农民,可以及时反馈市场信息,便于农民了解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农业由于有贸易部门和物流部门作依托,有龙头企业的牵引,就可以有计划地放手发展生产,不致因为商品流通遇到阻碍而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生产经营周期。

这样,通过发展农副产品仓储物流业,使市场形成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使农民提高直接参与市场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民进入市场,开拓市场,搞好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越来越连通一起的大市场之间的衔接,把农民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与市场需求连接起来。

项目建设地厦门资源丰赡,物产富饶。

农业产业发展劲头十足,农副产品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结合当前我国农副产品仓储物流产业发展态势及宏观政策导向,产业的利好政策环境将为项目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项目企业将充分利用项目建设地农业资源优势、交通运输优势以及公司综合实力等优势,实施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基地项目,此举即是紧抓市场机遇,满足国内及当地仓储物流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项目建设具备一定的市场发展空间,项目实施预期将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2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2.2.1顺应“十二五”时期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攻坚阶段,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十二五”是我国农业科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农业科技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更加凸显了农业科技的战略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的财政保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随着人才强农战略的不断推进,农业科技的智力保障水平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科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的条件保障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科技进步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因此,本次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即是顺应了我国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将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规模化的仓储物流支撑,为农副产品更快的进入市场提供完整的渠道,可以说项目实施正是顺应了当前农业经济大力发展的市场机遇,将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有力贡献。

2.2.2大力促进农业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及产业加速融合的需要

项目将建设成为当地颇具规模的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基地,项目的实施是农业的必要延伸,也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重要保障,更是农副产品进入消费渠道的必要环节,这对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项目实施还可使得企业进一步开拓农副产品物流产业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壮大企业发展链条,促进企业长足快速发展,为企业赢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2.3满足当地农副产品仓储物流需求的迫切需要

厦门市农业产业发展迅速,农副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在当地急需建设一个规模化、专业化、大型化的农副产品综合物流仓储基地,以满足当前农副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贸易流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厦门颇具规模的大型的农副产品现代仓储物流基地,随着厦门市及周边城市农业贸易流通业及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项目建设市场需求前景较为广阔,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2.2.4增加当地就业带动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本项目建成后,将直接为当地150多人提供就业机会,可吸收下岗职工与闲置人口再就业,还可间接带动当地就业,可促进当地经济和谐发展;

此外,项目的实施可带动当地农业、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物流业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搞活国民经济、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2.5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项目正式运营后,年均销售收入可达8836.36万元,年均利润总额为3198.03万元,年可上缴所得税132.05万元,年可上缴城建费及附加44.18万元。

项目的实施每年可为当地增加574.90万元利税,可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进程。

综合以上因素,本项目建设十分必要。

2.3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2.3.1政策可行性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

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农业的产化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指出: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业。

加强主要农副产品优势产区加工基地建设,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业优势区域和城市郊区集中。

启动实施农副产品加工提升工程,推广产后贮藏、保鲜等初加工技术与装备;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加工和流通企业集团。

因此项目建设具备政策可行性。

2.3.2市场可行性

当前农副产品市场需求的持续增加迫切需要建设规模化、专业化、大型化的综合物流仓储基地,以满足当前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促进农副产品贸易流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项目将建设成为当地规模化、现代化的大型的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基地,以满足当前农副产品仓储流通行业的快速发展,未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加大及产业政策扶植力度的加大,项目市场前景可观,具备市场可行性。

2.3.3管理可行性

本项目将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专门组建机构及经营队伍,负责项目规划、立项、设计、组织和实施。

在经营管理方面将制定行之有效的各种企业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励制度,确保本项目按照现代化方式运作。

2.4分析结论

本项目项目的实施可有效带动厦门市农副产品贸易流通产业、物流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链快速发展,带动项目当地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进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均十分显著。

综合以上因素,本项目建设可行,且十分必要。

第三章行业市场分析

3.1农业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3.1.1发展形势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业投入,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连续八年增产、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棉、油、糖生产稳步发展,“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副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副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

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农业“走出去”取得新进展。

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连续八年增幅超过6%。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满足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

“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机遇难得。

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

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

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

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为扩大农副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是政策支持将更加强化。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

三是科技支撑将更加有力。

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全球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

四是外部环境将更加优化。

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更加浓厚,形成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将得到进一步激发和释放。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更加迫切。

国外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农业面临着容易被忽视或削弱的风险,必须倍加重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

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产业化水平低,比较效益偏低的矛盾较为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