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37195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武汉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武汉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武汉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武汉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武汉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2010年,学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改革创新精神,结合创优争先活动,努力推动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继续落实质量工程、卓越工程,实施“武大课程2010计划”,修订新一轮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完善学分制,推动实施学分制收费管理,促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和学生个性化培养,扩大本科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抓好本科教学日常管理工作,教学秩序维持良好

1.常抓不懈,做好教学运行管理

本年度继续加强全校教学运行过程管理,认真清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程序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管理系统功能。

坚持做好教学常规检查,加强干部听课制度的监督与反馈,确保教学计划落实到位,保证了全校良好的教学秩序。

2010年本科生课程共4536门,课头10747个。

课程异动429次,安排期末考试9609门次;

18827人次参加了六月份的四、六级考试,17044人次参加了12月份的四六级考试;

875人次参加了英语口语考试,除课表安排以外,调度教室11364次。

在“七校联合”办学项目中,2009-2010学年下学期对外校开放13个专业,53个班,外校修读武大的学生共计5452人(3个年级);

2010-2011学年上学期对外校开放14个专业,40个班,外校修读武大的学生共计3628人(2个年级)。

2.细致深入,完善学籍管理

依据2008年新修订的《武汉大学学籍管理规定》,耐心细致,做好新规定的解释和执行工作,加强对教学秘书的培训和辅导,坚持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处理,使学籍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本年度办理学籍异动1550人次,办理在读学籍证明等各类学生证明材料过万份。

推荐免试研究生1543名。

颁发毕业证书7311人,学位证书7305人。

授予东湖分校、珞珈学院毕业生学位1306人。

同时还发放了武大学生辅修、双学位937人,WTO校外班学生获武汉大学双学位证116人,七校联合办学学生双学位、辅修证1848人,东湖分校学生双学位、辅修证112人。

3.加强维护,提高教室管理服务质量

本年度新建多媒体教室15间,新建录播教室1间,更新多媒体设备80多台套,更新教室桌椅1000多套;

完成了工学部五教和信息学部一教的整体维修和多媒体设备的拆卸和更新;

46台电开水器已安装到各教学楼并投入使用。

目前教室总数588间,多媒体教室已达410间。

教室管理人员每天提前10-15分钟到达各自所管教学楼进行巡视,做到定时检查、维护,出现故障及时维修,保证了多媒体系统的全天候正常运转。

4.积极努力,完成教材征订工作

在高校教材供应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教材中心顶着压力,加强与书商的沟通和合作,积极推荐优秀教材,主动服务,圆满完成了春、秋两季教材的预定、发放工作,到书率100%。

全年共订教材1462种,56694册。

发行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大力提升教学质量

1.稳步推进“卓越工程”建设,“质量工程”项目成果丰硕

本年度,我校继续实施“卓越工程”,抓好“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着力做好国家精品课程、第六批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马工程教材、教学名师的申报组织工作。

2010年,我校8门课程被授予国家精品课程,同时,新增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特色专业、1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2个国家战略新兴专业、2位省级教学名师、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截止到2010年末,学校共有国家级精品课程7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国家特色专业27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3人、国家双语示范课程8门、国家级人才培养实验区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

在中央宣传部马工程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编写教材项目招标工作中,我校入选17种重点编写教材项目。

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编写教材,共分三批建设,前两批我校入选41人,参编21种教材。

2.实施《武大课程2010》,加强通识教育平台建设

为了指导学院(系)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实施了《武大课程2010》,其重点在于建设两类教学改革试点基地和五类有助于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的建设项目。

目前已经建立15个课程体系改革试点基地、6个学科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和38个教学改革项目。

对于立项建设的项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出台激励政策和管理办法,并定期进行检查。

我校一贯以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特色,精心构建了具有武大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以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程及通识教育任意选修课程三个层次相互配合、有机联系的整体通识教育课程平台。

为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平台建设,满足学生对通识课程的选课要求,提高通识课程教学质量,本年度对06年立项的通识课程进行了验收,对07年立项的通识课程进行中期检查,并通过专家评审,新增18门通识教育建设课程。

至此,我校共建设360门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程。

3.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部署,基于武汉大学本科教学传统特色,学校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该计划的实施目标就是构建和优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努力培养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国际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巨大的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才。

为达到此目标,学校组建“弘毅学堂”,坚持高起点、高层次、少而精、开放式、国际化培养原则,开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数理经济与金融、国学七个学科班,招生140人,并报送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论证材料,获批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同时,学校成立由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并通过成立专家委员会和各学科专家分委员会、建立科学的选拔和动态管理机制、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模式、配备优良师资、创新学生管理制度等手段,保障弘毅学堂的顺利开班运行。

4.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公共基础课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设计科学的培养方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环节。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继2001年、2004年、2006年之后,我校在本年度再次组织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新方案继续贯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通专并重”的方针,进一步加大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力度,并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提炼、课程体系的重组和重建工作。

此次修订实现了公共课分级分类教学和通识必修课程学生自由选择修习时间,严格规定了实践课程占总学分(学时)比例及选修课程比例等。

鉴于公共基础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我校自2008年-2009年间就全校性公共基础课的设置、运行管理、教学编制以及教师待遇等问题进行了调研,设计了《武汉大学本科教学状态调查问卷》在校内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组织召开了公共课教学改革论坛。

本年度,在前期校内外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我校出台了《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意见》。

该文件对哪些课程是公共基础课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公共基础课实行归口管理,对课堂规模进行了原则规定,明确加大对公共基础课专项经费投入,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队伍和团队建设,要求大力推进英语、数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体育等课程分级分类教学,改进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等。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为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我校始终把“三创”(创新、创造、创业)理念渗透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通过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设立大学生科学研究专项基金、积极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完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创新学分”等多项举措,丰富学生们的第二课堂经历,强化学生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鼓励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本年度,根据《武汉大学创新学分实施办法》,在各学院(系)初审基础上,经过专家认真评审,有416名同学累计获得1776.5个创新学分;

215篇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在湖北省普通话大赛中,我校获二等奖及优秀奖各一名;

在第二届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我校学生获得特等奖。

同时,我校加强了大学生科研项目进度检查。

对2009年度大学生科研校级项目425项进行了中期检查,其中260项通过,合格率60%以上;

评审、验收了2009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64项(内含4项Sun计划项目),其中40项通过,合格率62%;

对2009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60项进行了中期检查,其中39项通过,合格率65%。

此外,组织了2007、2008年度41个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工作,评审出优秀项目22项,良好18项,合格1项。

组织4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Sun项目结题验收,其中我校学生负责的项目获得“Oracle-Sun杰出大学生创新项目”第一名,并受邀赴美国考察学习。

对2009年度大学生科研校级项目425项进行了结题验收,320项通过,合格率75%。

6.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国际竞争力

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我校主要从开设双语课程教学、资助基础课教学教师出国研修、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创设国际班、举办暑期国际英语口语培训班和海外班等方面,积极推进本科教学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

本年度,共选拔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学生287名,包括赴香港地区交流学习学生9名,赴台湾地区大学交流学生40名,其它30多所高校238人。

我校自2004年起开始举办暑期国际英语口语培训项目。

该项目由武汉大学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联合举办,旨在通过全英语的教学环境和“文化体验教学法”,培养和加强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竞争力。

经过七年的积累、完善和发展,暑期国际英语口语培训班已成为武汉大学的一个品牌项目。

2010年7月12日本届口语班如期举行,本届口语培训班参训学员共七百余人,实行小班教学,由29位美籍教师轮班循环上课。

美籍教师的聘任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由武汉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共同把关,严格遴选。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口语培训班实行外籍教师集体备课、定期讨论、共同确定教案和小班教学、轮班循环上课的教学模式。

每位教师负责一个话题,在大组内以小班的形式循环上课,学生可以全方位接触到美国社会文化,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