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
《《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
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
“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欧阳修说: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三、文章题旨
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思想。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
四、朗读指导
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
“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
“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
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
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
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
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
“游”“求”两韵述志;
“忧”韵乐以忘忧;
“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
“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总之,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
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
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五、关于辞
1.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
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例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注意:
(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
(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六、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
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
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七、理清层次
第一段:
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第二段:
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第三段:
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四段:
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1.叙事
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2.的情感:
(一)归心似箭,自责自悔:
辞官
(二)天伦之乐,自安自乐:
归途抵家
(三)田园之乐,隐居之乐:
家园之乐--田野之乐--劳作之乐--出游之乐
(四)综述情志,乐天安命:
如何度过余生
八、深化理解
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尤其是第三四段鲜明地展示了陶渊明的性情,是深刻理解文章的主体。
第三段表示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
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
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
在这个基础上,第四段抒发了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展现出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九、名句分析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在文中作者以此宽慰自己。
作者觉悟到过去出仕之事做错了,已经不能改正,但知道未来之事(指归隐)还可以挽救。
此句在文中有明确所指,然独立看,也可用于不要沉溺于往事的感伤,凡事应当往前看,抛却过去,把握未来之语境。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用“无心”、“知”两词,将云、鸟人格化,使作者之情投射于物,物与人融合一体。
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率直、朴真的情感。
从中可以感知自然是人情感之对象,自然着上人之色彩,便有了精神气。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此句为作者出游时所见的初春生机勃勃之景象,是实景,也是心景。
早春光景,见归来之可乐,万物蓬勃,使作者亦心生生命短暂之感慨。
披迹寻求,了悟生命之意象。
4、“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登上东边的高冈而放声长啸,面对清澈的流水而把诗歌吟唱。
作者以此句表达自己隐居田园,快然自足,读之“素怀洒落,逸气流行”。
用之面对自然,豪情满怀,心生壮阔之志,亦未不可。
十、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
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十一、涉及到的几个典故
1.会有四方之事:
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论语子路》:
“使于四方。
”这里指陶渊明为建威参军时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这件事。
2.眷然有归与之情:
“归与”,回去吧!
语本《论语公冶长》。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本句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虽不可挽救,而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谏,止,此处解释为挽救。
语出《论语微子》: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
4.乃瞻衡宇:
衡,通横,衡宇,横门,隐士居住的用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
《诗经陈风衡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
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5.三径就荒:
萧统《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说:
汉蒋诩隐居时,在房前的竹子下开了三条小路,只和求仲、羊仲两人来往,后人就以三径作为隐者居所之称。
6.审容膝之易安:
意思是明白狭小的地方也易安身。
容膝,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处的狭小。
《韩诗外传》:
“今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
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
7.复驾言兮焉求:
驾言,指处游,《诗经》:
“驾言出游”。
驾,驾车。
言,语气助词,无实义。
十二、课后思考
1.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义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喻义何在。
点拨:
“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如何评价结尾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示:
1.“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
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
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
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