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356232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

《完整word版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意识的本质

(p31)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p4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p32—3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6、为什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p37)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7、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37-39)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实践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种不同形态,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而人类社会的存在,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当今社会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8、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p44-45)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p4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0、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p48)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者的相互关系:

(1)区别: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2)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把斗争性和同一性相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

要么只在绝对同一中思维,认为事物只有和自身同一,永久不变;

要么只在绝对对立中思维,脱离了同一看对立,认为对立就是势不两立、绝对分明、绝对否定、排斥一切。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p49-5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

二者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

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2)有助于我们学会应用科学的工作方法。

如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等。

(3)有助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

1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p5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第一,重视量的积累;

第二,坚持适度原则;

第三,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13、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p51-5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

(2)对待事物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第二章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p65-6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本质

(p6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不仅有对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抽象、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p64)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认识互动的人;

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同时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p69-7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5、真理及其客观性

(p73-74)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在认识真理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到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另外,真理的客观性也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6、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p74-76)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

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

二者都是错误的。

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p80)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别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防止和反对否定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

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8、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p85-86)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任何成功的实践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p96-10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表现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