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科1101-吴宜宸-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的形成过程Word格式.doc
《材科1101-吴宜宸-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的形成过程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科1101-吴宜宸-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的形成过程Word格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因此,研究三农问题的形成因素有利于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方式从而释放社会压力,构造和谐社会。
【关键词】:
三农问题中国近现代社会压力
回顾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就会发现,“三农”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至1840年的鸦片战争。
殖民入侵打开了关闭已久的国门,冲击着古老的农业文明。
由于自然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顽强抵抗,它的解体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但从此中国的农业经济就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之中,虽然是被动的,甚至是不情愿的。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以及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式工业的兴起,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自然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男耕女织,耕织结合。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欧美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棉纺织品的输入,首先引起了在五口通商地区农民自给自足生活方式变化。
例如著名的棉产地长江三角洲,“松江利在棉布、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编制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包世臣《齐民四术》)。
农民耕作的产品不再以自用为主,而主要根据市场需要来安排耕作,农民自身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也不是全部靠自产,而有相当部分取自市场,农产品已商品化。
由于对外贸易中间环节过多,出口农作物的价格常常压得很低,农民的贫困化程度在加剧,农村日益破败。
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政治革命特别凸显,所以城乡差别、农民生活困苦淡就出了人们的视线。
但问题始终存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也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也罢,都是这一问题激化的结果。
建国后,由于特殊的国际环境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种外来的冲击被暂时屏蔽了。
但是为了巩固新生的共和国,加速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中国共产党采取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推行“以农补工”的政策。
从1953年开始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以剪刀差、农业税等形式源源不断地抽取农业剩余。
据有关专家统计测算:
从1954—1978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民手中获取资金达5100亿元;
而1978—1991年剪刀差累计达12329.5亿元,相当于同期农业生产总值的22%[6]。
这样就形成了农村经济实际在增长,但农民农村依然很贫穷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全球化的浪潮与市场化改革取向一起对中国经济社会形成了更猛烈的冲击,各种生产要素按市场法则自由流动,非均衡发展战略和资本投资偏好使城镇获得大好发展机遇,迅速发展起来。
而高度分散、规模小、周期长、风险高的农业经济很难吸引到更多的生产要素,农民在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后却陷入了“温饱陷阱”,涨价后的农产品价格远远赶不上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出现了卖粮难、增产不增收的尴尬情况[7]由此可见,农民的破产、农业的凋敝、农村的衰落是全球化开始后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冲击的结果。
由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这一冲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有所不同罢了。
因而,现阶段“三农问题”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展开的必然结果,在本质上就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和冲突[8]。
毛泽东主席在民主革命时期指出: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9]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我们热爱国家、胸怀大志、崇尚科学、乐观自信。
但是,在我们大学生身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比如对基本国情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盲目乐观,好高骛远,不愿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
有调查表明,如今我国高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城镇,农村生源的比例已呈下降趋势,这样的变化令人担忧。
一方面是因为城镇学生对农村情况了解很少,他们对党和政府制定出台的“三农政策”的目的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少数大学生甚至嫌弃农村,认为农村拖了国家。
对于即将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情况显然与他们的身份极不相称。
另一方面,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虽然对农村的变化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
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能从理论的高度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科学认识“三农”问题。
因此。
高校应加大“三农”问题教育的力度,确保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最佳接班人。
从我们自身来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三农”问题既是我们的人生机遇,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第一:
大学生要抓住“三农”问题所提供给你们的人生机遇。
毛泽东曾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
”[10]一方面,农村、农业迫切需要需要有现代知识的青年,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村和农业,提高农村、农业的科技水平,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村、农业的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长期困扰着国家,其主要原因还是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不愿再回到那个环境待遇不是太理想但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实现人生价值的农村,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宁愿呆在城市做一些不能让他们发展潜能而且为别人服务的事情,或者说没有自己到农村开辟自己事业的意识,大学生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他们就业观念。
现代大学生要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更要有创新创业观念。
我们要转变就业观念---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不论是学习农业还是工业,学习理工还是人文,什么专业在农村都大有用武之地,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发展机遇,不要错过。
第二:
我们大学生要担当起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历史责任。
“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大学生应该从思想上、行动上促进、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
早日实现“中华民族振兴”,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责任。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社会问题,需要有责任心的年轻人去担当,现代“三农”问题的历史责任需要我们现代大学生去担当。
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也正在积极组织、参与一些相关的学习调研,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不断努力着。
如今,大部分大学生对三农问题的默然视之,甚至有些人都不知何为三农问题,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我们大学生中可以来说百分之八十的来自农村。
作为农民的后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三农的现状。
可事实却是大部分同学却选择了抛弃农业、远离农村、脱离农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错误的引导,我们从小到达就被灌输了走出黄土地的思想,因而长大后总想脱离农村。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民以食为天”即农民才是粮食的创造者。
我们需要改变这种观点对人们的束缚。
其次:
错误的观念,大部分人总是把体力劳动与农业联系在一起,认为搞三农就是卖劳力,其实不然随着科学的发展农业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就拿发展最快的国家美国来说,很大部分有钱人却是农民。
我们国家现在的目标就是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农业上。
再次:
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很多人把农村人和城市人划分了严格的界限,甚至在某些人潜意识里对其贴上了三六九等的标签,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思想糟粕,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努力改变,但改变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慢慢去感悟去成长,争取用比较短的时间去实现这种思想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喻国华.农业经济发展中“三农”难题的对策[J].特区经济,2006
(1)
[2]董军.困境与出路:
“三农”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09)
[3]任保秋.“三农”问题成因及出路再思考[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3)
[4]陈林.新三农问题之十大关键[J].太平洋学报,2007(10)
[5]陈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33
[6]葛志华.转型之痛:
三农问题的由来与终结[J].江海纵横,2007(7)
[7]任保秋.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创新的现实选择[J].理论导刊,2006(12)
[8]赵磊.“三农问题”的市场经济理论解析[J].学术研究,2005(5)
[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10]毛泽东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