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继伟清华大学演讲全文Word格式.docx
《楼继伟清华大学演讲全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楼继伟清华大学演讲全文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然不是说计算机系没有感情,论文全是数量经济学。
和官员有点不同:
是学者型官员。
只能说自己踏上脉搏了。
最近的事情,可以说,三中全会对于财税方面的任务很明确,也是我们力主推动的。
今天不讲这方面,更加宏观的。
大家都很关注,原来是高速增长,现在是中高速增长,可能吗?
什么路径去实现。
对同学有点启发,因为很多问题都可以变成研究的题目。
财税今天基本不讲。
国际经济学会,到场讲了六个问题:
中国与其他大国的不同,与姓资姓社无关。
今天只是做点启发。
今天讲3个方面,简单的回顾一下到目前为止的经济增长的特征。
着重从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增长的关系上谈。
从改革开放开始,80年代,到90年代中早期,这时是工资增长大于劳动生产率增长,是成本真实化的表现。
当时我挣70、80块钱,广东打工的挣200、300。
之前是把工资压得低,利润很高,增加利润交给国家。
早期有一个成本真实化过程,到90年代中早期。
90年代中期开始,把压抑的工资基本上解决。
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得很快,刚开始有点快。
之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改革,之前不反应在工资中,反映在企业的其他成本中,现在变得真实化了。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确定,十四大,之后多元所有制兴起。
这段时间劳动力释放,劳动释放率得到释放。
人口红利释放充分。
早期是乡镇企业,这个时候基本上垮掉了,因为市场放开,乡镇企业竞争不过,劳动力真实流动。
人口红利大规模进入制造业。
一直到XX年,工资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前面的两个阶段,经济增长达到9-10%,基本健康,当然也有很多扭曲,比如养老、医疗、住房都有很多毛病。
我只从工资讲,其他方面的成绩和毛病也很多,总的来说是健康的。
存在扭曲但是被巨大的人口红利冲销,使得经济增长比较快,除了中间的挫折和外部重击造成的通胀或紧缩。
07年是个拐点。
07年在讨论劳动合同法。
这个法很有弊端,这样说很多人不高兴。
从XX到XX年,农民工的工资年均增长%。
07到12年%,超过劳动生产率了,弊端比较大。
弊端在于:
一方面是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的雇佣灵活性,工人可以炒雇主,雇主无权炒工人。
推行集体谈判是对的,但是提出了行业集体谈判和区域集体谈判是可怕的。
美国说:
你们的劳动合同法非常好,在美国都做不到。
美国讲负面清单、劳动权利,我们把法律给美国看看,美国人不说话了。
底特律就是福利太高,最后垮台只好往回走。
另外一个问题在于,老龄化社会即将当来,劳动力增速减慢,农民工是第二代了不同于第一代,需要尽快的调整政策。
什么叫尽快调整?
如果不调整,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自然要落,而且很多。
恰恰在这个时候,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四万亿出台,大规模投资驱动,掩盖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刺激之后到现在,问题是三期叠加:
换挡期,是必然换挡:
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占比,XX年的时候是,现在是,进入老龄化;
劳动阶段的人口开始净减少,12年开始减少了300万(16至59岁),以后还要减;
工资增长大于劳动生产率。
人均GDP去年是7500美元,比马来西亚低,跟泰国差不多,但是上海是吉隆坡的倍。
工资没有灵活性,加上被劳动合同法削弱。
光是这些,如果劳动生产率,如果适龄人口减少,GDP就上不去。
光看这一点就是换挡期。
我的看法是:
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措施,GDP增长率会小于5%,这已经考虑了最近两年工资增长快,沿海地区机器换人。
一半以上的机器人[-%资金研报],中国来用;
一半的机器人由中国生产,但是程序、精细控制不是中国的。
第二期:
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在经济学上讲是structuralreform。
我后边说。
先说前期政策消化期:
造成了我们的杠杆率居高,最近彭博社说是280,也有说230,最简单的说,m2/GDP是193。
拿这个比较其实不合理,美国只有80多,因为他们是以资本市场为主而非银行为主。
真正可比的可能是m2,只有欧洲,但是欧洲不过160,我们是193。
在08年以来,提高了4、50个点。
增加的杠杆有40%是地方政府大规模搞的。
现在地方政府债务,直接由政府偿还责任的是15万亿,间接的,搞不好就是20万亿。
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消化期消化的是杠杆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设备投资回报下降,大量投资在于地产,造城。
还有就是过剩产能。
稳妥的去杠杆:
去大了,像美国08年至10年快速去杠杆,失业率10几(实际是16),中国没有政治基础接受这个事情,所以得缓慢的稳妥的消化产能、去杠杆化,还要恢复劳动生产率,这样经济增长恢复不是很乐观。
如果我们在结构调整期,改革开放,下大力气,中期增长可能在至7之间。
另外一半的可能是在下边。
今后的五年、十年,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很大,五五开。
中等收入陷阱:
1050美元到1XX美元,都是中等收入。
我们在中等偏上。
是个停滞陷阱。
拉美在8000到10000停滞了很多年,四小龙也在停滞。
为什么我们会这样?
我们老龄化、劳动力下降,我们的刘易斯拐点来得太快。
现在劳动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
65岁以上占比,7%到14%,世界平均是40年,我们23年,14%到25%,世界17年我们11年(数字不详)。
劳动力人口下降以每年2、300万的速度。
怎么滑入这个陷阱?
农业人口转入非农,如果政策上讲求有效教育带来的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
如果我们没有当时先鼓励生育再计划生育一折腾,可能就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资本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就可能脱离停滞陷阱。
从农业人口转入非农的过程,没有完成就是陷阱。
此外还要灵活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产权保护,要素流动尤其土地,开放的经济环境。
拉美的问题:
经济不开放,劳动力市场僵化,民粹主义。
东南亚法制化更差一些。
还有一条铁律:
正常情况下,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
80年代是工资真实化的过程。
一般规律:
政府收入占比(宏观税负/GDP)逐步提高,提供再分配。
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滑入陷阱。
往往是在综合的,特别是民粹之后社会浮躁、法治消失。
我们来说:
还没有这么悲观,已经有了一些条件:
开放是一直有的,是开放的受益者,进入WTo的受益者。
现在我们自己不说,欧美都认为最大的受益者是中国。
财政能力应该说是比较强且谨慎的。
劳动力的流动性在下降但并不是很严重,灵活性下降但并不是很严重,因为有法不依。
之前在谈行业经济谈判和区域谈判,是不是想进入欧洲啊?
马上就不能干。
一个企业内部,雇主和企业主谈判,但不能有行业和区域谈判。
南欧被干掉,是区域的集体谈判。
银行工资全涨,通货膨胀,债券利率20%,怎么增长?
这是巴西。
但是我为什么不乐观?
在其他国家可能有20、30年的过程,但中国未富显老,我们只有5到10年的调整期。
三中全会定的任务是到2020年。
有些任务写得不明确,财政这快还不错,任务很明确。
做那么多事情,在这么短的时间,要必须完成,同时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叠加,有些改革是从消化期来,可能造成风险,需要权衡。
比如房产税立法,按照原来的进度现在应该进入一读了,现在考虑到房地产市场的反应。
三中全会讲到加速房地产税立法,改革个人所得税,在时间顺序上,税的逻辑上也是个税在后面,所以个税也在后面。
三期叠加:
换挡期是客观的,不用环境约束,只说人口就要换挡;
消化期,是杠杆率、全要素生产率下跌、产能过剩。
进入停滞陷阱的可能性是五五开,一点都不矛盾,搞不好就大于50%。
这是我们不作出很有作为的调整就会落入停滞陷阱。
不落入陷阱,怎么样的途径?
第一,最大的潜力在于释放农业人口。
14年的城镇化率比相近的人口低10%。
12年是。
但是户籍人口很低。
日本,老龄少子化根本不可能。
怎么办?
第一个是改革农业。
从种子到餐桌,全程补贴,干预了资源分配。
东北:
大豆高粱。
最低收购价代替了市场,最后都去种玉米了。
实际上6000亿斤粮食就够口粮,剩下的是工业的。
退耕还林。
如果回到承包制。
现在是国家用经济杠杆配置资源,而非市场配置国家补充。
把价格放开。
保护轮种,休耕补贴,放开价格,进行进口。
我们总有战争思维,如果说别人卡我们怎么办?
拜登只有一件事:
中国人什么时候买他的牛人?
阿根廷:
你可得买我的大豆。
他们会卡着不给我们吗?
现在进口大豆最多的是美国、阿根廷、巴西。
阿根廷出口大豆还征40%关税。
其他的,东南亚大米就让东南亚种,互相补替,把农民释放出来。
留库存就可以了。
农民如何征收?
种其他的东西比粮食都是4、5倍的收益。
土地流转,现在已经开始了。
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
国有土地在用途管制的情况下,每个省选一个市去试点,大户就越来越多。
我们可以适当的对粮食补贴,但不要补助全过程。
现在连用什么样的拖拉机都管。
实现农机械补贴后,工业生产值增加了3000多亿,其中一半是补贴。
实际上做后补助,爱怎么种怎么种,把标准卡住,农药残留是多少的就不要。
现在我们用了世界1/3的化肥,造成污染,分解为氮氢化合物。
这样释放出了劳动力和农地,提高农业生产率,农民增收。
第二,户籍改革。
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要随着人的流动而流动。
现在跟教育部合作,终身学籍支付。
上次给了亚行的行长面子,考虑了常住人口因素,没有全部安装常住,因为受不了。
100个人小学,农村就不错,教师配6个。
走掉了50个,难道只剩下3个?
不太现实。
所以转移支付要根据人口流动而流动。
户籍制度必须改革,但是不理想。
去年七月份,国务院发了文件,现在十四个省市出台了落实的方法,但是人们最愿意落户的省份,一个也没发。
第三,是合理的城镇化是我们巨大的内需。
必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带,才有就业机会。
从设计、品牌、物流、生活服务、制造业。
西部地区围绕省会和一两个重要城市。
过程中出现农业人口进入非农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十四个省市出台的政策。
我们必须打破劳动力流动的阻力。
各地都有很多限制。
实际上人是有自由迁徙权的,但是58年之后就逆转了,因为解决不了粮食问题,实际上没有了。
在劳动力充分流动方面,正文中,我们没有改过,导言、总纲上略加一点。
因此就有,某些城市,必须有产权才能落户,租房为什么不能落户?
德国人80%是租房。
改这些东西需要修改宪法,是市场经济的东西。
劳动力要去的地方就让他去,当然要有一些限制。
去纽约也有限制,比如交税时间、学校贵,但是人家没有户籍。
对于服务业和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第三,市场解除管制,国务院在推动简政放权,也有一定的效果。
总理一直在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我们看到,企业的创新能力要差一些,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创新能力要上来。
适当的要向高端引导,现在我们做了一些基金,FoF,引导社会上的基金做引导性的工作,减少腐败机会。
当然这里面有税制改革和财政改革。
房产税是必要的。
土地财政被夸大,之后农地变为农民建设用地,同等入市。
建设用地分为:
宅基地、副业、经济用地,符合用途管制下的要同等入市。
现在说土地财政有很多收入,实际上地方在土地方面的净收入只有20%,因为还要拆迁补偿等成本。
同等入市后收一笔钱。
总之地方财政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