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341078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xx课标Ⅱ,37题,22分

学习目标定位

知识体系预览

1.识记:

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理解: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3.应用: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4.识记: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5.理解:

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说明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是否相同?

提示 不相同。

农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生态破坏,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环境污染。

2.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①人类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

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表现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短缺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地域

差异

发达国家更突出

农村地区、发展中国家严重

城市地区、发达国家严重

形成

成因

过度消耗资源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过度开采

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突出,一是环境承受着人口增长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二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力量薄弱,三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转移污染。

[高分素养提升]

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

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

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

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马尔代夫水资源总量较少的原因是(  )

A.年降水量小

B.地表径流量小

C.人口稠密

D.地势起伏大

(2)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第

(1)题,水资源的丰歉程度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马尔代夫国土面积极其狭小,地表径流量小,所以水资源十分短缺。

(2)题,马尔代夫位于热带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不易发生水土流失;

该国大气对流运动旺盛,且旅游业是支柱产业,环境污染少,基本无雾霾;

该国主要由众多珊瑚岛组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珊瑚退化成为该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该国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答案 

(1)B 

(2)D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自然原因

地形条件

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逆温天气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水域条件

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人为原因

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的不

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片面追求

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措施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土地资源短缺

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

能源短缺

利用率低、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

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噪声等

城市噪声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石油泄漏

 【学法指导】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

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①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③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回答环境问题的模式

考查角度

解答的基本思路

类型、表现

与分布

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和分布如何等,如水土流失问题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

如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表植被稀少;

③(黄土)土质疏松。

(2)人为原因:

①植被的破坏;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开矿

后果与

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如水土流失的危害为:

土壤破坏,土质下降,诱发多种自然灾害

解决措施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回答:

一是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

二是提倡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

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

②小流域综合治理;

③矿渣回填,矿区复垦

[真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 生态环境问题

1.(xx·

大纲文综,7~9)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

据此完成

(1)~(3)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D.泄漏的石油

(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D.高纬近海

解析 第

(1)题,以赤潮为背景,考查了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

赤潮的成因是温暖海水的富营养化,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氮、磷营养物促使某些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和生长,导致水体缺氧,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B项正确。

(2)题,考查赤潮形成的水温条件和气象条件。

赤潮多发生在水温偏高的海域,同时,风力偏小不利于海水散热和污染物的扩散,容易导致赤潮的暴发,C项正确。

第(3)题,考查赤潮多发的海域位置。

赤道附近海域降水量大且氮、磷污染物排放量有限,A项错误;

大洋中部受人类活动排放的氮、磷污染物影响很小,不易发生赤潮,B项错误;

中、低纬近海既有温度条件,又有大量的氮、磷营养物,赤潮多发,C项正确;

高纬近海水温低,不易发生赤潮,D项错误。

答案 

(1)B 

(2)C (3)C

考向二 环境污染问题

2.[xx·

新课标Ⅱ,37(3)(4),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6分)

(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解析 第

(1)题,近年来乌梁素海的污染严重,一方面是排入的农田退水,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使湖水污染加重,同时当地工业和城乡废水也排入该湖。

另一方面是湖泊本身的自净能力差,由于其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造成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日趋严重。

(2)题,治理乌梁素海的污染要从“减排、清污、执法、增意识”等方面来回答,“减排”就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一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发展绿色农业;

二是严格控制入湖废水的排放量。

“清污”就是要及时清淤,采取生物措施净化。

“执法”就是要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

“增意识”就是加强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答案 

(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

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

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2)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

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

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

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

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

[核心知识再现]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3)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圣旨中说: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这种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原则?

提示 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联合国组织300名科学家对地球臭氧水平进行持续监测,最新监测显示xx年至xx年,中纬度地区50km高度的臭氧水平已回升4%,科学家提出臭氧层可能会在21世纪中期实现痊愈,但仍需靠各国的共同努力。

据此完成

(1)~

(2)题。

(1)材料显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是(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2)目前破坏臭氧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