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提纲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337418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必修四提纲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政治必修四提纲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政治必修四提纲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政治必修四提纲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政治必修四提纲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必修四提纲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Word格式.docx

《政治必修四提纲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必修四提纲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必修四提纲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Word格式.docx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3、思辨:

(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关系:

①、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

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

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③、物质具有“可知性”:

物质虽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能够认识它。

(2)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①、区别:

A、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B、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

②、联系:

A、哲学上的物质是从各种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哲学上的物质。

B、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个别)、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3)“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区别:

①、“客观实在”:

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

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②、“客观存在”:

是相对于主观而言,既可以指物质具体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4、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等均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意识的产生、内容和本质是客观的: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5、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2)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考点11:

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运动的概念:

(1)什么是运动: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的特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中,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3)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分割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静止的特点: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③、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考点12:

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规律的含义: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的→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

本质的→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

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

稳定的→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

2、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4、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思辨:

要注意规律问题上的几个误区: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属于规律。

规律与现象的关系:

规律总是要通过它的现象表现出来。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不是外露于事物的表面,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所以人们才能通过现象发现、认识规律。

但规律决不等于它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规律现象,是规律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非本质的联系。

不能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规律。

(2)规律与现象的关系:

,不是外露于事物的表面,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如“水往低处流”是规律现象,是规律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非本质的联系。

不能说“水往低处流”就是规律。

(3)规律与规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区别:

二者的性质不同。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消灭或者改造它。

而规则是主观的,它以人们的主观需要为转移,人们可以制定、废除或修改它。

②联系:

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定律也不是规律,定律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属于意识范畴,是主观的。

(4)规律无好坏之分。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

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

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挥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

(5)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因此,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所以,认为规律都是永恒的,万古不变的观点是错误的。

(6)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制定和修改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当然,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但人不能改变规律。

【考点演练】

1、(08海南20)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

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成功。

回答下题。

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

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答案】D

【解析】月球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表明自然界中的事物又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答案为D。

神话是对客观现实的虚幻、歪曲的反映,具有客观根据,A错误;

B表述错误,且不符合设问中“唯物论”这一限定语;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是科学的,C错误。

2.(08四川30)2007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解析】人类能够制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表明人的意识的重要性,但这些化合物是在塑料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这说明人类的活动需要在客观存在的事物基础上开展,意识是依赖于物质的。

A、B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C与材料中心是相反的。

3、(08上海14)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

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运动的理解。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这说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A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C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中心。

物质运动的内在动力是矛盾,D错误。

4、王夫之说: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