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案例与分析》.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43332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74 大小:2.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案例与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4页
《金融学案例与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4页
《金融学案例与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4页
《金融学案例与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4页
《金融学案例与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案例与分析》.docx

《《金融学案例与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案例与分析》.docx(1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学案例与分析》.docx

《金融学案例与分析》

第一章 货币概述案例

案例1-1 金银为什么长期不能成为我国的主要货币一、基本原理

马克思依据货币根源于商品的理论,运用抽象的逻辑分析和具体的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开了货币起源之“谜”。

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证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在货币价值形态的发展中,黄金夺得了一般等价物的独占权,于是进入了价值形态的第四阶段,即货币形态。

马克思说: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不仅有自然形态,而且有价值形态,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价值只有在一个商品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商品的交换价值,就是商品的表现形态,它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一切商品都用货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价值形态发展的最后结果。

价值形态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先后经过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态,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态,一般价值形态和货币价值形态。

最后.货币的职能落到了黄金身上。

马克思讲货币天然地要由金银充当,是由于金银有适合作货币的优点,如价值含量

二、案例内容

我国有一出相当出名的戏《十五贯》,又名《错斩崔宁》,讲的是刘贵将岳父给的15贯钱,假说成是卖妾所得,引出的曲折故事。

那么15贯铜钱有多重呢?

如果这些钱都是合乎标准的铜钱(铜钱一枚称为“一文”,1000文为“一贯”,重约5斤①),则15贯应有75斤重,这是体弱的人背不动、体壮的人背上走不远的。

史书上又记载有这样一件事:

宋太祖赵匡胤有一次带人视察库房,他看到随从中有勇将周仁美,就问周仁美:

“你能背得动多少钱?

”周仁美回答:

“我能背得动八十贯钱。

”宋太祖说:

“那岂不要让钱压死了!

',于是他命令周仁美背起45贯钱在院内走一圈,周仁美照办,宋太祖就把这些钱赏给了周仁美(《宋史·周仁美传》)。

80贯钱重约400斤,宋太祖认为周仁美背不动,45贯钱重约225斤,周仁美能背着走一圈,自然也是壮汉。

在大宗交易中,铜钱就显得非常不适合。

如买一匹马,在宋代要用约50贯钱,这些钱重约250斤,两个壮汉也未必能背着走10里路。

一匹马的交易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更大宗的交易了。

既然铜钱的流通这么不方便,价值含量又低,那么,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为什么作为主要货币的是铜钱,而不是黄金和白银(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白银主要是以条块状形式流通的,只是到了近代,白银才作为我国的主要货币)?

三、案例分析 我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贵金属很少作为货币使用,在这期间,金银虽然也具有某些货币职能,但主要是贮藏的职能。

当西方许多国家在商业活动中已经大量使用金银铸币的时候,我国的铜钱流通却达到了极盛。

阻碍贵金属成为我国的主要货币、在经济领域大显身手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商业活动受到过多限制、中古时代政治制度的特殊性和货币制度的特殊性三个方面。

1.商业活动受到过多限制

我国很早就有用行政手段抑商的政策,尤其是出现了重农轻商主义以后,封建国家的抑商政策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著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书中,有一章名为《上农》,其中比较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商人的生活方式,认为农民单纯朴实,惯于顺服长上,比较不自私,他们的物质财富复杂多样,难于移动.因此,国家遭难时,农民不会弃之不顾;商人则自私奸诈,计谋多、不顺服,他们的财产简单,易于转移,因此国家有难时,商人往往自己逃跑、不顾国家。

这一章认为,把农业和商业相比,不仅农业对国家更重要,而且

第174页

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比商人的生活方式高尚。

这就是为什么要以农业为上。

国家在这种思想意志的支配下.商人的活动范围大受限制,商业发展相对迟滞。

至汉武帝以后,那种资产雄厚、善于经营、在政治上又有一定地位的大商人明显减少,就是证明。

商业上大宗交易减少,对金银的需求也就随之减少,这就是东汉以后以金银为币的情况减 少,而金银首饰却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

2.中古时代政治制度的特殊性

我国自从秦以后,就实行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广阔疆域内的众多民众都是生活在一个政权的统一管理之下。

整个国家不但“车同轨、书同文”,而且使用的也基本是统一的货币,这就大大减少了对所谓“硬通货”的需求。

西方各国的情况恰恰相反,它们当时正实行层层分封的政治制度,各级贵族之间关系极其松散,地方割据的情况极为普遍,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林立。

当时生活在不同割据政权下的欧洲人彼此要想做生意,离开

“硬通货”是根本不行的。

所以,这就造成我国与欧洲各国在钱币方面的巨大差异:

中世纪欧洲各国金银铸币很流行,但农村却很少见到钱币;与之同时代的我国,铜钱深入穷乡僻壤,却不流行金银铸币。

3.货币制度的特殊性

马克思讲货币天然地要由金银充当,是由于金银有适合作货币的优点,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质地均匀、易于分割。

我国的铜钱由于其独特的形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了这些优点:

铜钱中间有孔可以贯连成串,可分可合,在社会秩序正常的情况下,铜钱的质量也基本可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社会对金银的需求。

有学者对我国铜钱的购买力作过深入的考察,结果发现铜钱的价值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水平彼此非常适合:

每个人的日消费折为铜钱大约总在十文钱上下。

这样,商业七大宗交易减少,铜钱也勉强能对付,日常生活铜钱又特别适用,所以铜钱就受到重视,而金银却受到冷落。

案例1-2 天圆地方道货币一、基本原理

作为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必须有价值含量、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便于流通的特点。

最初的金属货币是金属条块,每次流通都需要鉴别真伪,测其成色,进行分割,很不方便。

由此,货币从金属条块发展到铸币,极大地方便了流通。

二、案例内容

我国秦代以前的铜铸币形态五花八门,有的像刀,有的像铲,有的像车轮,有 的像蚁鼻,有的是天然贝壳,有的是圆孔圆形,也有的为方孔圆形。

这里必须指 出,方孔圆形钱并不从秦始皇开始,当时齐国、燕国、秦国的铜钱有些在公元前 221年以前已是方孔圆形钱制了。

秦始皇的功劳,是他在公元前221年,坚决废 除了使用不便的多种货币形态,唯独保留继承了方孔圆形钱模式。

这决不是秦始皇的随意选择,而是整个社会观念综合形成的结果。

方孔圆形钱的出现与继承,是我国金属铸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进步。

是中国货币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章。

秦始皇继承方孔圆形钱模式以后,世人一直认为它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

尽管中国封建社会中改朝换代频繁,前后有两三百位皇帝,但他们对方孔圆形钱制都没有提出异议,总是让它穿朝越代地亮相在货币的历史舞台上。

王莽曾经一度打着复古旗号,企图改变方孔圆形钱模式.但他很快遭到失败的命运。

魏晋时期有的皇帝希冀以布帛代替方孔圆形钱的流通,也是很快在事实面前服输,不得不恢复方孔圆形钱的流通权力。

方孔圆形钱不仅在中国的广阔大地上辉煌活动两千多年,还在日本、朝鲜、越南、泰国、印尼诸国,引起不断仿制的热潮。

根本原因在哪里?

这是方孔圆形钱的形状所具有的特殊魅力,即它体现的是符合大众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世上再也没有发现比它更理想的币制模式。

真可谓源远流长。

三、案例分析

1.方孔圆形钱体现了提高效率的观念

古代铸造铜钱一般采用泥模浇铸方法,铸出钱的边缘往往附着一些不整齐的毛边、毛刺,很不美观,使用时间长了,串钱的绳索易被割断。

采用锉磨加工整理后,可以增加钱币的美感,也可以消除或减少对绳索的损害。

问题是,在锉磨操作工艺极为落后的条件下,插进圆孔中的工具易于滚动,一次只能锉磨一枚铜钱,顶多也不过两三枚,效率太低。

后来实践证明,将铜钱的圆孔改为方孔,锉磨工具可以固定得好,稳定性跟着加强,不向左右摆动,这样一次能够锉磨几十枚或上百枚铜钱。

就是说,圆孔改为方孔后可以几十倍或成百倍地提高锉磨效率。

2.方孔圆形钱体现“天人合一”观念,反映了古人的一种宇宙观

《史记》称:

“圆方者,天地之形,方属地,圆属天。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在古人眼里,铜钱的外圆内方,正好符合“天圆地方,其国乃昌”和皇权神授的真谛。

他们相信“盖天说”,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日月星辰附挂在天穹上,天是地上的盖子。

还有人说:

外圆代表天命,内方象征皇权。

统治的地区称为“九州方圆”,意即普天之下,可以流通。

秦始皇的宰相并称为“季父”的吕不韦,组织编写的《吕氏春秋·圜道》,解释

“天圆地方”时说:

“何以说天道之圜也?

精气一下一上,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日天道圜。

何以说地道之方也?

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日地道方。

”《吕氏春秋·圜道》还对天圆地方与帝王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

”《吕氏春秋’序意》中还说:

“大圜在上,大距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

”昌不韦在这里明确地劝告秦始皇这类人:

只要按照天圆地方学说办事,便可“为民父母”。

秦始皇是一个信奉“君权神授”、集权欲望强烈的人,方孔圆形钱的观念正符合他统治整个中国和长治久安的愿望,他需要“神授”给他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势力范围,需要符合

“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观念,需要人们对方孔圆形钱这种象征性模拟感到满足。

3.方孔与圆形具有美学价值的观念 方孔与圆形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是一种美好的图案。

它的形式看起来是简单的,其完美的内容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具有丰富的想像力。

一是方孔的“方”,具有均衡、对比、照应、端正的对称美感。

“方”也象征着正规、规范、正直、平等。

“方”还有秩序、严峻等内涵,有广大民众需要遵守纪律的意思。

二是圆形的

“圆”,具有灵活、丰满、自由、互助、安详、舒适等美感。

使人联想到自然界中有关“圆”

的美好形象,如太阳、地球、水珠,还有那竞技场上扣人心弦的各种球类。

方孔圆形钱把

“方”与“圆”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如锦上添花,珠联璧合。

把方孔圆形钱放在掌中细细地品味,浮想联翩,使人感到愉悦、和谐,别有情趣。

有人认为做人处世应像铜钱一样外圆内方,“智欲圆而品欲方”,把原则性、灵活性统一起来。

4.方孔圆形钱体现了阴阳五行的观念

“天道日圆,地道日方”,即是讲遵循的“道”有阴阳的差异。

又有《庄子·说剑》载:

“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

这种阴阳五行观念的运用,是“天圆地方”

思想的继续,也受“天命”思想的制约。

5.方孔圆形钱体现了整体配套观念

古人对于茫茫宇宙、无边际的天穹不太理解,把日、月、云、雷当作“天意”的一部分。

认为钱币上“天圆地方”既然象征天地,就得有象征性的云、雷、日、月在钱体上与之配合成套。

反映自然,顺理成章。

《史记·天官书》称:

“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这种模仿虚拟天地日月配套的指导思想,早在战国时期的钱币上面就有体现。

如“良金一朱”等钱币上的云纹、云雷纹,就是这种思想的见证。

唐宋时期盛行的日纹、月纹,也来源于天地与日月需要配套的思想观念。

6.方孔圆形钱也体现了讲求实用、实惠的观念

铜钱为圆形的好处之一,与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的钱币比较起来,不易刺破衣服和损坏运输工具。

钱币中间有个方孔,初看起来像件小事,它却可使每枚铜钱节省四分之一的铜料,同时节省费用开支。

在铜料来源缺少的古代来说,省料显得更加重要。

钱币中间有个穿孔,可从钱眼中用绳串在一起,形成一串又一串,既便于计数,也便于运输携拿。

圆钱还能减少磨损,便于人们携带授受。

各种圆形钱有两字刻在钱上,分列孔的两边,方孔形式便于字的定位。

秦始皇在继承使用方孔圆形铜钱时,可能已考虑到上述的实用、实惠等方面。

总之,小小的方寸之物——方孔圆形铜钱,具有如此深邃的文化内涵,实在是令我们炎黄子孙由衷地感到自豪。

第二章 货币制度

案例2-1 劣币驱逐良币

一、基本原理 “劣币驱逐良币”是16世纪英国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