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3287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江西省上高县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江西省上高县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25×2=50分)

1.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

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

这种现象

A.反映了各国礼崩乐坏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秦国国君继承并未严格遵循周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加以调整,说明秦国未受周的宗法制约束,故更有利于社会的变革,因此C选项正确。

材料仅提到秦国,并未涉及其他国家,故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自襄公建国至孝公时经济文化落后,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后才逐渐有所发展,因此B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兄终弟及、以孙立者虽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但符合王位世袭制原则,并未破坏贵族的世袭特权。

2.《史记》载,丞相臣斯昧死言: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这说明李斯认识到

A.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必要性B.要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

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D.加强中央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翻译信息可知:

李斯向秦始皇进言:

“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够统一,所以诸侯并起,说话都是称引古人为害当今,矫饰虚言挠乱名实,人们只欣赏自己私下所学的知识,指责朝廷所建立的制度……像这样却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势就会下降,在下面朋党的势力就会形成。

臣以为禁止这些是合适的”这说明李斯认识到思想统一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因此建议秦始皇焚书,故C选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思想统一对维护政治统一的重要性,并未涉及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皇帝制度和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内容,因此A、B、D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3.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

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

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

关于我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理解正确的是:

A.标志着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B.实行独立的垂直管理体制

C.上位权力和下位权力相互制约

D.是官僚间权力斗争的产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监察官员不隶属于地方行政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所以位卑而权重,故B项正确;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是郡县制的实行,故A项错误;古代监察官只能上位权力监督下位权力,不能反向监督,故C项错误;监察体制是皇帝与官僚间权力斗争的产物,故D项错误。

4.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有学者称:

“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取代儒家贵族政治的过程,是极权国家权威对宗法权威、“法术势”对温情主义占优势的结果。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察举制是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体现B.科举考试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

C.察举制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D.科举制忽略实用性学问和创新意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儒家贵族政治,体现了宗法权威和温情主义。

儒家讲性善论,重视教化的作用,考察人要重视道德。

其主要做法就是推荐,因此儒家主张察举制,故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及相关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本身是法家传统的体现,但是科举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C选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科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体现的是极权国家权威和“法术势”。

因此科举制才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科举制的局限性并非材料体现的内容,因此D选项错误。

5.在雅典城邦时期人们认为,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

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

由此可知雅典

A.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

B.直接民主制度排斥人文主义

C.文化传统深刻影响政治生活

D.民主实质上是多数人的暴政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雅典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的文化传统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说明了文化传统已经深刻的影响了雅典的政治生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雅典并非政教合一,直接民主制度也不排斥人文主义,选项A、B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民主实质上是少数人的暴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6.罗马共和国晚期,程式诉讼逐渐成为主要诉讼形式。

程式内容包括案情要点和审判原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

这一变化体现了罗马法

A.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B.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

C.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这体现了罗马法根据实际情况来审理案件,表明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B项正确;成文法的起点是《十二铜表法》,材料未体现,排除A;万民法是适用于所有罗马统治下的公民的法律,材料未体现,排除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材料未体现,D项排除。

故选B。

7.自1707年起,英国国王不再行使议会立法否决权,但国王仍可通过赏赐官职、年金等方式控制议会。

据统计,18世纪初,英国有120名议会下院议员从国王和政府那里得到职位、年金,以后多年此类议员有增无减。

这些议员对国王感恩戴德,惟命是从,被称为“宫廷党”。

上述史实反映出英国

A.王权衰落过程的曲折B.君主立宪制度形同虚设

C.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D.立宪体制下王权的扩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1689年《权利法案》后,王权开始受到制约,国王不再行使议会立法否决权,至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国王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说明立宪体制下王权逐渐衰落。

但是君主立宪制确立初期国王权力仍然较大,可以影响甚至控制议会,说明王权衰落是一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的,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据材料及相关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颁布后君主权利受到约束,体现了君主立宪制发挥了作用,不能通过立宪初期国王权力仍然较大就得出君主立宪制度形同虚设;C选项错误,据上述分析可知,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是在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确立后;据材料可知1707年之后英国国王不再行使议会立法否决权,因此相对之前,立宪体制下王权在削弱,因此D选项错误。

8.有学者称,“18世纪的美国,‘人民’已变得复杂、多样而碎化,根本不存在一个族裔一致、信仰一致、利益一致和行动一致的‘人民’。

虽然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因种族、性别、财产、信仰和年龄等方面的缘故,被排除在政治社会之外,但公民的人数、分布和构成,仍然难以满足‘人民’亲自行使权力的要求。

”这段话主要说明

A.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仍然存在B.直接民主制难以实行

C.宪法缺乏对人权的保护D.精英政治避免了“大多数人的暴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信息“18世纪美国‘人民’复杂多样化”、“虽然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因种族、性别、财产、信仰和年龄等方面的缘故,被排除在政治社会之外,但公民的人数、分布和构成,仍然难以满足‘人民’亲自行使权力的要求”可知在美国实行直接民主困难重重,因此B选项正确;这段材料并非主要体现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的仍然存在,A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宪法内容,该选项与题意无关;材料中的观点主要强调直接民主难以实现,并未体现精英政治的优点,因此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理解题干结构虽然……但是……可知,作者在强调“但是……”的内容即“公民的人数、公布和构成,仍然难以满足‘人民’亲自行使权力的要求”,对选项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9.据统计,到1860年,天主教耶稣会在江南一带设立小学达90所;基督教传教士设于“五个通商口岸”的基督教新教小学就达50所,学生有1000余人。

这些学校的创办()

A.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B.以工业革命完成为背景

C.得到不平等条约的庇护D.结合了传统教育的内容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办了大量教会学校,这些学校得到了《黄埔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保护,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所有学校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故A项错误;这些学校的创办的背景是外国侵华,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这些学校结合了传统教育的内容,故D项错误。

10.190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莠民招乱”“暴徒窃发”。

7、8月间,则认为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前,曾不樊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赫之重强国”。

梁启超对义和团评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意识觉醒

B.义和团运动斗争方式趋于落后

C.维新派与义和团的目标日益相同

D.列强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答案】D

【解析】

1900年4月,梁启超否定义和团,但到了7、8月间,则开始肯定义和团,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1900年5月八国联军开始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反帝斗争和民主意识无关,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一直是落后的,故B项错误;维新派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同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故C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材料的时间信息“1900年4月”“7、8月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开始后,由此得出答案。

11.蒋介石在1937年8月的反省录中写道:

“平津沦陷,人民茶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

与其国内分崩,不如对倭抗战,以倭寇内部之虚弱及其对华之横暴,以理度之,不难制胜也。

”日记中的内容

A.与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有关

B.说明中日矛盾进一步升级

C.体现了对国共合作的反思

D.表明蒋介石已正式联共抗日

【答案】B

【解析】

“平津沦陷,人民茶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说明了蒋介石坚决抗战的决心,这是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上升的反映,故B项正确;卢沟桥事变爆发是在1937年7月7日,平津沦陷是在1937年7月30日,故A项错误;此时国共还没有合作,故CD项错误。

12.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

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