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319201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应当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们应当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们应当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们应当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们应当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们应当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Word文件下载.docx

《我们应当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应当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应当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Word文件下载.docx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弟子规》第一段内容“入则孝”,已经讲完了。

现在开始讲第二段“出则弟”,也就是出门以后,如何与兄弟姊妹及外人和睦相处。

对兄弟姊妹应该关心爱护,这种教育要从小抓起,否则,一旦长大后,再扭转会比较困难。

所以,这样的国学教育很重要,你们有机会、有因缘时,不管到哪里去,都应把这些内容传递给他人。

自己有能力办学校的,更应当强调这些。

现在人这方面的观念非常缺乏,由于过去的迫害比较严重,一下子捡起来难如登天。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有种责任感,对这些内容除了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外,还要在不同地方、不同人群中尽量传授。

这次学习《弟子规》,我们是要求大人先学,先了解传统道德的重要性,之后再传播给子孙。

这样做了,有智慧的人应该会思考这些道理,如此一来,也许会对这个时代起一点作用。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兄道友”:

兄,是兄长,泛指年龄大的哥哥姐姐,应友爱年龄小的弟弟妹妹,不能欺负、打骂他们,甚至抢夺他们玩具以上的东西。

“弟道恭”:

弟弟妹妹则要恭敬哥哥姐姐,对他们要有礼貌,不能经常吵架、打架。

长幼之间要互相友爱、和睦相处。

我们若回忆自己的孩提时代,由于父母没灌输过这种教育,故这方面的观念比较薄弱。

如今虽然过了那种年纪,但对兄弟姊妹仍应爱护,而且,这种理念也可用于金刚道友的团结和合上。

按照佛教的观点,所谓的兄弟,包括总道友、远道友、近道友、密道友。

总道友指所有的众生,远道友、近道友、密道友则是趋入佛教的道友。

因此,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兄弟,正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过去我总以为,儒教的“四海之内”,指四海之内的一切众生,包括陆地、水里的动物。

这样一来,儒教的思想境界就比较高了,因为是兄弟的话,就不能互相啖食,所以人不能吃动物。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解释。

他们认为,只有天底下的“人类”,才是兄弟,“人类”之间才该互相友好,不要发生争斗——当然,如果这样去做,也能消除一些争论和战争。

“兄弟睦,孝在中”:

兄弟姐妹若能和合、没有争执,就不会让父母操心,整个家庭其乐融融,所以,子女和睦也是对父母的孝顺。

但我们这个时代,独生子女居多,下无弟弟妹妹,上无哥哥姐姐,父母当他是天上派下的小公主、小王子,他自己也觉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人敢惹、没人敢说。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生活能力往往很差,而且,由于没有其他兄弟姊妹,一旦他不孝顺了,父母就会很可怜。

古代时一家会有好几个孩子,一个若不孝顺,其他孩子里还有孝顺的,而现在就完全不同了。

关于“兄弟睦”这个道理,历史上有很多故事:

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绩,一次他姐姐病了,他就亲自照料她,为姐姐烧火煮粥时,火苗烧了他的胡须。

姐姐非常不忍心,劝他说:

“你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这样辛苦呢?

”李绩立即回答:

“您病得这么重,让其他人照顾,我不放心。

您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给您煮粥,也没有太多机会了。

”李绩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姐姐,实在是难能可贵。

然而在现在人的身上,这种事很难看到了。

即使兄弟姐妹病了,有些人也以“我现在工作忙”为借口,让别人替他打电话、发信息;

好一点的,会给卡上打点钱,但不可能亲自去照顾。

因此,现在的社会退化得很厉害,外在物质条件虽然不错,不像古人一样用瓦罐做饭、住的是土房,可在科技进步的背后,人心不再像古人那么善良了。

如果你连兄弟姐妹都不关心,那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就更不会去出手相助了。

在古代,人们把所有人都当作兄弟姐妹,我们现在虽做不到这一点,但至少也要与家人和睦共处。

倘若这一分爱都不能付出,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确实不好说。

古人讲过:

“爱的感觉,是温暖;

爱的语言,是正直;

爱的心地,是无私;

爱的行为,是成全。

”然而现在的人,说还是这样说,但行为上却充斥着自私自利,助人的心少得可怜。

可能你们也听说过,新加坡有一位许哲女士,她不分种族、不分宗教,凡是可怜的人都尽量帮助、护持。

前几年她106岁时,一位记者采访她:

“您为什么对所有人都这么好,都要帮助?

”她说:

“我哪里是帮助别人?

在我眼里,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姐妹。

”这种理念,如果放在人类上,那就是儒教思想;

如果放在所有众生上,那就是大乘教义。

所谓大乘教义,其究竟宗旨就是要以无私的心,关爱天下一切生命。

有时候我们反观自己,不要说大乘教义,就连儒家对父母、兄弟最基本的感情,可能也没有做到,的确值得惭愧。

有些人好像突然来到这个世界、跟谁都没有关系一样,对家人始终非常冷漠、不理不睬,这种态度确实不好。

假如你有佛法上的境界,泯灭了亲怨分别,通达了自他平等,那倒值得随喜。

可如果没有这种境界,只是像块石头一样麻木不仁、没有感觉,那就成了《二规教言论》中经常呵斥的“无惭无愧者”。

其实,孩童时代建立友爱观念非常重要。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就懂得尊敬兄长、爱护弟妹,那他长大之后,跟同学、同事、道友相处时,也会帮助并尊重别人。

《小学生手册》和《中学生手册》中,都有“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字眼,但如何落到实处让孩子们身体力行,很多学校却并不关心。

所以我每次去学校时,经常强调:

“孩子分数的高低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应该做个好人。

当然,要让孩子做好人,父母、老师都有责任,都值得努力。

否则,孩童时代教育不好,长大以后重新再来,那就非常麻烦了。

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从小搞不好兄弟关系,后来在单位里待人接物会捉襟见肘;

不但如此,倘若他想修学大乘,对天下父母观慈悲心,或者修学密乘,对金刚道友观清净心,就更是举步维艰了。

因此,大家应该知道:

要想学佛,先要做人,做好人后才能学好佛。

上师如意宝也常讲:

对下者应慈悲爱护,对平等者应和睦相处,对长者应恭敬有加。

这个教言,与此处的内容完全相同。

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对钱财等身外之物,一定要看淡,如果不执著财物,兄弟之间的怨恨争斗就不会产生。

除了钱财以外,语言也常成为争斗之因,语言若能包容忍让,别人说了刺耳挖苦的话尽量忍下来,不必要的冲突自然会销声匿迹。

“财物轻,怨何生”:

父母教育孩子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玩具,也不能让他看得过重。

其实,儒教这些少欲知足的道理,讲得非常好。

若没有这些理念,孩子小时候会为了玩具打架;

大了会为了钱财杀人。

现在社会上这种现象特别多,有些人打麻将仅仅为了五元钱,坐出租车为了省一元钱,就会杀人夺命,非常可怕。

若能从小断除对财物的贪执,就会止息很多不必要的纷争。

西汉有个人叫卜式,他弟弟长大成人后,他把家里的房屋田产全部留给弟弟,自己赶着一百只羊,上山放牧去了。

十几年后,卜式的羊达到一千只,弟弟却把家业耗尽了,卜式又分出一半羊给弟弟……可见,他是个重义轻财的君子。

现在人若也教育子女不贪财,那孩子将来不管在社会上做事还是学佛,都会有一定的前途。

否则,对一点蝇头小利都死执不放,冲突定会在他身上频频发生。

就像汉地的很多地方,子女为争夺父母的家产,打官司会持续好多年。

有一个老人,他很有钱,平时生病子女都不来,后来他病得非常严重,子女一个个都赶来了。

老人十分聪明,清楚他们的来意是为了遗产,但不愿把钱留给这些不孝子,就故意全部捐给政府了。

所以,每个人小时候最好不要养成自私、贪财的习惯。

我认识一个老乡叫才让嘉尼,他家有七口人,所有东西都是分开的,故家里有七个箱子:

父亲的箱子、母亲的箱子、大儿子的箱子、二儿子的箱子……但平时吃饭是一起吃。

后来这些孩子长大后只为自己,对一点财物就斤斤计较,所以都没有特别好的前途。

可见,孩子在什么样的家庭、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也就形成了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因此,大家有这个机缘时,应该给孩子灌输良好的教育,只有这样,对他的将来才有很大帮助。

如果一个人德行非常好,即便是诸天也会经常护佑。

以前有个姓田的老人,他死之后,三个儿子决定分家。

他们将家产分为三等份,别的财产都已分妥,唯剩一株紫荆树不好处理。

他们商量了半夜,议定次日将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

但这树好像有灵性,第二天去截时,它已经枯死了。

三兄弟十分震惊,认为是天地鬼神的暗示,逆天而行会招致不详,于是决定不再分树,紫荆树立刻复活了。

他们大受感动,把已分开的财产又合起来,从此不再提分家之事。

可见,人与自然之间,有肉眼看不到的很多奥秘。

假如人们彼此不和,引发纷争与战乱,外境上也会出现风雨不顺、五谷不熟等恶兆。

所以,人类要想快乐地生活,并非希求钱财就能得到,而要从自身修养、随顺天龙八部等方方面面加以调整,许多缘起不能破坏。

倘若随便砍神树、挖神山、移江河,则容易引发各种天灾人祸。

所以,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很多方面的因缘要处理好,否则就会出现不妙的缘起。

话说回来,兄弟之间为了名声地位而手足相残,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以前在三国时期,曹丕得了王位后,因妒忌弟弟曹植的才华,就故意刁难他:

让他七步成诗,题目是“兄弟”,但不能出现“兄弟”二字,作不出来就要砍头。

所幸的是,曹植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很快就作了一首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中用了一个比喻:

豆子被放在锅里煮,而用来煮豆的是豆秆,所以豆子在锅里哭泣:

“我们本为同根所生,何必要急于相残?

”以此来影射曹丕的狠心。

曹丕听后,心感惭愧,就不杀曹植了。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无论汉地还是藏地,帝王子孙中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和睦相处、互忍互让的,实在少得可怜。

当然,家族的世代相传,如果是因你出家而终结,这并不可惜;

但若不是这样,是由于兄弟不和而分崩离析,那就是大不孝了。

我们每个人都要生存在这个世间,而若想活得快乐,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懂做人的原则。

假如你不懂,那就不可能做好,做不好也就得不到你想要的生活。

所以这个规律,大家一定要牢记。

“言语忍,忿自泯”:

兄弟姊妹之间说话不能过激,否则,一旦说了刺耳难听的语言,就会伤害彼此的感情。

古人言:

“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

”用利刃割伤身体,伤痕容易愈合,而用恶语伤了人心,别人就会一直不忘、耿耿于怀。

当然,对他人所说的难听之语,我们没必要记在心上。

《弟子规》后面也说:

“报怨短,报恩长。

”报恩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报怨的时间越短越好。

因此,道友之间有一点摩擦,应早点把它忘得一干二净。

作为一个修行人,当场接受不了别人辱骂,这还可以理解,但若很长时间后仍念念不忘,就该值得惭愧了。

虽说若没有一定的修证,对讽刺、挖苦确实难以忍受,但我们还是要尽量串习。

《法华经》中云:

“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我等敬信佛,当着忍辱铠。

”即使有些人像恶魔附体一样,在公共场合谩骂我、侮辱我、诽谤我,我也要“忍一时”,以保“风平浪静”,披上安忍的铠甲,把他当作佛一样对待。

不过,许多人此时来不及披安忍的铠甲,到处找,却不知道放哪里了。

结果——心被刺伤了,争斗也开始了。

那时候,安忍的铠甲忘了,大圆满的宝剑也丢了,什么修行境界都没有,最终弄得遍体鳞伤,非常可怜!

所以,修行人平时一定要学会宽容,面对他人的恶言相向,儒家教诫我们要修安忍,而佛教的大乘六度中讲得更为清楚。

当然,这说起来简单,可一遇到外境,许多人因为“肚子”太小,很多事情没办法包容。

如果你有汉地弥勒佛那样的“大肚子”,那什么事都会容得下。

记得有一副描写弥勒佛的对联,上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是“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大家也应常以此对照自己。

有时候人为了一点小事,便争得头破血流,回头一看,也会觉得羞愧、后悔。

常言道:

“气后后悔,醒后后悔。

”有些人生气的当下口不择言,骂的骂了、说的说了,过后又后悔不已;

有些人发酒疯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