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LNG第四章 地球物理讲解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16698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LNG第四章 地球物理讲解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海LNG第四章 地球物理讲解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海LNG第四章 地球物理讲解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海LNG第四章 地球物理讲解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海LNG第四章 地球物理讲解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LNG第四章 地球物理讲解Word格式.docx

《上海LNG第四章 地球物理讲解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LNG第四章 地球物理讲解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LNG第四章 地球物理讲解Word格式.docx

海堤横剖面呈不对称梯形,内侧面为简单斜坡,土质;

外侧面呈台阶状,由挡浪墙、上斜坡、消浪平台、下斜坡等构成;

堤顶挡浪墙高度1.5m,上斜坡宽约3m,平台宽2~4m,下斜坡宽约3m,均为浆砌石块筑成。

堤脚外侧约20m平行海堤为乱石坝,宽约5m,高出泥面约1m(图4-7)。

海堤外为潮间带泥滩,0m线至海堤的宽度700~1000m,西部窄,东部宽,高潮带因围堤而缺失,主要为低潮带,滩面平坦,向海倾缓;

底质主要为细砂。

登陆点处于现代长江三角洲平原南缘最前端,登陆点后方陆域平坦,为海积、冲积平原成因,人工围堤所成,现为规划中的上海临港新城主城区西南部(图4-8)。

根据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海图资料,南汇咀海岸变迁有如下特点(图4-9):

1959年至1973年海岸线稳定不变,呈弧形向东南微凸。

至1989年,除芦潮港闸门至其东面约1000m段的海岸线位置保持不变外,往东,海岸线几乎平行地向东推进了1100~1400m,平均毎年移动70~90m。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市在芦潮港东侧海岸兴建人工半岛工程一期。

2000年前后,兴建二期工程,并与南汇咀北部新海堤合拢,海岸线外推幅度达1~7km,年平均外推约100~700m。

4.2海底地形地貌

4.2.1周边海域主要地貌单元

路由区及其周边海域的海底地形见图1-1、图4-10。

路由海域处于长江口南部和杭州湾口北部的交汇处,路由区及其附近海域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较大的地貌单元:

(1)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前缘舌状堆积体;

(2)芦潮港南侧蝶形浅沟区;

(3)杭州湾北部海底平原。

(1)现代长江三角洲前缘舌状堆积体:

在长江入海泥沙的作用下,海底由南汇东滩和铜沙沙咀向南堆积延伸到崎岖列岛北部,总体上海底向南倾斜,水深从南汇咀附近(铜沙沙咀南缘)约5m增加到小洋山和大指头岛北侧10~15m,局部达到25m。

向西至芦潮港与东海大桥之间,向东到长江口,将大戢山和小戢山围入其中。

(2)芦潮港南侧蝶形浅沟区:

位于芦潮港以南至崎岖列岛喇叭形海域西侧,大致以芦潮港—东海平湖油气田海底气管为轴线,东西宽约4~10km,南北长约25km,水深一般8~8.5m,相对于东西两侧海底的深度0.5~1m。

该浅沟区的形成可能与芦潮港—东海平湖油气田海底气管的挖沟工程有关。

(3)杭州湾口北部海底平原区:

芦潮港以西为杭州湾口平原,海底平坦,水深7~8m。

4.2.2路由区地貌单元

路由勘测海区主要处于上述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舌状堆积体,总体上水深由西北向东南缓慢增加(图1-1),海底地貌可以进一步划分为:

(1)南汇咀潮滩;

(2)南汇咀水下岸坡;

(3)水下三角洲前缘;

(4)崎岖列岛北侧潮流浅槽;

(5)岛间地貌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小洋山东侧浅海区、大指头西北潮沟、大指头东侧浅滩区、西门堂北侧潮沟和西门堂水下岸坡。

(1)南汇咀岸滩

由南汇咀临港新城海堤脚向外至0m等深线,平行海堤呈.NE—SW走向,从东海大桥至以东7km,宽度约800m,高程0~2m(理论最低潮面上),缺失高潮滩,以低潮滩为主;

滩面平坦,有波纹;

岸边底质以细砂为主,灰色,向外过渡为砂质粉砂;

滩面较硬,人行其上不下陷。

(2)南汇咀水下岸坡

自0m线至6~7m等深线,宽度0.7~3km,由西向东宽度增大,坡度0.6°

受芦潮港南侧碟形浅沟区的影响,芦潮港至南汇咀水下岸坡的深度介于0~7m,南汇咀以东水下岸坡深度减小为0~6m。

(3)长江三角洲前缘堆积舌

水下岸坡的南侧为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前缘堆积舌,从铜沙沙咀向南延伸到崎岖列岛北侧,长达约25km,水深由6~7m增加到10m,平均坡度不足0.2‰。

(4)崎岖列岛北侧潮流浅槽

位于崎岖列岛与上述沉积舌之间,呈NWW—SEE走向,西部在小洋山北侧宽2.5km,向东到薄刀嘴岛北侧增加到5km。

海底向南缓倾,一般水深10~15m,但最南部靠近薄刀嘴和大指头岛一带,海底地形起伏变化比较剧烈,最大水深达到20~25m,即构成“大指头北深沟”(本报告暂命名,详见下节),底质相对较粗,粒度成分以细砂与粉砂为主。

(5)岛间地貌区

从崎岖列岛北侧潮流冲刷槽至西门堂北侧为岛间区,受众多岛礁的影响,海底地形地貌多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次级地貌单元。

●小洋山东侧边滩、浅海区:

小洋山东部发育边滩,水深0~5m,边滩向东延伸,水深逐渐增大到8~9m,为浅海区,连同边滩东西长约4km,南北最宽3km。

浅海区的外侧(北侧)为崎岖列岛北侧潮流槽。

●大指头北深沟:

从较大的海域范围看,大指头北深沟起自崎岖列岛最东部的薄刀嘴岛北侧,向西延伸到大指头和大岩礁西北侧,汇入洋山深水港主水道,平面上呈弧形向北弯凸。

水深大于15m,最大水深20~25m,若以15m等深线圈定,宽度500m(大指头岛北侧)到1.5km(薄刀嘴岛北侧),长度约7km(图4-38)。

●大指头东侧浅滩区:

由大指头岛向东发育,水深由0m增加到约5m。

该边滩的发育与其东侧和南侧的薄刀嘴、沈家湾、中门堂、西门堂有关。

●西门堂北侧冲沟和西门堂水下岸坡:

西门堂北侧冲沟位于大指头岛与西门堂之间,宽度约0.5~1km,长约1km,最大水深约20m,由西向东水深迅速减小到约5m,西部与大指头北深沟相连,可以看成是后者的分汊;

冲沟的南坡也就是西门堂北侧水下岸坡,比较陡峭,北坡为大指头岛南侧水下岸坡。

4.2.3路由沿程海底地形地貌

路由沿程的海底地形变化见图4-10。

本节以LNG海底管道南汇咀登陆点AC1为起点(KP0),以KP表示推荐路由上的点至AC1的距离,如KP1表示至登陆点1km,描述路由沿程的海底地形地貌特征。

KP0(AC1)~1:

路由长度1km,为南汇咀潮间带岸滩,高程从约2m降低到0m(理论最低潮面,以下同),滩面平坦。

路由与岸滩走向的夹角约30°

KP1~2.5:

路由长度1.5km,为南汇咀水下岸坡,海底向南偏东倾斜,水深从0m增加到8m。

上部和中部水深0~6m,长度约700m,坡度0.6°

下部水深6~8m,长度300m,坡度更平缓。

KP2.5~27.6:

路由长度约25km,水深8~10m;

海底平坦,局部有平缓起伏;

其中约23km的路由水深约8m,仅南部约2km水深9~10m。

本段路由大部分,即KP2.5~20(AC2附近)之间17.5km的路由段为NW—SE走向,基本上沿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前缘堆积舌的西南翼延伸,因此路由沿程水深变化很小;

由AC2向南,路由转为北偏西走向,与堆积舌的伸展方向接近,且处于堆积舌的前部,基本上反映了堆积舌前部的真实坡度。

KP27.6~33.2:

路由长度5.6km,处于崎岖列岛北侧潮流浅槽内,水深10~21m。

其中KP32~33.2,为大指头北深沟,沟宽约1.2km,海底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勘测期间将南部海域的勘测宽度扩大为2.5km。

以预选路由轴线为界,大指头北深沟可以分成东西两部分。

东部走向与崎岖列岛北侧岛链的总体地貌特征有关,呈NWW—SEE,最大水深24.8m,南北坡度均较大,约5°

,北坡叠覆次级冲沟,局部相对冲刷深度最大可达6m(图4-11、4-12)。

深沟西部为东北—西南走向,其成因与大指头岛、小洋山、将军帽岛之间的岛峡束流作用有关;

海底相对较缓,坡度1°

~2°

,最大水深约20m,北坡叠覆次级冲沟,冲刷幅度相对较小;

地形地貌条件优于深沟东部(图4-13)。

深沟中部,即预选路由轴线附近,海底相对东西两部凸起,水深约16m,但其南侧约800m处出露基岩(R1),因此推荐路由向西偏移约100m经由深沟西部,最大水深19m。

KP33.2~35.2:

路由长度2km,为大指头岛东侧边滩,水深2~10m;

北侧邻接大指头北深沟,南侧毗连西门堂北冲沟。

KP35.2~35.86(AC4入海点):

路由长度约680m,水深1~7m,处于西门堂北侧冲沟的尾部,北侧坡度约0.5°

,南侧也即西门堂水下岸坡,坡度约1°

AC4入海点到西门堂岛尚有约150m。

4.2.4海底面状况

总体上勘测海区海底平坦,除路由南部的大指头北深沟外,冲刷微地貌不发育。

局部观测到轻微的海底流痕,分布在KP5~KP7.5之间、南部大指头岛与薄刀嘴之间海域(图4-14)。

大指头北深沟内小冲沟和冲刷痕微地貌比较发育(图4-11~4-13)。

4.3浅地层特征

除路由南部潮流冲刷区地层剖面穿透厚度较大外,大部分海区浅层气极为发育,气顶埋深较浅。

为此采用三种地层剖面仪,即Datasonics浅地层剖面仪、Geopulse浅地震剖面仪和Sparker(中地层)剖面仪进行探测。

Sparker剖面仪和Geopulse浅地震剖面仪的频率较低,地层穿透厚度较大,分辨率相对较低,对于气顶形态识别大多数情况下不太理想;

Datasonics浅地层剖面仪频率高,地层穿透厚度小,分辨率高,对气顶的形态分辨清晰(图4-15、4-16),由图可见,气顶既有比较平直的,也有城垛状起伏的,气顶埋深一般约5~8m。

从浅层气不发育或发育较弱的地层剖面记录中可以观测到,勘测海域沉积地层厚度较大,除入海段岛屿区局部受浅埋基岩的影响外,穿透的沉积地层厚度70~80m以上。

根据反射波声地层结构构造特征,地层剖面大致可以分成上下两层(图4-17~4-18)。

上层厚度约20m,反射波连续性极好,平直,振幅强,频率高;

水平层理发育,但在主要深沟内发育顺坡斜层理(图4-20)。

顶部约1~3m一般以淤泥为主;

北岸潮间带和水下岸坡的上部为细砂至砂质粉土(或砂质粉砂),南部潮流深沟内局部以粉细砂和砂质粉土为主;

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表明,砂含量在3~30%之间,粉砂含量61~74%,粘土含量10~24%。

总体上,本层岩性以淤泥质粉质粘土和淤泥质粘土为主,但在北部海域(如北岸水下岸坡ZK13孔)和南部岛屿深沟区(如ZK3、ZK4孔),上部岩性以砂质粉土和粉细砂占优,其次为淤泥质粉质粘土。

估计该层为全新世高海面环境下的沉积物。

下层反射波连续性较好,振幅强~较强,频率较高;

水平—近微波状层理发育,上部岩性以淤泥质粉土为主,下部可能以粉砂和砂为主。

上下两层之间一般为平行整合接触关系,局部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4.4磁法探测结果

4.4.1数据处理结果

FLAG光缆的磁异常幅值约200nT,C2C光缆3B段(北)的磁异常幅值约120nT,C2C光缆3A段(南)的磁异常幅约160nT,上海—嵊泗动力电缆的磁异常特别强大,幅值超过10000nT,中日光缆的磁异常幅值超过100nT。

调访、查阅嵊泗县电力公司存档的上海—嵊泗动力电缆的施工记录可知,该路由埋设有南北两条电缆,相距约300m。

由于两动力电缆的磁异常强度过大,相互叠覆,难以区分,根据磁异常剖面的正负极位置判断两电缆的位置不准确,因此根据两条电缆的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