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燕相松(机电工程系副主任,讲师)
阳刚(安徽省爱力特家电装备成套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
项目组成员:
高颂文(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系,副教授)
廖玉松(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系,副教授)
张宝霞(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系,副教授)
江雪峰(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系,讲师)
范丽丽(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助讲)
杨军(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系,助讲)
庞春水(安徽省爱力特家电装备成套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
吴士明(安徽博西华制冷有限公司培训部主管)
丁伯龙(滁州精诚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工程师)
常广林(滁州现代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工程师)
第一部分专业建设基础
一、专业建设背景
(一)产业发展背景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2009年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2009-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明确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的目标,国产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稳定在70%左右。
模具是现代工业生产中大批量生产各种产品和日用生活品的重要工艺装备。
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在汽车、家电、仪表、玩具及日常用品等行业,越来越多地采用模具来加工零部件,从产品种类上看70%以上的汽车、拖拉机和机电产品零件,80%~90%的塑料制品,60%~70%的日用小五金及一些消费品都是由模具生产的。
模具技术,特别是制造精密、复杂、大型、长寿命的模具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但是当前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类高技能人才普遍匮乏,这也成为制约我国模具工业现代化进程和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区位优势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
大力推进工业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技术改造,培育壮大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全省工业制造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滁州市是安徽省“东向战略”的主要受益城市,滁州市“十二五”规划更是把装备制造业列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这些发展经济与工业的政策为模具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作为国家家电设计和制造产业基地,滁州市拥有一大批模具使用“大户”,如博西华、康佳、扬子空调,吸引了众多模具生产厂家落户滁州,同时造就了一批民营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形成了从设计、生产到使用、维护的模具产业链。
滁州本地生产的各类模具,不仅满足本地市场,还向长三角地区和周边省份延伸,在华东地区享有良好的声誉。
(三)人才需求状况
滁州市模具制造行业和装备制造相关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技能型模具设计和制造人才。
目前滁州市的模具企业已接近70家,每年都需要引进一批能胜任模具设计、加工、装配、维护的高等技能型才。
据有关部门统计,滁州市“十二五”期间将需要模具类技能人才1000人,其中高职层次的高技能人才需要600人以上。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模具技术人才的重任,通过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及专业群的整体建设,培养模具类高技能人才,正好适应了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专业建设基础
(一)专业发展快速
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于2003年12月由安徽省教育厅批准设置,2004年9月开始招生。
本专业于2008年被评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本专业带头人张信群教授于2008年被评为安徽省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省级专业带头人。
多年来,本专业为滁州市和安徽省内外及周边地区模具行业和装备制造行业培养了大批的高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本专业建设的一些成功经验还辐射到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专业,促进了专业群各专业的共同发展。
(二)校企合作逐步深入
学院与滁州市及周边地区装备制造类企业和模具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本专业在安徽博西华制冷有限公司、安徽鲲鹏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和滁州博金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建立了3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了条件。
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教育,学院与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东菱”班、与长电科技(滁州)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长电”班等订单培养班,均招收了本专业的部分学生。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成效
根据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岗位需求,本专业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初步形成了“工学交替、双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实行学历证书、技术等级证书“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既要取得专业知识考核合格证,又要取得技术考核合格证或岗位专业技能操作证书。
(四)“双师队伍”建设初具规模
本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共22人,其中专任教师15人,外聘兼职教师7人。
现有专业师资队伍中,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17人,占77.28%,其中高级职称8人。
专任教师占36.37%,兼职教师约占32%;
“双师型”教师占81.8%;
实习实训教师全部为高级工或技师资格,占专业教师的22.70%。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共主持安徽省级重点教学教研课题1项、院级项目4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院级教学成果奖1项。
(五)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成效显著
通过多年努力,本专业已建设有《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2门省级精品课程,《AutoCAD》、《机械设计基础》等2门院级精品课程。
本专业教师主编的《机械制图》和《工程制图》教材均被教育厅批准为省级规划教材,被多所高职院校使用。
(六)良好的校内外实训条件
本专业现有焊工实训车间、钳工实训车间、车工实训车间、CAD/CAM实训室、管控一体化实训室、模具拆装实训室、数控加工技术实训车间等8个专业基础实验实训室,实验实训设备总值1500万元。
本专业与安徽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安徽鲲鹏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滁州博金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安徽爱力特家电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装备机械制造类企业合作创建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及实训项目见表1。
表1模具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及实训项目
基地名称
实训项目
实训时间
实训效果
安徽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培训中心
机械冷加工(车、钳、铣)
2001年--至今
良好
机械热加工(电弧焊、气焊)
液压气动原理及控制
安徽鲲鹏模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模具设计、制造
2004年--至今
滁州博金模具有限公司
2008年--至今
安徽爱力特家电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机械冷加工、模具制造
2010年--至今
(七)社会服务能力成效显著
本学院设有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站,本专业教师以此为平台,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考证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多年来,为社会人员和校内学生培训和考核2500多人次。
同时,本专业利用现有的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培训员工,服务地方经济。
2009~2011年,为滁州恒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滁州赛得利板金制造有限公司、滁州科创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累计培训280人次。
三、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经历需要加强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
本专业大多数专任教师虽然通过课外培训等渠道也取得了各种技能等级证书,但是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实战经验不足。
(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尚需完善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学院内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机构需要建立和加强,如模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室等,相应的规章制度也需健全。
(三)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需要改进
目前高职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中学阶段理论基础薄弱,单凭书面试卷的分数来评定学生成绩的方式已不适应现在的学生实际状况。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团队意识、创新精神等还没有与学习效果评价挂钩。
(四)中高职衔接的系统培养研究不足
与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交流不充分,在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系统设计和统筹规划课程开发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够。
第二部分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立足服务于滁州市及安徽省其它地区制造业的发展,紧密依托滁州市制造业企业群的优势,针对装备制造业对模具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核心能力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形式,完善或新建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中、高职培养形式、课程体系的衔接。
构建“以培养岗位核心能力为导向,以项目化教学为载体“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体系的要求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带头人,使其在模具行业和专业领域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领军人物。
建设一支由企业人员参与,专兼结合、结构合理,能探索模具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特色,能为行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优秀教学团队。
通过2年建设,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并辐射和带动我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和机电一体化等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群共同发展。
二、具体目标
(一)推进校企对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紧密依托滁州市制造业企业群,深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专业对接职业、课程对接技能、教师对接师傅、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
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紧密结合,职业技能培养效果更加显著,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日趋增强,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二)探索系统培养人才,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
我院设置了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同时我院附属的技师学院也设置有中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加强我院中高职模具专业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模具专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2+3”人才培养模式,逐步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系统设计和统筹规划课程开发,探索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
(三)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教学做一体要求,改善校内实训条件,扩建模具拆装实训室和模具制造车间,新建模具虚拟制造实训室、冲压成形加工实训室、塑料成型加工实训室,以上实训室有机结合,构成我院模具实训中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还可以对外承接加工项目,向生产性实习方向发展。
和企业合作,新增4家校外实训基地和2个校外顶岗实训基地,让60%以上的学生实现工学交替、顶岗实习。
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
编写《模具拆装》、《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成型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三门课程的实训指导书,建设相关课程资源。
(四)转变培养方式,实施教学方式改革
根据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涉及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式,开发项目化课程;
以工作岗位核心能力为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通过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整合优势资源,充实模具专业教学资源库,多途径转变培养方式。
(五)优化“双师”结构,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为使模具专业师资队伍满足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要求,经过建设,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4名专业骨干教师;
建立20人以上的企业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