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觉最重要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孩子自觉最重要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孩子自觉最重要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们总是考虑“老师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做什么”。
(二)不会科学利用时间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有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
而有的学生虽然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但忙不到点子上,实际效果不佳。
有的学生不善于挤时间,他们经常抱怨:
“每天上课、回家、吃饭、做作业、睡觉,哪还有多余的时间供自己安排?
”还有的学生平时松松垮垮,临到考试手忙脚乱。
这些现象都是不会科学利用时间的反映。
(三)不求甚解,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指不加思索地重复,多次重复直到大脑中留下印象为止。
它不需要理解,不讲究记忆方法和技巧,是最低形式的学习。
它常常使记忆内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长久记忆,当学习内容没有条理,或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分析学习内容的条理和意义时,学生往往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依赖这种方法的学生会说:
“谢天谢地,考试总算结束了。
现在我可以把那些东西忘得一干二净了。
”
(四)不能形成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反映,也就是指知识经过学生输入、加工、储存过程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序的组织状态。
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
如果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再多的知识也只能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效。
有的学生单元测验成绩很好,可一到综合考试就不行了,其原因也往往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
这种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科之间,对各章节之间不及时总结归纳整理,致使知识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
这种零散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也很容易张冠李戴。
二、学习方法不当的成因
为什么有的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呢?
这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当然,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会对方法的形成有影响,智力水平高的学生更容易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但在现在的中小学中,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都不太大,因此,它对方法形成的影响是有限的,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一些非智力因素上,如认识水平、动机水平、意志状况等。
以上原因分析是从学生个体出发的,是造成学习方法不当的内因。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教师、家长。
同学等各方面的外因都对学习方法的形成产生影响,也都是造成学习方法不当的可能原因。
(一)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少学生在方法上听其自然,看不到科学学习方法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尝到正确方法所带来的甜头,以为磨刀误了砍柴工,因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和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
(二)对学习特点认识不足
前面讲到学习方法具有适应性,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适应各阶段、各学科的学习特点。
这就需要学生对目前的学习有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的方法。
较大的变化——初中的课程内容相对简单,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知识更加抽象、深入;
初中生的学习对老师依赖性大,老师指导也很具体,而高中生的学习则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如果学生看不到这些变化,就有可能造成方法的不适应。
外语学习的特点——学习一门语言,需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记,而记外语单词又是一种机械记忆,这就和其他科目形成了区别。
学习数学的方法就不适应于外语学习。
(三)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
学习方法除了要适应学习特点外,还要适应个体特征。
学习状况——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太好而妄自菲薄、过于谦单,认为自己一无所长、无可救药。
也有的学生因为学习良好而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这些不客观的认识会使学生在运用学习方法的时候发生失误。
如自以为是的学生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往往会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个性特征——每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状况、生物周期等都有不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个性。
属于“百灵鸟型”的,可多利用白天;
属于“猫头鹰型”的,可多利用晚上。
(四)学习动机缺乏
动机缺乏的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在学习中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其学习行为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应付。
表现在方法上,必然会死记硬背、投机取巧、没有计划。
一个丧失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丧失深究学习方法的兴趣。
因此,那些在学习中无精打采、大叫“没劲”的学生,十有八九方法不当。
(五)意志薄弱
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时,需要一定的自制力。
特别是纠正一些不良的、已经形成习惯的学习方法,更需要毅力和恒心。
有的学生有掌握科学方法的愿望,但在运用过程中因意志薄弱而半途而废,造成有目标无结果,有计划无行动。
在学习上跟着感觉走,自然要省力得多,但学习效果也会糟糕得多。
因此,学生在运用科学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或同学多鼓励、多督促、多提醒,依靠外界力量的支持来克服意志的薄弱状态。
(六)缺乏指导与训练
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对什么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明确的认识,在学习中也不能自觉地加以运用。
即使有的学生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大都是走了很多弯路之后形成的,并且是零散的。
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方法很难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应该接受专门的指导与训练。
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有关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课。
作为学生自己,也应该多阅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籍,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
每当那些网上书店搞活动的时候,家长们争先恐后下单的热情,也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那份殷殷期盼。
买什么不买什么呢?
我的选择和考量是什么标准?
时不时就有妈妈发邮件或者纸条问我:
我的孩子读书很多,也很喜爱阅读,可是为什么他的阅读理解和作文都没有优势,语文成绩就是上去不呢?
我觉得,原因出在两个地方:
从家长看,给孩子买书的时候太随意,没有规划和建设性;
从孩子看,仅限于快餐式的粗读泛读,缺乏精读和深入思考、分析理解,所读大部分是只有快感没有营养的书。
无聊的书跟方便面似的,方便面充饥可以,这类书打发时间可以,读再多也不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进补之功效。
所以,买书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有一个定见:
这本书可以为孩子带来什么?
或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给孩子带来什么?
如果家长事前对书本身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仅仅靠老师指定什么、孩子要求什么就买什么,那是很盲目的一件事。
我觉得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最好心里有一个大概的计划和目标。
我举个例子。
比如学前的孩子,在保证足够的活动量的前提下,亲子阅读的时候不妨以古今中外的优秀绘本故事为主,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潜移默化地增加孩子的识字量,对孩子的幼升小过渡会非常有帮助。
上小学后,随着拼音工具的掌握,一年级的就要开始过渡到拼音读物为主,等中高年级后,则是以文字书籍为主了。
高年级还让孩子的主打书是看漫画,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基本算是消遣读物而已。
其次,家长最好能在生活细节和孩子的阅读之间牵一条线,把阅读中体会到的东西在生活中再体验和再认识,甚至用行动去践行。
比如善良,比如坚强,比如勇敢,比如大气,比如责任和承担,这些都能随随便便就能在生活中让孩子以阅读材料为榜样,去做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书中的能量成为活能量。
我给孩子买书,除了必要的工具书,其他基本是从文学类(包括各种各类的故事和传说)、科普类、哲学类三个角度去考量。
文学类是低幼孩子心灵的开门砖,通过对故事中各类人物的认识了解,孩子们初步对世界有一个认识,对善恶美丑有一个概念,目的在于培养孩子慈悲的人文情怀。
科普书籍是打开理性思维的小窗,读读后顺便把简单的拿来试试做做实验啥的,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这是让孩子们从微观认识世界的路径,形而下的部分。
哲学类书籍则刚好相反,读它们的目的培养孩子的格局、气魄、胸怀,从宏观上俯瞰世界,形而上的部分。
然后,买回来的书有必读、精读的,也有放在他书架上随便他自由取阅的。
前者,会有相对详细的阅读计划和检验跟踪,读后我们会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分析讨论。
后者,则不做任何要求,供他自己随心情和喜好自由阅读。
有些妈妈给孩子买了一堆的书,但是仔细一追究,基本都是同一个类型。
父母给予的精神食粮就是营养不良的话,孩子将来读书偏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因为他们还小的时候,父母没有帮他们把心门都打开,关闭久了,自然就蒙尘了。
书不在多,在搭配合理。
假如满书柜都是快餐食品《X小跳》之类的书籍,看再多也收效甚微。
还比如说,讲善良品质的书,看十本和看一百本,本质而言,对孩子来说都是一回事,况且还有一个时间成本和购书成本的问题。
所以把书合理分配,真正让孩子读懂、会用才是关键!
说完大人说孩子。
为什么看大量的书却写不出好作文?
不讲短篇章立意结构这些东西,连好词好句都抠不出几句出彩的。
问题就出在孩子读书的方式上。
现在的妈妈太过重于强调快乐轻松培养学习兴趣,结果让孩子的阅读流于形式,浮于浅表。
这跟大人无聊了煲电视连续剧差不多,煲的时候津津有味,煲完剧情,也就完了,过一个月问起里面某个人某个情节都有可能都忘得七七八八。
对这些孩子,要改变的就是阅读方式,做适当的深耕精读。
比如分析一下人物的心理,清理一下故事的脉络,或者简单到划出好词好句再记录到笔记本上,每天对书中一句话做出点评等,都是精读的方式之一,具体的可以灵活多变。
思维也是有活力的,要锻炼才能得到发展。
不进行有深度的阅读,不经常性地做思维体操,就难以产生有深度的思想,人就显得浮躁,浅薄。
打开书,什么都知道;
关上书,脑袋里懵懵懂懂似是而非,一团浆糊什么都不知道!
书能达到养身润心的目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好书的教化。
怎么给孩子买书,怎么指导孩子读书才能物尽其用,不妨三思后行。
013中考结束了.成绩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超常发挥的自不必说,失常发挥的却需要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毕竟高考就在前面等着.
失常发挥的弊端极大,兜不住底是最极端现象,但即使是落到第7第8志愿录取,其实也是吃了大亏的,毕竟志愿越往后,梯度越大.
这样的情况必须深刻反省,如果高考再度出现,危害后果尤甚.
我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了几条原因,症状和相应的对策,抛砖引玉啊,欢迎大家补充,指正.
第一种,我觉得人数最多的,是家长本身对孩子的成绩的认识就出现了偏差,孩子报喜不报忧,危害就在于,志愿完全偏离
客观情况,这是一种伪失常,原因在于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不够坦诚,客观.
症状:
重复性的考试失常,十次考试九次失常.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注意了,会不会是对孩子的水平估计过高了.
按照统计学的7点原则来看,如果连续7次实测低于标准,就可以认定,产品是低于标准的.学习成绩应该符合这样的统计学标准.
对策:
开诚布公的告诉孩子,家长和孩子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绝对需要彼此信任,才能在中考的战场上胜利.如果学习有任何问题,千万别藏着不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孩子,千万说实话.
第二种,我觉得是过度依赖老师填鸭式的灌输,缺乏独立思考,大考通常题目较新.
症状是大考失利,小考没问题
对策是给自己留够时间,独立思考。
饭吃到肚子里,消化是另一回事。
别吞下去就不管了。
第三种,我觉得是知识网络在某个特定点上存在漏洞,
症状是成绩不稳定,忽高忽低,事实是,踩到了漏洞,成绩就会差。
对策是一定不要存侥幸心理,一旦出现没考好,一定要找出根本原因。
统计上叫做rootcause,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清除定时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