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灵岩寺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300234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说灵岩寺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图说灵岩寺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图说灵岩寺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图说灵岩寺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图说灵岩寺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图说灵岩寺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图说灵岩寺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说灵岩寺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图说灵岩寺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据《灵岩志》载:

“苻秦永兴中,竺僧朗卜居于此,始建精舍【注】十数区。

”北魏太武帝灭佛,朗公所建精舍被毁。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法定禅师先建寺于方山之阴,曰“神宝寺”,后建寺于方山之阳,曰“灵岩寺”。

当时,寺院建在山腰甘露泉侧,规模不大。

至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高僧慧崇将寺迁建于今址。

宋代,真宗赐名为“景德灵岩寺”,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正名为“十方灵岩禅寺”。

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又赐名“崇善禅寺”。

  至唐朝时,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楼霞寺并名,被誉为“天下寺院四绝”。

现寺内唐代文物众多,有鲁班洞、功德顶、证盟殿、石窟造像、辟支塔、慧崇塔、千佛殿、御书阁、李北海撰书的《灵岩寺颂碑》、钟鼓楼、墓塔林等。

该寺历代祖师有前秦朗公、北魏法定、东晋竺僧朗、初唐慧崇。

至宋朝时灵岩寺传法宗师有琼环(重净)、仁钦(净照)、妙空(净如)等。

【注】精舍:

佛教修行者的住处,释迦时,有竹林精舍,祗园精舍,祗树给孤独园,鹿野苑等精舍。

精舍的面积不分大小,不一定是小的地方才称为精舍。

  楼霞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楼霞山中峰西麓,距城17公里,是我国佛教著名圣地之一。

楼霞寺得名于南朝刘宋时期著名隐士明僧绍之号——“楼霞”。

楼霞寺又是唐朝鉴真和尚足迹所至之处,所以在寺内的藏经楼院内专设“鉴真和尚纪念堂”。

南朝五公贵族大都崇信佛教,对楼霞寺多次扩建。

隋统一江南后,又在寺旁建舍利木塔。

唐高祖李渊改寺名为“功德寺”,并增建四十九所琳宫梵宇,楼阁恢宏,殿宇壮丽。

至此,楼霞山与山东灵岩、天台国清、荆州玉泉并称为“天下四绝”、“天下四大丛林”。

  到万德镇境内,新建的灵岩寺胜景坊出现在路东。

  从此牌坊到灵岩寺山门止,有一段漫长的路,沿途风景如画,名胜甚多。

如鸡鸣山,山巅形似鸡冠。

相传,昔有盗贼,夜过其下行窃,忽闻巨鸡鸣晓,震慑山岗,贼怖而从善,故称鸡鸣山。

该山景色秀丽,为旧时灵岩十二景之一。

灵岩寺第一道山门

  金舆谷西口有一石坊(与鸡鸣山相对),名曰“灵岩胜境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此坊四柱高耸,柱础石鼓夹抱,柱的顶端“朝天吼”昂天,额枋横贯,上镌清乾隆皇帝御笔“灵岩胜境”,它是进灵岩景区的第一道山门。

朗公石

  进入灵岩寺景区,向东遥望,会隐约发现山巅上有岩石突兀,形似一老僧,身披袈裟,手拄禅杖,在山路上行走,后面跟着一群信徒,这就是朗公石,是灵岩寺的奇景之一。

  朗公石在灵岩寺东南,一线天南约l公里处。

相传前秦时,朗公曾来此说法,石为之点头。

据此,山前怪石称朗公石,说是朗公的化身。

大石桥

  由此向里,大沟横卧,架以石桥,名叫“崇兴桥”,又名“崇福桥”、“通灵桥”,或俗称“大石桥”。

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由灵岩寺方丈仁钦重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修,今建桥碑尚在。

建桥碑为北宋末年著名学者画家郭恩撰文,其子郭升卿书写,字体颇佳,效法“兰亭”。

碑阴有飞白体“灵岩道场”四字,为北宋元丰年间尚书兵部郎中王临书写,系主碑补刻。

群仙朝笏

  溪涧深邃险峻。

放眼南望,峰峦叠翠,巨石嶙峋,谓之“群仙朝笏”。

明孔山

  其中一峰,有孔穴穿透,犹若翠屏之上悬挂着一轮圆月。

此山,名“明孔山”,亦为“灵岩十二景”之一。

相传,法定禅师来此创寺之时,路途艰险,阴森可怖,他面山诵经49天,感动了神灵,阳光将山穿透,使他得以进山找到建寺之地。

明孔桥

  沿路前行,又有山沟横卧,上架一桥,称“明空桥”,俗谓“小石桥”,明代重建。

明代重修,清乾隆间修葺,桥头古柏蓊郁,远望如搭的松门,故有“对松桥”之称,是僧侣迎客的地方。

对松山

  桥北有山,松柏郁森,曰“对松山”。

滴水崖(雨花岩)

  桥南有崖,泉流淋漓,叫“滴水崖”。

崖石嵯峨,状如抱厦,泉洒如雨。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弘历皇帝游览至此,赐名“雨花岩”,并挥笔写下“雨花岩”3个大字,后将其名镌刻于碑,碑侧建亭,并定为“灵岩八景”之一。

黄茅冈(接官亭)  过明空桥为“黄茅冈”,路旁有众多巨石,似龟背,从远处看去又像群羊。

石上建黄茅冈亭。

昔日,僧人在此迎客,故又名“接官亭”。

黄茅岗上有黄茅亭,是古代灵岩寺僧侣迎客接官的地方。

据传,宋代诗人苏轼游灵岩时,醉倒在此,作诗道:

“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岗头醉倒石作床,仰观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苏轼诗碑,亦称醉碑,现砌于寺内御书阁前墙内。

饮马沟

  饮马沟在黄茅亭东,又名北溪。

寺内诸泉之水汇合于此溪西流。

宋真宗游灵岩时,曾在此饮马而得名。

据清《灵岩志》载:

宋徽宗赵佶游灵岩至此溪时,所乘御马见沟中流水即昂首狂嘶,牵马人便解鞍卸辔,饮马于此,马入水,人见水中有青螭鼓鬃,认为是御马现形于水中。

传说荒唐,但饮马沟由此得名。

沟东有虎溪,传说寺内高僧卓锡送客不出山门,至此溪而止。

新石桥

  饮马沟上架桥,名“新石桥”,新石桥为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释圆桂建造。

桥栏望柱上雕刻有形象逼真的石狮,桥头北面崖壁上嵌“十里松”大字石刻,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户部主事刘亮彩所书,桥下为饮马沟。

十里松

数十株古柏,在路之两侧,枝桠搭连,远看似门。

古柏树龄有五百年以上,名曰“十里柏”。

石壁嵌有明万历年间书画家、历城人刘亮采所书“十里松”大字石刻,昔人讳“悲”之音,所以称“松”。

大灵岩寺碑

  大灵岩寺碑原嵌于广场戏楼前,今位于灵岩寺山门西南处,成为迎接游客的标志。

“大灵岩寺”四字,系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西夏人、山东肃政廉访副使文书讷书丹。

碑阴镌蒙古僧家奴跋语。

广场东侧山岩石壁上,有清乾隆皇帝手书诗刻多方。

至此,便到达佛门胜地灵岩寺。

【注】朗公(竺僧朗、僧朗)

  僧朗,京兆人,也就是今天西安一带的人。

他年少时就到外地游方问道,后来出家为僧。

年长之后从外地回到长安,专门从事佛教的讲说。

在这段时间里,僧朗拜当时的著名西域高僧佛图澄为师,学习天文地理以及其他谶纬之学。

公元351年,为了躲避永嘉之乱,僧朗来到山东的泰山地区。

僧朗见泰山清幽安宁,于是就在此地建立了一座寺院,这就是山东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朗公寺。

后来,僧朗又在玉符山(又名方山)建立寺院,这是名闻天下的灵岩寺的肇始。

灵岩寺的建设,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所以规模发展得很大。

  与僧朗有关的神异很多,如《高僧传》上记载:

一天,应施主的要求,僧朗与大家一同参加佛事活动。

在途中,僧朗告诉大家,说他们的衣物都被盗贼偷走了,大家都不相信僧朗的话。

直到佛事活动结束后,才发现僧朗的话是真的。

于是,大家都很佩服僧朗,认为他是得道高僧,有神通之力。

僧朗刚到泰山建立寺院时,当地很荒凉,时常有猛虎出没,伤害路人。

于是,僧朗就运用法力,使得猛虎归附。

从此之后,泰山之地的猛虎不再伤人。

另据《神僧传》记载,僧朗在寺中说法时,前来听讲的僧俗很多。

有一次,僧朗讲得特别精彩,山上的石头都为之点头。

弟子将此事告诉了僧朗,僧朗说:

“此山灵也,为我解化,他时涅槃,当埋于此。

”据说,这就是灵岩山和灵岩寺的由来。

即使在僧朗死后,围绕他的神异也很多。

《高僧传·

法瓒传》记载:

“(朗公寺)三度废教人无敢撤,欲有犯者,朗辄现形以锡杖挞之,病困垂死,求悔先过,还原如初。

”这就是说,当时佛教三次遭到磨难,但没有人敢毁坏朗公寺。

如果有人要不利于寺院,僧朗就会出现,并且用锡杖打他,直到其病困将死。

如果这时向僧朗忏悔求饶,那立刻就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可见,笼罩在僧朗身上的神异色彩多么浓厚。

  僧朗创立的寺院,戒律精严,名冠一时,僧朗也成为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同时,泰山地区屡遭兵难,统治者轮番替换。

但无论哪一方控制了这一地区,都积极与僧朗联络,希望借助僧朗的力量实现各自的目的。

  乾隆皇帝多次前来灵岩,留下众多墨迹。

寺门外山崖上就镶有多块乾隆御碑,名“御碑崖”。

镶嵌于灵岩寺大门外的岩壁上的乾隆御笔碑文:

      

(一)

难穷匣玉藏符玉,且置南灵礼北灵。

千载松仍笼古殿,一溪水自绕岩亭。

闲云不系心同淡,法乳无根性与渟。

山鸟山花皆传偈,何妨色色复形形。

    灵岩寺三叠前韵

     辛卯仲春下瀚御笔

【说明】此碑高l50厘米,宽l00厘米,系清高宗弘历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l771年)仲春下游御题。

诗文共6行,满行l3字,字径ll×

8厘米,行书体。

   

(二)

烟霞朝暮传心印,泉石古今惬生灵。

不二殿旁法松郁,成双门外刹竿亭。

风来檐角虚铃语,春入山根新水渟。

此是色空无著处,作么更觅梵王形。

灵岩寺再叠前韵。

     乙酉新春,御笔。

【说明】此碑高150厘米,宽l40厘米,系清高宗弘历于乾隆乙酉年(公元l765年)新春御题。

诗文共8行,满行9字,字径ll×

   (三)

绅衿处处设经坛,祝嘏同钦是所欢。

绞缚黄棚称茂庆,便宜白社得施檀。

泉因卓锡春犹喷,松为取经东向横。

安辇奉行益康健,瑞徵彤史得纸看。

     辛卯仲春灵岩礼佛作,御笔。

【说明】此碑高180厘米,宽l00厘米。

系清高宗弘历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l771年)仲春至灵岩礼佛时御题。

诗文共7行,满行l2字,字径11×

8厘米。

行书体。

   (四)

空色由来一归幻,北南何碍两称灵。

虽无负钵千秋蹟,却有柏松百丈亭。

岩是雨花耸垒嶵,泉犹卓锡贮澄净。

山僧纵不通禅教,解读几经便换形。

   灵岩寺四叠前韵。

     丙申暮春中擀,御笔。

【说明】此碑高l30厘米,宽85厘米,系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l776)暮春中、擀御题。

诗文共6行,满行l3字,字径7×

9厘米,行书体。

   (五)

东西路径原一路,南北灵岩有二灵。

岂必长卿重赓句,依然元奘尚留亭。

漫云逝水如其法,试看石泉镇此淳。

调御丈夫独无语,由他色色与形形。

    六叠前韵作

      甲辰仲春上澣,御笔。

【说明】此碑高l70厘米,宽80厘米,系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四十九年(公元l784年)仲春上澣御题。

诗文共6行,满行l2字,字径l2×

   (六)

同易在低难在高,何来极顶穴居遭。

东郊正此需春雨,咨尔白云莫慢韬。

丙申暮春中澣,御题。

【说明】此碑高l04厘米,宽50厘米,系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l776年)年暮春中澣御题。

诗文共4行,满行8字,字径7×

5厘米,行书体。

金刚殿(二山门)

  灵岩寺山门是金刚殿,现为清代遗物。

天王殿是二山门,因殿内有护法四天王而得名。

山门殿(金刚殿)

  灵岩寺山门称“金刚殿”,约为元代创建。

门前两侧置清初石狮一对,昔日还立有“千崖”、“万壑”石碑,由明嘉靖十一年(15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