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模板Word文件下载.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模板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模板Word文件下载.docx(1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难点
1.解决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运算。
2.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3.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拟用学法
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重视归纳整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组织好练习,深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时
第1课时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减法的意义,对加法、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媒体资源或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一、复习导入。
(6分钟)
1.口算。
300+700=1500-800=
1259-1000=3000+520=
2.笔算。
1945+367=3406-2789=
说一说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些有关加法和减法的规律性知识。
课后练习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2题。
1.学生口算。
300+700=1000
1500-800=700
1259-1000=259
3000+520=3520
2.学生独立笔算。
笔算加法时要注意: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笔算减法时要注意: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
3.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1.
(1)学生利用线段图分析例1的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
814+1142=
(2)第
(2)(3)题与第
(1)题比较,找出已知什么,求什么?
列算式。
1.
(1)晨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226包,剩下546包。
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答案:
226+546=772(包)
答:
运来772包练习本。
(2)今年果园种植桃树340棵,梨树413棵,梨树比桃树多多少棵?
413-340=73(棵)
梨树比桃树多73棵。
2.猜猜我是几?
(1)我减去52得101。
101+52=153
(2)355加上我得数是723。
723-355=368
4.我会填。
128+()=300
687-()=285
172402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20分钟)
1.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信息,列出算式。
课件出示例1:
(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km。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
3.组织学生汇报并说出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师板书。
4.总结加、减法的意义并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5.引导学生观察
(1)、
(2)和(3)题,说说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6.总结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956-814=1956-1142=
2.学生独立解答。
3.汇报,叙述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4.小组讨论得出加、减法的意义。
5.第
(1)题的问题在第
(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
(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
(2)、(3)题中变成了问题,这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叫做“逆运算”。
6.梳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
(10分钟)
1.独立在本子上计算,再全班交流汇报。
2.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说清运算顺序。
四、课堂总结。
(3分钟)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
设计
教学后记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整数乘、除法口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已有学习方法的唤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通过知识的迁移同化新知。
1.以自学指导为导向,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突出建模思想。
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我及时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行看书解决问题,遇到看不懂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随时小声请教同桌或老师,这就使学生不断地对知识进行迁移,便于学懂新知。
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先看书自学,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存在的问题,教师在了解了学情和教材的基础上,决定教学的方向,实现了“以学定教”这一理念。
2.以问题为牵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合理化。
在课堂上,老师多问几个为什么,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合理化。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两个层次:
一个是浅层次的模仿;
另一个是深层次的理解。
本节课我力求通过不断追问的形式,促进学生对新知深层次的理解,最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在已学的乘法、除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乘法、除法的意义。
2.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组织好练习,深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3分钟)
1.回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指名回答。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些有关加法和减法的规律性知识。
1.独立回忆。
2.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40+190=
586-98=
530验算530-190=340
488验算488+98=586
2.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
(1)四
(1)班有52人,每2人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52÷
2=26(组)
可以分成26组。
(2)四
(1)班每2人一组,可以分成26组,四
(1)班一共有多少人?
26×
2=52(人)
四
(1)班一共有52人。
3.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道算式。
15×
43=645
114÷
3=38
645÷
15=43
43=15
38=3
3×
38=114
4.小明家养了36只鸡,养的鹅的只数是鸡的一半,养了多少只鹅?
36÷
2=18(只)
养了18只鹅。
二、探究新知。
(25分钟)
1.出示例2第
(1)题:
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2.引导学生列式计算,并板书。
3.引导比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说一说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4.小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5.出示例2第
(2)、(3)题,提问:
这两道题与第
(1)题相比,分别已知什么?
求什么?
怎样算?
6.引导学生比较第
(1)个算式和第
(2)、(3)个算式有哪些不相同的地方?
7.总结除法的意义。
8.引导学生明确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9.引导学生观察
(1)、
(2)和(3)题。
说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10.引导学生观察这三道算式,发现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2.学生列式计算。
①用加法算:
3+3+3+3=12(枝)
②用乘法算:
4=12(枝)
3.讨论交流: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4.明确: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5.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
6.学生自由发言。
7.生讨论并交流明确除法的意义。
8.明确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9.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明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10.明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
因数
因数=积÷
另一个因数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
除数
除数=被除数÷
商
被除数=商×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3题。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4、5题。
1.独立完成,并说明理由。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第3课时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本节课要让学生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在第一学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