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天灸治疗的申请.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8950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展天灸治疗的申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开展天灸治疗的申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开展天灸治疗的申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开展天灸治疗的申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开展天灸治疗的申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展天灸治疗的申请.doc

《开展天灸治疗的申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展天灸治疗的申请.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展天灸治疗的申请.doc

关于开展中医天灸治疗与中医脐疗的申请

综合门诊及前古镇卫生室开诊以来就诊量逐渐增多,开始有固定的就诊群体,目前的诊疗手段以口服药物、药物输液治疗为主,超声雾化、耳穴压豆等治疗为辅,为增加诊疗手段,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现提出开展天灸治疗与中医脐疗的申请,请领导审阅。

天灸治疗

一、天灸的相关问题

(一)概念

天灸是指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

因天灸的药物是自动透到人体皮肤或俞穴中,所以又称“自然灸”或“自灸”。

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而进行灸治的方法,又称“无热灸”或“冷灸”。

“三伏天灸”、“三九天灸”是药物发泡疗法与时间医学相结合的方法。

一年中阴阳消长的极点莫过于三伏、三九,其分别是四时阳气、阴气最盛的时刻,故亦是养阳、养阴的最佳时刻。

三伏天人体阳气旺盛,此时是使用温阳药物驱逐寒邪的最佳时期。

而三九天人体阳气潜藏在内,卫表之阳气不足,此时应使用温阳药物外贴皮肤可使卫表之阳气充足,从而提高抗病力。

(二)优点

1、血药浓度处于稳态,药物副作用低;

2、不经过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3、避免多剂量给药,使多数病人易于接受;

4、能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5、能允许随时移去药源。

6、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具有较好的应用发展前景。

(三)适应证

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1.呼吸系统:

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2.消化系统疾病:

肝炎、慢性胆囊炎、胃肠功能紊乱、溃疡病等。

3.外周神经病:

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

4.皮肤病:

白癜风、银屑病、荨麻疹、硬皮病、神经性皮炎、寻常疣、斑秃等。

5.妇科:

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等。

6.其他病症:

梅核气、痛经、痹证(包括退行性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等。

其中,尤以虚寒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炎等为宜。

(四)禁忌证

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

2.孕妇、血证、发热者。

3.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

(五)治疗季节的选择

天灸疗法适用任何时间、季节。

但最好选在三伏天,其次为三九天治疗。

《针灸学辞典》“三伏,时令名。

为农历一年中最热的时期,约当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分初、中、末三伏。

即夏季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刘屡《释名》”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

金畏火,故三伏皆庚。

”针灸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疾患,又称“伏针、伏灸。

三九天:

农历冬至为一九,九天后为二九,再过九天为三九。

根据门诊接诊患者的疾病类型及天灸治疗的特点,拟首先开展呼吸系统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疾病的治疗。

二、天灸的具体操作

(一)药物制备

1、以清代《张氏医通》治哮喘方为基础,加用麝香。

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按4:

4:

l:

1比例共研细末(80目)备用。

2、新鲜老生姜用榨汁机绞汁,现配现用(姜汁在4~5℃低温下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小时,常温中暴露在空气中姜汁有效使用时间为不超过2小时)。

3、把药末、姜汁按照一定比例(每10g药末加入15ml姜汁)调和,并制成1cm×1cm×1cm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再入麝香少量(2~3颗粒),用5cm2胶布贴于穴位上。

(二)取穴原则:

选用膀胱经背部穴位及任脉穴位来治疗:

①肺俞是肺之背俞穴,可宣肺止咳、行气平喘,乃治疗咳喘之要穴;

胃俞是胃之背俞穴,可健脾化湿、补气降逆;

志室可补肾益精、利水渗湿;

膻中为幕穴、八会穴之一—气会,可调理气机、化痰平喘。

②脾俞是脾之背俞穴,可健脾化湿、补气降逆,

风门有祛风解表、宣肺化痰之功用,

膏肓俞有宣肺平喘、舒筋活络的功用,

天突可止咳平喘、宽胸理气。

③肾俞是肾之背俞穴,可壮肾益精、纳气定喘,

定喘穴有止咳定喘化痰之功,

心俞是心之背俞穴,可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中脘为幕穴、八会穴之一—腑会,可理气化痰、健脾平喘。

三组穴位相配均有补益肺脾肾、理气平喘的功用。

(三)穴位定位;

①肺俞:

在背部,第3胸椎与第4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5寸处。

胃俞:

在背下部,第12胸椎与第1腰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5寸处。

志室:

在腰部,第2与第3腰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3.0寸处。

膻中:

在胸前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②脾俞:

在背下部,第11与第12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5寸处。

风门:

在背上部,第2与第3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5寸处。

膏肓:

在背上部,第4与第5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3.0寸处。

天突:

在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③肾俞:

在腰部,第2与第3腰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5寸处。

定喘:

在背上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

心俞:

在背部,第5与第6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5寸处。

中脘: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四)操作方法

(1)病人背对医生,采用坐位或站位,暴露背部,要求背部皮肤干燥不湿润;汗液多时可用手绢或卫生纸檫拭干爽。

(2)背部穴位均取双侧。

1次1组,3组交替使用。

将药物贴于穴位上,10天贴1次。

(3)每次贴药0.5~1小时。

(五)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掌握适应症本技术是安全的。

可能的不良反应:

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

处理方法:

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无明显不适可不予以处理,但自觉瘙痒、灼痛等明显不适,可外涂皮炎平霜等减缓刺激。

局部皮肤水泡,应穿着柔软衣服,或外覆盖纱布,避免摩擦水泡,防治破损,外涂以烫伤软膏。

水泡溃破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外涂搽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消炎,防治感染,可适当予以云南白药涂抹促使创口愈合。

全身皮肤过敏,可自服抗过敏药物:

息斯敏、扑尔敏、赛庚啶等,全身过敏症状严重或伴有发热,建议医院诊治。

(六)注意事项

1、贴药当日戒烟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韭菜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2、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瘙痒、水泡,避免搔抓破损。

水泡溃破者保护创面,防治感染。

3、贴药时背部皮肤应干燥,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药膏脱落。

4、14岁以下儿童贴药时间不宜超过45分钟,年纪越小,贴药时间应相应缩短,但不能少于20分钟。

时间难以掌握者,可揭开胶布查看贴药处皮肤有无潮红或患儿主诉背部瘙痒、灼热、刺痛,随时移去天灸膏药。

5、老年人贴药时间可适当延长,但最多不宜超过2小时。

中医脐疗

一、失眠

中医辨证分型:

1、肝郁化火:

心烦不能入眠,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头痛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2、痰热内扰:

睡眠不安,心烦懊憹,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3、阴虚火旺:

心烦不眠,或时寐时醒,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心悸,健忘,颧红潮热,口干少津,舌红,苔少,脉细数。

4、心脾两虚:

多梦易醒,或朦胧不实,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5、心虚胆怯:

夜寐多梦易惊,心悸胆怯,舌淡苔薄,脉弦细。

方法一:

安眠散敷脐法

【主治】失眠

【药物】丹参、远志、硫黄各10g。

【制法】上药共研末备用

【用法】每次取药粉0.5-1g,水调为糊,敷脐内,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方法二:

珍珠丹参散填脐法1

【主治】失眠

【药物】珍珠层粉、丹参粉、硫黄粉各等量。

【制法】上药混和均匀备用。

【用法】每次取药粉0.25g,填于脐内,外贴胶布,每天换药1次,连用3-5天为1疗程。

方法三:

珍珠丹参散填脐法2

【主治】失眠

【药物】珍珠层粉、丹参粉、硫黄粉、冰片各等量。

【制法】上药混和均匀备用。

【用法】每次取药粉适量,纳入脐窝,使与脐平,胶布固定。

5-7天换药1次。

方法四:

交泰丸填脐法

【主治】心神不交之失眠

【药物】黄连、肉桂各适量。

【制法】共研细末,蜜调为丸。

【用法】填脐内,膏盖,或糁膏贴。

二、胃痛

中医辨证分型:

1、气滞胃痛:

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两胁,嗳气频作,情志不畅则疼痛发作或加剧,苔薄白,脉弦。

2、寒性胃痛:

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得热痛减,口不渴,舌苔白,脉弦紧。

3、热性胃痛:

痛势急迫,胃脘部灼热拒按,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数。

4、食滞胃痛:

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苔厚腻,脉滑实。

5、瘀血胃痛:

胃脘疼痛,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拒按,或兼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6、阴虚胃痛:

胃痛隐隐,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大便燥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7、虚寒胃痛:

胃痛绵绵,喜温喜按,空腹为甚,得热食则缓。

泛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方法一:

温胃膏敷脐法

【主治】胃脘寒痛

【药物】巴豆3粒,胡椒粉3g,公丁香3g,大枣10枚(去核),姜汁适量。

【制法】前3味药共研细末,加入大枣共捣烂如泥,再加生姜汁调和如膏状备用。

【用法】取药膏一撮如蚕豆大,摊于一块纱布中央,将膏药敷在患者脐孔上,胶布固定。

1日换药1-2次,10天为1疗程。

方法二:

【主治】胃寒疼痛。

【药物】良姜10g,香附6g,吴茱萸6g,荜茇6g,白芷5g,生姜适量。

【制法】前5味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取药末3g,生姜汁或食醋调服脐部,胶布固定。

每日1次。

用热水袋热敷30-60分钟。

.

方法三:

温中散寒散敷脐法

【主治】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的胃脘疼痛。

【药物】吴茱萸50g,小茴香75g,干姜50g,公丁香50g,肉桂30g,胡椒5g,栀子20g,硫黄30g,荜茇25g。

【制法】上药烘干,共研为细末,过筛,装瓶备用。

【用法】去药粉适量,加面粉少许,开水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胶布固定,外用暖水袋熨之。

贴药后局部呈青蓝色,不久可消失。

方法四

【主治】胃寒疼痛

【药物】胡椒2g,白芥子4g,鲜生姜30g。

【制法】前2味药研细末,过筛,加鲜生姜共捣为药饼。

【用法】纱布包裹,敷神阙穴,胶布固定。

方法五

【主治】虚寒胃痛

【药物】干姜、附子、川乌、良姜、吴萸、官桂各等份。

【制法】烘干,共研为细末,用醋调成膏。

【用法】纱布包裹,敷神阙穴,胶布固定。

方法六

【主治】寒性胃痛。

【药物】三棱、莪术、水仙子、红花各15g,肉桂、木香、草果、公丁香各9g,艾叶45g,良姜12g,砂仁6g,麝香0.15g。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做成兜肚。

【用法】敷脐部,每10-15天换药1次。

方法七

【主治】食滞胃痛

【药物】枳实1g,厚朴1g,大黄1g,芒硝2g。

【制法】前3味药粉碎为末,加芒硝粉混匀备用。

【用法】上药末加醋调成糊,敷脐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

每日1次,并用热水袋热敷15-30分钟。

方法八

【主治】气滞胃痛。

【药物】香附10g,元胡10g,川楝子10g,白芷30g、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取药末3g,用白酒或食醋调敷脐部,胶布固定。

每日1次,并热敷10-20分钟。

三、便秘

中医辨证分型:

1、肠道实热:

大便干结,腹部胀满,按之作痛,口干或口臭,舌苔黄燥,脉滑实。

2、肠道气滞:

大便不畅,欲解不得,甚则少腹作胀,嗳气频作,苔白,脉弦细。

3、脾虚气弱:

大便干结如栗,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面色光白,神疲气怯,舌淡,苔薄白,脉弱。

4、脾肾阳虚:

大便秘结,面色萎黄无华,时作眩晕,心悸,甚则少腹冷痛,小便清长,畏寒肢冷,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5、阴虚肠燥,大便干结,状如羊粪,口干少津,神疲纳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