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教学临床医学专业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80322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教学临床医学专业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传染病学教学临床医学专业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传染病学教学临床医学专业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传染病学教学临床医学专业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传染病学教学临床医学专业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教学临床医学专业文档格式.docx

《传染病学教学临床医学专业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教学临床医学专业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病学教学临床医学专业文档格式.docx

*7、混合感染:

是人体同时被2种或2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8、重叠感染:

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又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谱(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   

3、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  

5、潜伏性感染

*三、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1、侵袭力  

2、毒力  

3、数量  

4、变异性

四、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宿主免疫应答的作用

(1)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屏障;

吞噬细胞及体液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一)病原体入侵门户    

(二)病原体在机体内定位

(三)病原体的排出途径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一)病原体的直接侵犯  

(二)病原体释放的毒素作用  

(三)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

主要是变态反应,而其中以Ⅱ型(细胞毒型)、Ⅳ型(细胞介导迟发型/传染性变态反应)为最常见。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一)发热    

(二)急性期改变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

(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发热:

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2)皮疹:

出诊的时间、出疹顺序、皮疹的形态、皮疹的分布。

(三)毒血症状

(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三、临床类型*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一、临床资料

二、流行病学资料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和支持治疗

二、病原治疗:

注意抗生素使用的原则

三、对症治疗

四、康复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好传染源:

(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包括及时隔离和处置病人及其他传染源。

(二)按照法定传染病分类并及时报告疫情等。

(三)法定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

35或37种。

二、切断传染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免疫力、主动免疫(*儿童计划免疫)、被动免疫。

第二章  病毒感染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1、了解各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点,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点。

2、了解病毒性肝炎应与哪些疾病鉴别。

3、熟悉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掌握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特点。

4、熟悉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基础、了解其病理特点。

5、熟悉病毒性肝炎的生物化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6、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其临床分型。

7、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和预防。

一、病原学:

1、HAV:

甲型肝炎病毒:

属嗜肝RNA病毒。

2、HBV:

乙型肝炎病毒,属嗜肝DNA病毒;

有4个读码区(S、C、P、X);

HBV的抗原抗体系统;

HBV-DNA。

3、HCV:

属黄病毒科、RNA病毒。

4、HDV:

为有缺陷的RNA病毒。

5、HEV:

属萼状病毒科、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

1)传染源:

病人及病毒携带者;

传染性。

2)传播途径:

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临床意义。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

人群、季节、地理分布。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1、肝细胞损伤机制:

HAV、HEV、HBV无致细胞病变作用。

主要是免疫性肝损伤(细胞毒性T细胞所致)。

HDV、HCV有致细胞病变作用。

2、乙肝发病机制:

由于机体免疫反应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各异。

(1)免疫耐受者:

HBV无症状携带状态。

(2)免疫正常者:

表现为急性肝炎。

(3)免疫低下、自身免疫反应,不完全免疫耐受者:

表现为慢性肝炎。

(4)免疫亢进者:

表现为重型肝炎。

3、病理特点:

(1)基本病变:

弥漫性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肝细胞再生。

(2)各型肝炎的临床病理特点:

四、病理生理:

(1)黄疸;

(2)肝性脑病;

(3)出血;

(4)肝肾综合征;

(5)肝肺综合征;

(6)腹水。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

临床经过:

(1)急性肝炎;

(2)慢性肝炎;

(3)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5)肝炎后肝硬化

*:

特殊人群肝炎的表现:

(1)小儿病毒性肝炎;

(2)老年病毒性肝炎;

(3)妊娠期肝炎。

六、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生化检查:

①血清酶学;

②血清蛋白;

③胆红素;

④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⑤血氨。

2、各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标记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HAV:

HBV、HCV、HDV、HEV:

分子生物学标记物。

3、肝纤维化指标检测

七、并发症:

*肝内并发症;

肝外并发症;

重型肝炎的严重并发症。

八、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诊断;

3、病原学诊断。

九、鉴别诊断:

1、溶血性黄疸

2、肝外梗阻性黄疸

3、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包括感染、中毒、药物、酒精、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十、预后:

各临床类型肝炎的预后

十一、治疗:

1、治疗原则:

足够休息,合理营养,适当用药,避免饮酒,过劳和使用损肝药物,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

2、急性肝炎:

隔离、卧床休息,支持治疗,丙肝早期抗病毒治疗。

3、慢性肝炎:

除以上外,可进行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

*干扰素:

a1b、a2b、a3b,长效干扰素;

核苷类似物:

抗米未定、阿德福韦酯、恩替长韦等、免疫调节剂:

胸腺肽、胸腺素α1等。

4、重型肝炎:

原则是以支持和对症疗法为基础的综合治疗,目的是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

5、淤胆型肝炎:

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等。

十二、预防

1、甲肝:

接种疫苗。

2、乙肝:

接种疫苗,推广一次性注射用品;

注射HBIG。

3、丙肝:

筛选献血员。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了解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二)熟悉流行性乙肝脑炎(简称乙脑)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三)掌握乙脑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1、病原体:

乙脑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外膜含膜蛋白(M)和外膜蛋白(E)。

2、病毒的抵抗力低。

  二、流行病学:

人畜共患的疾病

1、传染源:

人和动物、主要是猪。

2、传播途径:

蚊虫叮咬。

3、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人多为儿童、感染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

4、流行特征:

地区、季节及年龄分布*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1、机制:

乙脑病毒→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血液→中枢神经系统

↑     ↑      ↑    (皮质~脊髓)

蚊虫 病毒复制   病毒血症

2、病理:

基本病变为神经细胞变性、肿胀、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

四、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四期☆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1~3天 (4~10天)     (>

6个月)

临床类型:

*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爆发型)

五、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WBC 10~20×

109/L,N>

80%

2、脑脊液:

病毒性脑脊液改变

3、血清学检查:

早期确诊依据为特异性IgM抗体。

4、病毒分离。

六、诊断: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资料。

七、鉴别诊断

1、流行脑脊髓膜炎;

2、结核性脑膜炎;

3、中毒性菌痢;

4、其他病毒性脑炎。

八、并发症:

发生率约10%,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九、治疗:

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

处理好高热,抽搐,呼吸衰竭及脑水肿三关,宜早期短程应用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

十、预防:

1、控制传染源:

病人和动物、防蚊、灭蚊。

2、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

第三节 狂犬病

1、熟悉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掌握狂犬咬伤后的早期预防措施。

狂犬病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拉沙病毒属,单股负链RNA病毒。

野毒株(街毒株,streetstrain);

固定毒株(fixedstrain)。

二、流行病学☆

狂犬占80~90%;

动物咬伤。

病犬咬伤发病率为15~30%;

病狼咬伤发病率50~60%;

及时正确处理被咬伤口后,发病率下降至0.15%。

4、影响发病因素:

咬伤部位损伤程度,伤口处理情况;

疫苗注射情况;

被咬个体免疫力低下和缺陷。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1、组织内病毒少量增殖期。

2、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期。

3、向各器官扩散期。

(二)病理:

主要病理改变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以大脑基底,海马回,脑干及小脑损害最为明显。

潜伏期5天~19年,通常1~3个月,发病诱因为受寒、惊吓、劳累或悲伤。

狂躁型:

前驱期(2~4天);

兴奋期(1~3天);

麻痹期(<

24小时,一般6~18小时)。

麻痹型:

以脊髓或延髓受损为主,无兴奋期表现。

周围血象及脑脊液:

病原学检查:

病毒抗体检测。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动物咬伤史;

临床表现。

2、鉴别诊断:

应与破伤风、病毒性脑膜脑炎、脊髓灰质炎等鉴别。

七、治疗与预防:

1、治疗:

无有效治疗手段,病死率几乎100%,主要以对症支持为主。

2、预防:

☆管理传染源:

病兽、野犬要进行捕杀,家犬定期检疫。

伤口处理:

重点。

免疫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