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272977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1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导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主要用启发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课题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直观且有效的学习手段,也是《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度等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建立1厘米长度表象。

通过体验认识——动手操作——应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知数学活动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性。

2.建立1厘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注重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

借助观察尺子、图钉等实物,通过不断感知、思考、测量、判断和验证的活动过程,加深1厘米的表象,逐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练习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堂活动中,通过全面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学习,全面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目标

1.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同时,尝试地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初步学会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认识测量单位。

4.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探索并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习重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测量物体的方法。

2.能正确灵活地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尺子

学具准备:

学生尺图钉小正方体油画棒铅笔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上半部分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下半部分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想一想,古代的人们最初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测量的?

2.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引导学生用“拃”作单位,量自己课桌的长。

(2)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想一想,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1.

(1)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明确:

情境图中的人用伸开双臂的方法来测量石头有多宽。

(2)观察、讨论、汇报。

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2.

(1)实际操作,测量课桌的长。

(2)小组内交流。

发现1:

虽然测量的都是课桌面的长,但是结果不一样。

发现2:

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测量的结果就不一样。

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标准去量。

2.填一填。

用“拃”量课桌面的长,老师量的结果是3拃,而我们量的结果是5拃,这是因为长度单位(不统一)的原因。

3.用估一估。

大约(5)个长。

4.量比较短的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5.观察尺子填空。

(1)尺子的刻度从“0”到“3”是3厘米,从“1”到“6”是5厘米。

(2)尺子的刻度从“2”到“5”是3厘米,从“7”到“4”是3厘米。

(3)在尺子上从刻度2到刻度5是3厘米。

6.看一看,铅笔长几厘米?

答:

8厘米。

7.量一量,连一连。

8.选一选,大约是1厘米的画“√”。

(1)食指的宽度。

(√)

(2)图钉的宽度。

(3)书桌的高度。

()

(4)磁带盒的厚度。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认识尺子。

畅所欲言:

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尺子。

2.课件展示各类在生活中用的尺子。

它上面都有什么?

3.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刻度线,知道厘米用“cm”表示。

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厘米。

4.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

(2)还有哪段是1厘米?

你还有什么发现?

(3)引导学生在尺子上分别找出3cm、6cm、7cm。

(4)小组学生动手测量小正方体的边长、图钉的长,自己动手画出1厘米。

(5)引导学生想: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5.用厘米量。

活动:

估一估,量一量油画棒、数学课本和文具盒的长度。

1.根据生活实际,各抒己见,见过的尺子有:

刻度尺、半尺、皮尺、卷尺等。

2.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尺子上有:

长短不一的刻度线,有数字、而且是从小到大连续的数字。

3.观看课件演示,倾听老师的介绍,理解0刻度、刻度线及cm表示的意义。

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4.

(1)同桌交流得出:

先找到刻度“”,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观察、交流。

生1:

0~1,1~2,2~3……都是1厘米。

生2:

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生3:

有几个大格,就有几厘米。

(3)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4)动手测量、交流。

得出:

小正方体的边长、图钉的长大约都是厘米。

(5)交流、汇报。

食指的宽度、一颗花生米的长、田字格的宽、橡皮的厚度大约都是1厘米。

5.小组内交流,动手测量验证估测结果,小组代表汇报测量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讨论:

小明想测量一把小刀的长,可他只有一把断尺,没有0刻度,他该如何测量?

2.小华想用串珠做一个手链,但必须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用尺子量怎么都不方便,你能帮小华想个好办法吗?

1.小组交流、汇报、总结:

把小刀的一端对准断尺的任意一个较小的刻度,再看小刀的另一端对准了哪个刻度,用较大刻度减去较小刻度,就得到这把小刀的长。

2.交流、汇报:

办法1:

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行了。

办法2:

也可以用绳子先量手腕的长度,再量绳子的长度,就得到数据了。

办法3:

可以用皮尺量。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

六、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时,让学生拿出尺子,帮助学生认识尺上的刻度及实际长度。

让学生先测量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个手指的宽度,通过这样的方法帮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再让学生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跟这根手指的宽度是差不多的,以此来巩固他们对1厘米长度观念的认识。

在让学生实际测量纸条以及其他物体的长度时,虽然我强调了测量时要把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从0、从有刻度的地方开始量,但还是有几个学生没有对准,量得不准确,这是我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认识米和用米量

“认识米和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基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和运用新知,灵活、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创设学生用小尺子测量黑板长度的情境,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体会到用尺子测量黑板的长很困难,从而引起认知的冲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索、创造的欲望,使认识米尺成为一种精神需要,在思维的碰撞中体会到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开展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并能在实际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巩固初步建立起来的“米”的表象,为估计、测量以及培养数感积累活动经验。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会简单的换算;

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会估测较长物体的长度。

2.让学生经历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3.积极愉快地进行操作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联系,知道1米=100厘米。

课件18厘米长的刻度尺米尺

刻度尺米尺绳子

一、创设情景,激趣生疑。

课件动画播放——学生用小三角尺(约10cm)量黑板长的搞笑场景。

师:

你看后有什么想法,请跟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

我感觉动画中的同学测量黑板的长用的时间太长,测量结果很不准,感觉很麻烦。

1.填一填。

(1)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2)食指宽大约1厘米。

(3)下图中的蜡笔长(4)厘米。

(1)从尺子的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

(2)从尺子的刻度2到刻度5是3厘米。

(3)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1米=(100)厘米

100厘米=

(1)米

6米=(600)厘米

500厘米=(5)米

4米=(400)厘米

300厘米=(3)米

二、自主探究,理解释疑。

1.动手测量,释疑。

(1)用课前准备的长约12cm的三角尺测量黑板的长,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2)交流测量过程、质疑。

2.导入单位“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像黑板的长,通常用比“厘米”高级一些的单位——“米”作单位。

补充: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

(1)小组代表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汇报。

(2)交流测量过程,质疑:

这把尺子太短,量黑板太麻烦。

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吗?

我想用尺子量。

(老师纠正:

应该是高级一些的单位)

2.明确单位“米”及用字母“m”表示。

三、实物体验,感受新知。

1.认识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出示米尺,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学生尺和米尺,看看米尺有什么特点。

(2)用尺量一量,看看米尺上一个小格有多长。

(3)用尺子量一量或者数一数,你发现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

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

1米到底有多长?

组织学生互测臂展长度。

(2)再次体验:

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绳子的1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