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XX发展小微金融的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271637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研报告XX发展小微金融的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调研报告XX发展小微金融的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调研报告XX发展小微金融的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调研报告XX发展小微金融的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调研报告XX发展小微金融的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调研报告XX发展小微金融的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

《调研报告XX发展小微金融的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报告XX发展小微金融的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调研报告XX发展小微金融的实践与探索Word文件下载.docx

同时,民间金融运行也形成了资金高利率---资金高流入---企业高盈利的良性循环,金融环境良好。

20XX年6月底,XX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率仅仅为0.37%,为全国地级市最低。

20XX年的金融风波重创XX民间金融,1100多亿民间借贷骤然停摆,流动性减少,通过民间、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传染,全市“坏账”额高达1600多亿元,银行贷款不良率从0.37%飙升至4.68%,列为次级风险的关注类贷款比重高达6.61%。

”有鉴于此,XX金改的首个任务和主攻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好民间金融,趋利避害,继续发挥好其积极作用的同时,避免其无序运行带来的风险。

1.引导民间金融由暗到明,逐步实现规范化和公开化。

为了引导原来处在地下状态的民间金融活动公开规范运行,20XX年4月26日,XX在全国首创新型的民资交易平台——“民间借贷服务中心”。

截至2017年9月,全市设立民间借贷服务中心7家。

该机构的作用是为民间借贷提供信息登记、信息咨询、信息公布、民间融资见证等服务,并受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委托承担了《XX融资管理条例》中规定的民间借贷备案职能。

截止2017年9月25日,全市共备案民间借贷51509笔,总金额492亿元。

单笔300万以上符合强制备案标准的共3983笔,金额352.76亿元,占总备案笔数的7.74%。

单笔300万以下自愿备案34842笔,占总笔数的67.62%。

2.加强地方立法,规范民间融资。

为从制度上规范民间借贷活动,20XX年3月,全国首个地方性金融法规《XX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为民间借贷规范化、公开化、法制化奠定法制基础。

《条例》规定了民间借贷的“备案制”,单笔借款金额300万以上、或累计借款总额1000万以上、或向30人以上特定对象借款的,借款人要到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等机构登记备案。

3.推出“XX指数”,为民间融资利率的指示器和风向标民间借贷,由于信息不透明,借贷双方容易被误导,造成市场价格扭曲,同时造成市场运行波动剧烈。

为此,XX市推出了真实反映市场行情的民间借贷综合利率认定体系,即“XX指数”,每日定时向社会发布,引导市场利率走势,消除扭曲利率乱象。

目前,“XX指数”已与全国46个城市联合编制发布,并与汤森路透、中证指数等第三方机构合作,在国际、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成为观察中国基层资金供求重要的指标。

(二)制度创新,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以民间借贷为主的小微金融活动,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影响最为突出。

特别是XX原有的以血缘关系、熟人关系、口头约定为特征的传统体系被20XX年金融风波冲跨之后,如何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成了恢复信心的关键。

为解决这一难题,XX市建立起政府主导的中小企业融资保障机制,即“信用保证基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应急转贷金”的政府增信机制。

信用保证基金是由政府主导和出资的非营利社会组织,为符合政策导向的初创期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政策性信用担保。

到2017年8月,信保基金累计承保金额998户,承保金额18.30亿元。

目前,在保户804户,在保金额14.42亿元。

由XX市政府与银行、保险机构共同创建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是一种由政府、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风险、助力小额贷款的一种机制,实行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主要服务四类对象,贷款300万元以下政府鼓励发展的小微企业;

50万元以下个体工商户;

50万元以下城乡创业者;

30万元以下农业种养大户。

贷款逾期损失由银行与保险机构各承担30%与70%,政府对于保险机构损失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

到2017年9月,支持贷款10848笔,贷款金额25.79亿元,并实现了保本盈利。

设立“应急转贷金”,弥补金融风波冲击导致的流动性不足。

到2017年8月18日,应急转贷资金已经累计转贷7833笔,转贷资金达714亿元。

应急转贷资金缓解了一批企业资金紧张问题,有效防止了企业间风险蔓延引发的连锁反应。

(三)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流动

引导XX雄厚的民间资本合理流动显然是金改须关注的重点之一。

金改以来,XX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1.引导民资通过股权、债权参与金融业发展。

目前,超过400亿元的XX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如全国首批民营银行试点的浙江民商银行吸引民资20亿元,XX银行引进民资战略投资者超过30亿元,9家农村合作银行股改吸引民资48.5亿元。

2.探索发行地方债券等直接融资形式。

市政债券是应用广泛的基础设施融资方式,由于期限较长,可作为居民长期资产配置的重要金融工具。

XX依据“地方发、地方用、地方还”的设计理念,发行了三期“幸福股份”和一期“蓝海股份”,累计从民间为市政铁路等项目分别募集资金43亿元和36亿元,

3.首创发行小额贷款公司优先股和定向债,推动19家企业发行登记定向债5亿元;

4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完成18期14.65亿定向集合资金的募集登记等。

(四)创新金融产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针对成长好、产品有市场的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问题,XX市建立起政府主导的中小企业融资保障机制,在推动实体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企业和银行的双赢。

1.创新金融产品,扩大小微贷款规模。

XX在全省率先开展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还款方式创新试点,推出了分段式、增信式、循环式、年审制等四大类96个创新,到2017年6月,已累计发放贷款3094亿元。

如推出了动产、仓单等多类型抵押贷款业务。

此外,鹿城等三家农商银行在省内率先开展了信贷资产流转以及资产证券化试点;

瓯海等三家农商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贷款金融债和三农专项债等。

保险机构也发挥助企促贷功能,如首创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和信用保险和保险保证保险二合一的助贷模式。

还试点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等。

2.扩大普惠金融的覆盖面,支持区域实体经济发展。

为深化金融惠民工程,提高民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XX市出台实施了“普惠金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

一是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

建立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资金互助组织。

到2017年8月62家资金互助会已累计发放贷款24.93亿元,投放对象主要是无抵押物的专业合作社社员或村民,有效拓宽了三农融资渠道,缓解了资金压力,满足了农民对资金“小、散、频、紧”的需求,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是进行农民资产受托代管融资的试点。

支持辖区范围内农民合作机构和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农民资产受托贷款融资试点,允许农户用自有的动产、不动产及其他经济权益作为抵押物,采用书面承诺方式向贷款类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将农村可变现资产一网打尽利用起来,有效盘活了农村资产,到2017年8月累计贷款22.6亿元。

乐清和瑞安成为全国首批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试点城市,农房抵押贷款余额108.84亿。

三是大力推动小微信用贷款业务。

由于小微企业和农户资产规模有限,信用贷款仍是助力小微企业和农户发展的重要手段。

XX市各级机构指导辖区内部分金融机构引进微贷技术,推动信用贷款工作。

经信委引导广大银行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信贷产品,支持成长型、科技型、创新型企业;

强化小微园入园企业的信贷支持。

XX各级农商银行和浙江民商银行,针对小额贷款创立了许多新颖的贷款方式,如民商银行推出的一带一群、一带一圈、一带一链批量营销模式,农商行推出的个私贷款的“三有三无”、小微企业的“十准十不准”微贷技术就很有特色,既缓解了小微贷款的需求,也有效防控了贷款风险。

(五)完善“小金融”的服务体系

1.健全各类金融机构同时,壮大服务小微金融的银行机构。

金融改革以来,XX市新增各类正规金融机构超过40家,新增设社区银行53家,小微企业专营机构42家。

XX民商银行于2015年3月正式营业,成为全国首批民营银行试点。

XX银行成为全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十佳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完成8家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改造,成立了8家村镇银行。

2.鼓励发展各类中小微金融组织

创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资本管理公司10家,新增小额贷款公司19家,总数达到45家。

第三方支付机构和商业保理机构实现零的突破。

瑞安是兴民保险互助社是国家级农村保险互助社。

截至2017年4月。

全市共有2200余家地方民间融资法人组织,其中正常营业并且纳入监管的有800多家。

(六)积极推动信用环境和市场秩序重建,探索地方金融监管新途径

20XX年金融风波的发生,充分暴露了民间金融风险性和脆弱性。

为了保证民间金融活动趋利避害有序发展,加强监管和重建信用环境也是金改的重要内容。

1.帮扶与处置不良贷款并举XX局部金融危机发生后,XX各级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对企业进行帮扶,推出多项还款方式,同时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

经过几年努力,到2017年8月,XX市不良贷款率下降到2.36%。

2.强化监管XX颁布了全国首部地方性金融法规《XX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

率先成立了地方金融管理,并建立起了一套“中央+地方”、“行政+司法”的联动监管架构;

引导成立了许多小微金融的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

初步实现的金融领域监管的全覆盖。

3.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XX市初步形成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企业法人、自然人五位一体的信用大数据平台,建立起了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共归集全市63个信息源单位的359类信用信息,为全市1.2万家非企业法人,26.9万家企业,50.6万家个体商户和821.7万个自然人建立起信用档案。

XX成立了全国首个地级市人民银行征信中心。

2016年度XX综合信用指数排名全国259个地级市的第三名。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服务不到位

XX金改之后,在处理局部金融危机的同时,体制机制创新有所突破,但是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还存在较大差距。

金融危机后,信贷投放结构偏向于政府项目贷款和个人购房贷,民营企业和制造业贷款反而减少。

2017年8月末,XX市制造业贷款2166亿元,比年初减少57亿元,而房地产业贷款比年初增长243亿元,达到1796亿元。

在信贷投入量回升的背景下,实体经济所得到的融资规模反而减少。

利用资本市场和其他融资手段所获得的融资支持增长不大。

今年以来,XX市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企业上市推进力度,但上市公司数量不足,截至目前XX市上市公司仅仅23家;

2017年1-7月份,全市新增直接融资仅仅为199.3亿元。

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数量和规模也都有限。

2017年7月末,全市有9家政策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3.06亿元,小微企业信保基金到位资金3.13亿元,融资担保在保责任余额10.22亿元,只占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0.5%。

2.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没有完全形成。

地方金融监管仍然存在着边界不清、职能定位不明、协同作用发挥不足的问题,存在监管交叉和盲区,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比如,根据法律规定,地方金融管理部门没有对地方金融组织的账户查询权力,导致不能及时掌握地方金融组织违法行为的关键载体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