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仪i角误差的三种校准方法及结果比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70503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准仪i角误差的三种校准方法及结果比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水准仪i角误差的三种校准方法及结果比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水准仪i角误差的三种校准方法及结果比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水准仪i角误差的三种校准方法及结果比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水准仪i角误差的三种校准方法及结果比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准仪i角误差的三种校准方法及结果比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水准仪i角误差的三种校准方法及结果比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准仪i角误差的三种校准方法及结果比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准仪i角误差的三种校准方法及结果比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角误差指的是水准

管轴不平行于视准轴,两者的交角为i,当水准管气泡

居中,视准轴不水平而倾斜i角,从而引起读数的误

差.由此在水准尺上引起的读数误差与距离成正

比[1].除了传统的在野外进行检验的方法外,水准仪

"

角的校准在室内常用以下三种方法.

1校准方法

方法一,如图1所示,将A,B两平行光管相对安

置,其中A带高斯目镜,调整B光管+字丝与A光管

+字丝重合.被校仪器置于A,B两光管路中,视准

轴与A,B的光管光轴同高,整平,瞄准A光管+字

丝,准确吻合仪器水准气泡,读数为d,然后瞄准B

光管+字丝,读数为d:

].

盥l水准仪与平行光管安盔圈

方法二,被校仪器安置于精密水准仪经纬仪综

合检验仪上,视准轴与光管光轴同高,整平,将测量

标准的补偿器处于I位置,水准仪望远镜对准主光管

3目标,转动i角测微器使横丝重合,直接在测微器

上读数为d,转动测量标准的补偿器处于Ⅱ位置,直

接在测微器上读数为d:

.

方法三,被校仪器安置于高精度经纬仪水准仪

检定装置上,视准轴与光管光轴同高,整平,水准仪

望远镜对准主光管..目标,在分划板竖丝上读数为

d,然后检定仪的卧式多齿分度台转动180.,水准仪

转动180.,对准主光管..目标,在分划板竖丝上读数

为d.

评定的数学模型(三种方法的评定模型相同)为

i一(dl+d.)/Z

(1)

其中,d的灵敏系数C-一1/2dz的灵敏

aU1

系数C2一了ill1/2

dUZ

2不确定度来源

测量d值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由下列三部分

构成:

(1)由被测水准视准线的读数重复性引起的标

准不确定度u(标准不确定度A类评定);

(2)估读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标准不确

定度B类评定);

(3)适用于第一种方法为标准平行光管水平准

线偏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B类评定),适

77

用于第二种方法为精密水准仪经纬仪综合检验仪引

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B类评定),适用于第三种

方法为高精度经纬仪水准仪检定装置引起的标准不

确定度分量U.(B类评定).

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3.1由被测水准视准线的读数重复性引起的标

准不确定度:

使用C32型仪器,通过做1O次实验求

得d读数的标准不确定度.将水准仪放在工作台

上,升降到适当位置调平后,瞄准光管连续读数1O

次,取其标准偏差.按不确定度评定的(JJF1O59—

1999)规范之4.1节的规定,采用单次测量结果的实

验标准差可作为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A类

估计[引.

方法一:

u1一s===0.67"

自由度vl1:

9

方法二:

ul1一s一0.55自由度v1l===9

方法三:

u.1一s===O『47"

自由度v一9

3.2估读误差引人的标准不确定度u.

估读误差为1.5"

按均匀分布估计,取K

=

42;

u12=1.5/√3=0.87

估读误差为1.0"

Ul2—1.0/√3—0.56"

估读误差为1.5,按均匀分布估计,取K

√;

U12—1.5142=o.87"

估算其相对不确定度1o,则自由度vz一50

3.3标准平行光管水平准线偏差引起的标准不

确定度分量U.(标准不确定度B类评定)

根据水准仪检定装置的检定结果,水平

准线偏差的稳定性A:

2.0,扩展不确定度U=1.

0"

k一2,则由此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

u.

√(舍).+().一~/f研一.2"

由度取v13一oo

根据精密水准仪综合检验仪的检定结

果,水平准线偏差的稳定性A=1.0"

扩展不确定度

U=1.0"

k=2,则由此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

√(含).+().一~/丽一..7自

由度取v13一o.

根据高精度经纬仪水准仪检定装置的

检定结果,水平准线偏差△一1.0"

按均匀分布估计,

则K----4~,则由此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

U.:

1.o142=o.58"

估算其相对不确定度10,

78

则自由度v.一50

裘l标准不确定度一览衰

标准不确

方法不确定度来源标准不确定度值是t系数自由度

定度分量

由被测水准视准线的o.679

ul1读数重复性引起的o.55/29

标准不确定度o.479

o.875O

估读误差引入的

Ul2o.56/25O

标准不确定度

际准平行光臂水平准线1.12

偏差引起的标准o.71/Z

不确定度分置o.585O

4扩展标准不确定度

4.1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

u2一U1一~/u+ui2+u=

-二F]一1.57"

(2)

u一蕊:

=干r_=1.厶

11"

(3)

同理:

u2一u1===l_12"

u一O.79

U2一U1—1.15"

U一0.81"

4.2扩展不确定度计算

u—U×

k一1.11"

×

2—2.3"

(置信概率

p—O.95,k一2)(4)

U=u×

k一0.79"

2—1.6"

U—u×

k一0.81"

X2—1.7

5实验验证

甲,乙,丙三人采用上述三种方法各进行三次观

测,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i角测量观测值

校准人员田乙丙

次数方法温度℃i角("

)温度℃i角("

231.o251.o25一1.5

127O.426O28一1.1

23o.525025O

24——1.o251.524一1.5

227一O.929一o.527o.5

24O25o.5240

25—1.o24一O.524O

327—1.328o.i24一i.o

25—1.o24O24O

5.1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方法r进行比较:

假定Xik一(+ai)+e|kk一1…,IIi,i:

1,…a

其中,e"

E1n,…,虮|是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

量,且每一个£jk都服从于N(O,).这里,,tt,al…a,

dz均未知,因子A在a个不同水平下的效应al,…a

满足关系式

∑1"

1iai一0

检验假设

H0-a1一…一a一0

设第i个样本均值为

∑X,1,…,a

a个样本的总均值为

叉一∑∑Xik一∑ni叉i

SS=∑∑(Xik-X)

SSA:

∑∑ni(又i一艾)

SS一∑∑(Xik一叉i)

取检验统计量:

F--(6)SS/(

n—a)…

当H.成立时,F~F(a一1,n—a).因此,在显着

水平a下,若F&

gt;

F.一(a一1,n—a)则拒绝原假设,认

为因子A在a个不同水平下有显着差异.若F&

lt;

F.一(a一1,n—a)则接受原假设,认为因子A在a个

不同水平下没有显着差异.

按照此检验假设来考查不同人员采用方法一所

获得的观测值的显着性差异情况,取显着水平一0.

1,计算见表3.

表3不同人员采用方法一所获得的观测值的显着性差异表

人员观测值角()平均值SSSSSSA

田1.o——1.o——1.o—o.332.7O32.67o.04

乙1.o1.5—0.5o.674.5432.172.37

丙一1.5—1.5O一1.O03.313l_501.81

o.221o.5596.344.22

F一2.0OF0.90(2.6)一3.46结论无显着性差异

F:

2.00&

F卜.(a~1,n~a)===Fo.9.(2,6)一3.46

因此,可以说不同人员采用方法一所获得的观

测值的没有显着差异.

按照此检验假设来考查不同人员采用方法二所

获得的观测值的显着性差异情况,取显着水平a一0.

1,计算见表4.

裹4不同人员采用方法二所获得的观测值的显着性差异表

人员观测值角("

)平均值SSSss^

田O.4—0.9—1.3一o.661.6731.58o.09

乙0~o.5O.1一o.13o.463o.21o.Z5

丙一1.10.5—1.0—0.531.6431.610.04

O.423.7893.390.38

F一0.34F0.90(2,6)一3.46结论无显着性差异

F一0.34&

F1~(a一1,n—a)一Fo.9o(2,6)一3.46

因此,可以说不同人员采用方法二所获得的观

测值的也没有显着差异.

按照此检验假设来考查甲用不同方法所获得的

观测值的显着性差异情况,计算见表5.

表5甲用不同方法所获得的观测值的显着性差异情况

方法观测值I角("

)平均值SSnSS,ss^

方法iI.o~1.O一1.o一0.33Z.6732.67o.oo

方法2o.4~o.9—1.3一o.60lI7431.58O.16

方法30.5O一1.o——o.171.2931.17o.12

0.375.7095.41o.29

F一0.16F0.9O(2,6)一3.46结论无显着性差异

F=0.16&

F1~(a一1,n—a)一Fo.90(2,6)一3.46

因此,可以说甲用不同方法所获得的观测值也

没有显着差异..

按照此检验假设来考查乙用不同方法所获得的

观测值的显着性差异情况,计算见表6.

表6乙用不同方法所获得的观测值的显着性差异情况

方法观测值I角()平均值SSSSSSA

方法11.01.5—0.50.672.7332.170.56

方法2O—O.5O.1—0.130.613O.210.40

方法3OO.500.170.1830.170.01

0.233.5292.540.98

F一1.16F0.90(2,6)一3.46结论无显着性差异

F=1.16&

F卜(a一1,n—a)一F0.90(2,6)=3.46

因此,可以说乙用不同方法所获得的观测值也

没有显着差异.

按照此检验假设来考查丙用不同方法所获得的

79

观测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