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驿路梨花》Word文档格式.doc
《文武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驿路梨花》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武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驿路梨花》Word文档格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驿路梨花》
授课时间
第周
主备
田应武
使用教师
周梦来、何云华、赵学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序,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分析小说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发生的两次误会、三次悬念,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作用效果。
2.引导学生略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梨花”的相关内容。
再细读课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思考“梨花”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
从字面意思、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方面,分析、理解、品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可贵,发扬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
,争做文明人。
教学重点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
2.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1.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
2.
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课件准备
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修改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
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天边遐思。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课前十分钟
1.
了解作者
彭荆风,随军进驻云南。
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
其中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被列为西南地区1954年优秀小说。
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说,写一个纯洁少女的服务献身精神。
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均在全国获奖。
1962年写的反映苦聪人翻身解放的长篇小说《鹿街草》。
2.字词过关
驿(yì
)路
陡峭(dǒu
qià
o)
露宿(lù
sù
)
竹篾(miâ
简陋(lî
u)
撵(niǎn)走
肩扛(ká
ng)
悠(yōu)闲
麂(jǐ)子
恍惚(huǎng
hū)
修葺(qì
晶莹(jīng
yí
折损(zhã
sǔn)
香气四溢(yì
〔修葺〕修理(建筑物)。
葺,修理、修建。
恍惚:
看得不清楚,不真切。
折损:
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
香气四溢:
香香的气味四处飘溢。
亦指良好的情操为很多人知道,美名传播很远。
3.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也可小组讨论):
1)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是1--8自然段。
主要写了“我”和老余在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是9---11,主要写了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2--26,主要写了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7----35,主要写梨花妹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6,主题升华,热情赞颂。
2)课文中写了哪些人?
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其中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课文对他们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刚是通过梨花的妹妹——一位哈尼小姑娘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3)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和老余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解放军)
建造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
4)按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
这和课文顺序有何不同?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建造小茅屋的过程:
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课文顺序: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
方便过路人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照料小茅屋
方便过路人
建造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明确:
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
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三、总结本节课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叙述的人物、事件以及叙述的顺序,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作了准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这节课所学的字词。
2.熟读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并认真体会它们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师生互动,讲解质疑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
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陈设的?
这样写有何作用?
②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几次误会?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带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析。
(一)学习第1-8段。
解决第①问。
明确:
“我们”在起伏不断的山间行走,天色渐晚,前不着村,后不挨寨的情况下发现梨花,进而发现了路旁的小茅屋,小茅屋的出现给“我们”以惊喜和希望。
课文紧接着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学生齐读有关词句。
课文从外到内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
草顶竹茨泥墙,屋里漆黑,门从外扣着,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推开门进去,火塘里茨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还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
“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
这些描写无一不表现出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细心,可以看出小屋主人那颗助人为乐的热心。
那么,这位热心助人的屋主人是谁呢?
为了找这位古道热肠的小屋主人,还发生几个有趣的故事呢。
(二)指定学生读9----36段。
围绕“小茅屋主人是谁”的问题,文章叙写了两次误会。
第一次误会:
“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屋主人,于是“我”和老金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人。
但瑶族老人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都得到了小茅屋主人的帮助,因此决定为小茅屋做点什么,于是第二天便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这正是在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感染下所产生的结果。
第二次误会: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正在修茸房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的一群哈尼小姑娘。
走在前面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
“她一定是梨花。
”于是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表示感激之情。
可小姑娘说她也不是小屋主人,小姑娘还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原来是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修建了小茅屋,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
这两次误会的描写,给读者设置了强烈的悬念,也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那么,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学生讨论后发言)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的语言,彻底解开悬念的。
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
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
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
这就彻底解开了悬念,盖造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板书:
姑娘说明原委解开悬念)。
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之问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
更在文中写出“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梨花之妹在讲述小屋的来历时,又先说明那是“十多年前”发生的事;
这就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
二、问题探究
1)找出课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看看哪些是写自然界的梨花、哪些是写人,二者前后照应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一处:
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实写-----美丽的梨花
第二处:
25、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虚写------赞花更是赞人。
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写梨花的香气四谥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的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第三处:
36自然段,(文章结尾)------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由此可见,题目中的驿路梨花至少有三种含义?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②梨花姑娘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三、总结全文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四、布置作业:
学案p64、65、66页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