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及文学常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67471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古诗文及文学常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古诗文及文学常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古诗文及文学常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古诗文及文学常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古诗文及文学常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古诗文及文学常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中古诗文及文学常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古诗文及文学常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古诗文及文学常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人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己不所欲,(勿施于人)。

4、用已知文言词义去解释成语中关键词的意义:

“人不知而不愠”——“似是而非”中的“而”的词义为(却)。

“吾日三省吾身”——“日新月异”中的“日”的词义为(每天)。

“吾日三省吾身”——“反躬自省”中的“省”的词义为(检查)。

“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中的“诲”的词义为(教导)。

“见贤思齐焉”——“求贤若渴”中的“贤”的词义为(有的有才的人)。

己不所欲,勿施于人——“欲擒故纵”中的“欲”的词义为(想要)。

5、《观沧海》中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曹操),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激昂)见称。

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仅用16个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就写出了沧海之大,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博大的境界啊!

6、律诗是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当时陈称非格律诗为古体诗,称格律诗为近体诗,以示区别。

(近体诗)分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每首(八)句,共(四)联。

律诗中每句五个字的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称(七律)。

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

绝句每首(四)句,常见的有(五言)、(七言)两种。

如: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七律);

王维的《竹里馆》是一首(五绝),杜牧的《赤壁》是一首(七绝)。

7(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长江)雄奇壮阔的景色,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影。

)这两句诗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画面非常精彩;

(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诗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早春江南的海上风光:

残夜未尽,一轮红日从海上喷薄而出;

旧年未完,江上已呈露春意。

8、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位。

他是唐代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而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著有《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其中: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诗从动物的变化描写了西湖的早春景象;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诗从植物的变化描写杭州西湖的春景。

9、《天净沙·

秋思》的作者是元代戏曲作家(马致远),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代杂剧四大家。

他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等杂剧15种,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天净沙·

秋思》是一篇悲秋的小令,作者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凉之情,其中: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三句呈现九种景物,都是名词,却没有一个动词加以连结,显得极其凝练、简洁,全是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与乡思。

10、《聊斋志异》的“聊斋”意为(聊天的房子),是他书屋的名称;

“志”是(记述)的意思;

“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11、《聊斋志异》的作者是(清)代的(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他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以(谈狐说鬼)的表现形式,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颇多暴露,对科举制度和礼教都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

郭沫若曾为蒲氏故居写过一副对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12、《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的教科书)”。

13、《韩非子》的作者是(战国末期)的著名思想家(韩非),是(“法学”)学派的集大成者。

14、寓言《智子疑邻》启示我们:

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不应该(因为感情上的亲疏而影响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15、寓言《塞翁失马》用一连串的事实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换,它启示我们:

(坏事不一定坏,有时反而可能变为好事)。

16、解释下面成语中关键词的意义:

暴风骤雨——(急速)因人成事——(凭借)

不期而遇——(约定)瞻前顾后——(回头看)

晨钟暮鼓——(晚上)亡羊补牢——(丢失)

吊民伐罪——(安慰)好为人师——(喜欢)

日理万机——(每天)通宵达旦——(早晨)

不辞劳苦——(推脱)原形毕露——(全)

莫名其妙——(说出)走马观花——(跑)

为所欲为——(想要)泾渭分明——(渭水)

弹尽粮绝——(完)依然故我——(原来)

腹背受敌——(攻击)不屑一顾——(看)

杯水车薪——(柴禾)虎视眈眈——(注视的样子)

死不瞑目——(闭眼)目不暇接——(空闲)

坐以待毙——(杀死)刺股悬梁——(大腿)

梦寐以求——(睡觉)无人问津——(渡口)

17、《过故人庄》这首诗选自(孟浩然)的《孟襄阳集》,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

他与(王维)齐名,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

18、《过故人庄》这首诗的首联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颔联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颈联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尾联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生活气息浓厚,平淡质朴中蕴含着深厚的情味。

清代沈德潜说孟诗(“语淡而未终不薄“)(《唐诗别裁》)说的正是孟浩然诗的这一特色。

这首诗描写诗人应邀拜访村居的朋友,受到热情款待的情景,描绘了(田园风光)的恬静、优美,表现了诗人和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19、“(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七绝诗的诗名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有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也流露出对(自己)过去遭遇的伤感情绪。

20、《夜雨寄北》这首诗选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李义山诗集》,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这首诗通过在巴山夜雨时思念(妻子)并想象重逢的情景,抒发了自己期待与(妻子)尽早相见的强烈愿望。

全诗为: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1、《泊秦淮》选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樊川文集》,其中:

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具体点明了泊秦淮的时间地点;

第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从字面上看是批评(歌女),实际上是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两句虽是曲笔,却切中时弊,成为千古名句。

这首诗通过写夜泊秦淮的见闻和感受,抨击那些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

22、无可奈何花楼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首诗选自(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晏殊)的《殊玉词》中的《浣溪沙》,它抒写了悼惜春残花落,时光不再的愁怀,又暗寓(相思离别之情)。

23、莫言下岭便无难,(赚的行人空欢喜);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世称(诚斋先生)。

他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而应(不断进取)。

24、(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选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漱玉词》中的《如梦令》,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自号(易安居士)。

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描写(少女、少妇的爱情相思)为主要题材,也有歌咏自然风景的佳作,如《如梦令》、《醉花阴》等;

后期以(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为主要题材,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如《永遇乐》、《声声慢》、《武陵春》等。

2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选自《朱子大全》中的《观书有感》,作者是(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作者借水之所以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适时补充新知)。

人们常常用此来比喻(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这两句诗现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于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6、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别号(紫阳)。

这首诗描写了半亩池塘,只因为常有(源头活水的注入),因此才能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首诗通过一方池塘水清见底并能清晰倒影天光云影缘由的追溯,告诉我们:

(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适时补充新知)。

27、唐宋八大家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中,唐宋时期出现的八位有杰出成就的(散文)作家的合称。

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

28、《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晚年号(半仙),世称(临川先生)。

文章通过叙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说明(后天教育以及自身的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