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复习课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655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复习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复习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复习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复习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复习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复习课程.docx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复习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复习课程.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复习课程.docx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复习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高中专题六文学常识

1.重要作家

(1)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屈原开创了我国的浪漫主义诗词。

屈原流传下来的作品共有25篇,篇目为:

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

渔父为司马迁所记。

同时,他的大多数作品收录在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中。

(2)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在西汉初期真正将儒家学说推到政治前台的正是贾谊。

他以清醒的历史意识和敏锐的现实眼光,冲破文帝时甚嚣尘上的道家、黄老之学的束缚。

当朝元老旧臣的诽谤与排挤,接过陆贾与叔孙通等人的行仁义、法先圣、制礼仪、别尊卑的儒家主张,为汉家王朝制定了仁与礼相结合的政治蓝图,引起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汉文帝的重视,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贾谊认为,“察盛衰之理”是为汉朝立经陈纪、制定“万世法程”的依据。

贾谊从秦的强大与灭亡中,看到了民在国家治乱兴衰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贾谊看来,在使汉朝长治久安而不至于重蹈秦亡的覆辙,就必须施仁义、行仁政。

贾谊的仁义观已带有了强烈的民本主义的色彩。

综上所述,贾谊通过大讲仁与礼,为汉朝提出了一个“仁以爱民、礼以尊君”的忠君爱民的儒家式的政治统治模式。

(3)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龙门人(今陕西韩城南),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正是汉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

十岁时,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

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

后因为李陵辩护,身体和心灵遭受巨大的折磨。

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史记》。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张衡

张衡(78-139),别名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全国第一架地动仪,张衡共著有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5)蔡琰

蔡文姬(生卒年不详)名琰,原字昭姬,晋时因避司马昭​之讳,改字文姬,东汉陈留圉(今河南开封市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汉末三国著名的文学家,精于天文数理,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

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

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长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

蔡文姬从小以班昭为偶像,因此从小也留心典籍、博览经史。

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青史留名。

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却生儿育女。

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

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6)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东晋诗人、辞赋家。

名潜,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

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陶征士诔)。

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

晋代文学家。

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

名篇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

(7)范晔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

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

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

名篇有《杨震暮夜却金》,《强项令》。

《后汉书》记事上起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囊括东汉一代一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范晔原计划写十纪、十志、八十列传。

十志,他委托谢俨代撰。

谢俨搜撰完毕,卷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与范晔同以谋反罪名被杀。

志稿与范晔所写的序例随之散佚。

以后梁人刘昭注《后汉书》时,因范晔曾称赞过西晋人司马彪的《续汉书》,遂取其八志以补范书之缺,故今仍称此志为《续汉志》。

(8)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代表著作有《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

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他与同时代的人的努力,“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王勃志在创作的“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

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

(9)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出水画派,有“诗佛”之称。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擅书画,亦通音律,多才多艺。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有《王摩诘文集》等行世。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

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

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

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

直到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

但这派诗歌,往往陶情风景,缺乏社会内容。

(10)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表现热烈奔放的感情,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感情,体现出乐观主义精神。

(1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12)岑参

岑参(715年-770年),南阳人,唐朝诗人,宰相岑文本曾孙,边塞诗代表人物,与高适并称高岑,去世之时56岁。

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13)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长庆四年,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

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14)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后因王叔文事贬为朗州(今属湖南)司马。

元和十年(815)召还,又贬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