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经济学周天勇版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
《新发展经济学周天勇版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发展经济学周天勇版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
显而易见,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民的技能和知识,就不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
”
提出的问题
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有什么样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战略来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人力资源
1.1什么是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又称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是存在于人的身体内的,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及健康的质量因素之和。
这种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就是潜在的劳动生产力;
发挥出来,就是现实的劳动生产力
舒尔茨认为,增加人力资本的好处是提高处理不确定状况的能力。
真正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口质量和劳动生产技能的差别是后天造成的。
这种后天的生产能力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等各种渠道获得。
为获得这种后天的生产能力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包括直接的支出、因接受教育和训练而放弃的收入和为寻找、迁移到较好的环境中所花费的各种费用。
因为这些成本与提高人的生产能力有关,所以被叫做人力投资。
1.2人力资本理论发展的理论背景
1.2.1亚当·
斯密(A.Smith)
亚当·
斯密(A.Smith)在《国富论》中就明确把劳动者的才能看作是资本存量的一部分,他指出“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
这样费去的资本,好象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
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
工人增进的熟练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
”这段话很清楚地说明了劳动者才能的获得是投资的结果,而且其成本就是该劳动者接受教育或培训期间的花费。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实际上就是在这些基本内容中发展起来的。
1.2.2舒尔茨提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的主要贡献
舒尔茨对农业发展潜力的分析是根据一种均衡观点。
它是传统生产方法与现有更有效的方法之间的差距,创造了动态发展必需的条件。
舒尔茨用这个观点,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政策和它们对农业的忽视,提出了详细的批判。
舒尔茨是把教育投资如何能影响农业以及整个经济的生产率的分析系统化的第一人。
瑞典皇家科学院告
舒尔茨提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
(1)
1960年当选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发表《人力资本投资》的就职演说。
刊登在1961年3月的《美国经济评论》。
提出:
“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
他认为在传统经济学中,资本实际上由生产活动中的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各种物质生产要素所构成。
“虽然包括马歇尔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的此处或彼处也看到人力投资的现实意义,但人力投资却很少被纳入经济学家的正规的核心内容之中。
舒尔茨认为不包括人力资本的资本概念是不完整的。
人力资本投资能有效地增加劳动者的技能,就像投资于厂房和机器设备一样,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
舒尔茨提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
(2)
一些国家虽然拥有肥沃的土地却非常贫困。
如尼罗河沿岸的冲积地与入口处、印度南部,另一些国土地贫瘠,但通过采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加强研究和谷物轮换耕种等经营方法,使土壤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如欧洲和日本。
“芬兰最初的土地产量比苏联西部还低,但是,今天芬兰的耕地是一流的。
日本最初的耕地比印度北部还要贫瘠,但如今绝对是优质的。
还有一些国家本来土地条件就很好,通过人力资本,农业生产率一直很高。
如美国。
“从1933年到现在,粮食面积减少了3300万英亩,但粮食产量却增加了3倍”
舒尔茨的理论从二个方面推动了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
(1)
一是扩大了资本涵义,改变了人们长期形成的资本总是有形的、物质的观点,开辟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二是对现代经济增长作出了新的解释。
在人力资本理论出现之前,发展经济学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宏观经济领域内若干总量之间关系的考察,以确定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目标的条件。
但是,一些研究者发现,不同的国家在相同的投资额和相同的投资与国民收入之比的条件下,所实现的经济增长却有较大的差异。
其表现主要在于各国投资量与产出量之间很不一致,这说明除了物质资本方面的原因外,还与劳动者的素质有密切关系。
后来,丹尼森(E.Denison)、肯德里克(J.Kendrick)等就用人力资本的贡献说明美国经济增长中无法用物质资本的增长来解释的部分。
舒尔茨的理论从二个方面推动了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
(2)
丹尼森通过对美国国民收入的历史统计数字进行考察和分析发现,在1929年至1969年间,知识进展在总增长中占到27.6%,高于劳动力完成的工作量所占的25.8%的比重,这种情况在1949-1969年间更为明显,前者占30.9%,后者占24.9%。
丹尼森的结论是,知识进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
丹尼森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规模经济、资源配置、知识发展、政策影响、生产要素质量变化等部分
1.3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
⏹用于教育和培训的费用
⏹用于医疗保健的费用
⏹个人和家庭用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费用
⏹用于安排国外移民入境的费用
1.4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1.4.1日本和西欧与发展中国家在吸收利用外资方面经济绩效的不同
1940-1960s期间日本和西欧与发展中国家在吸收利用外资方面经济绩效的不同
舒尔茨认为主要原因在人力资源的差异,日本和西欧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在战争中保存,而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素质低,所以外资利用效果不同
1.4.2亚洲“四小龙”与南亚国家发展效果的比较
四小龙和南亚一些国家的教育发展
1.4.2亚洲“四小龙”与南亚国家发展效果的比较(续)
四小龙和南亚一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1.4.3结论
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强调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20世纪6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也有重要作用,有的甚至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5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的主要问题
数量方面,人口的过快增长使大量的人力资源处于不得其用(Under-utilized)的状态,这就涉及到人口与就业两方面的问题
质量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教育、信息传递、卫生保健等涉及劳动力质量提高的行业很不发达,和发达国家相比,劳动力素质、技能和知识水平低下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的一个明显特征。
因此,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1.6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
1999/2000年各国公共支出占GNP的比例
1.6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续)
中国1995年以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第二节人口与经济发展
2.1世界人口的增加
(每增加10亿人所需时间)
几个大陆的人口比重(1990年)
2.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现状
2.2.1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爆炸的结果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远高于世界人口增长率。
1980年以来,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1.6%,发展中国家为1.9%,发达国家只有0.7%
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
中国13亿人口,印度、印尼、巴西、孟加拉、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人口都过亿,单中国和印度每年就给世界增加2500万人口。
当然,中国已经为世界人口增长率下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的人口增长已从1980-1990年的1.5%下降到1990-1997年的1.1%。
撇开中国,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要高得多,每年均在2%以上
2.2.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趋势
按目前的人口增长率,世界人口每35年翻一番
据世界银行估计,到2050年,如果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能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将达80亿,否则将达120亿
新增的人口中,9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一半以上在亚洲(南亚)
2.3人口转变
2.3.1何为人口转变
三个概念:
出生率是指每千人的出生人数,死亡率是每千人的死亡人数,人口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的差额,按照惯例,人口增长率一般按百分率计算。
例如,假定某个国家在一个给定年度期初拥有1000万人口,在这一年中有40万人出生,15万人死亡;
并且假定净国家间迁移为零,那么年底的人口数量将达到1025万人。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增长率分别是39.5‰、14.8‰和2.47%。
按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动关系,联系社会经济发展,西方一些学者将人口增长和演变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之间的相继转化即称为人口转变
2.3.2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
第一阶段: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阶段。
食物来源、自然灾害、战争、疾病导致高死亡率。
第二阶段: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医疗卫生,死亡率下降。
但生产的迅速扩张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社会保障制度空缺以及人类生育观念尚未改变,出生率仍较高。
第三阶段: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
现代生产技术对低素质劳动力排斥,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妇女受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抚养子女成本的上升等等因素,促使人们改变生育观念。
而现代节育技术和方法的发明和普及,也为降低出生率创造了条件。
2.3.3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
(1)
人口转变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1950s以前是第一阶段,同发达国家第一阶段
1950-1960s中期进入第二阶段。
死亡率迅速下降,出生率居高不下。
但并没有很快进入第三阶段。
死亡率下降是由于医药卫生与保健事业的发展。
但这种变化并不是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前提,而是借助国际援助等外力实现的。
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很低,经济结构没有改善,缺少社会和经济动因的诱导,生育观念和行为无改变。
2.3.3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
(2)
1960s中期以后发生分化为A、B两大类型。
A种类型中,现代化控制死亡的方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到一起,导致了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同时下降,死亡率不到1%,出生率下降到2%~3%。
在这些国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台湾、中国大陆、韩国、哥斯达黎加、古巴和智利等国家,这些国家已经进入人口转变的第三阶段。
但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属于B种类型。
这些国家长期贫困,生活水平低,死亡率除了在初期迅速下降外,并没有进一步下降。
而且,低生活水平导致高出生率持久存在,从而使人口增长率停留在较高水平上,比如大多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仍然停留在第二阶段。
2.3.4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与人口爆炸
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被拉长,渐进的人口转变没有导致人口爆炸
发展中国家由于借助外力,第二阶段缩短,因而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