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一鉴赏古诗的形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251424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一鉴赏古诗的形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一鉴赏古诗的形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一鉴赏古诗的形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一鉴赏古诗的形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一鉴赏古诗的形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一鉴赏古诗的形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一鉴赏古诗的形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一鉴赏古诗的形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一鉴赏古诗的形文档格式.docx

迷神引

贬玉溪,对江山作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

余霞散绮,向烟波路。

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

几点渔灯小,迷近坞。

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

觉阮途穷,归心阻。

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

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

猿鸟一时啼,惊岛屿。

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答案 上片描绘了青山渐暗、红日西沉、余霞满天、江水东流、烟波浩渺、渔火迷坞的壮丽而又迷离的景象,勾勒了一幅日暮黄昏江景图。

词人借助景物描写外化了贬谪的郁闷情怀、羁旅的迷茫心绪,为下片的抒情做了铺垫。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宋中[注]

耿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注 宋中:

地名,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

诗歌首联的意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①首联通过对宋中暮色四合、白骨稀少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惨淡的意境。

②为全诗定下悲凉的基调,引出下文对宋中苍凉、寥落景色的描写。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桥晚望

孟 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诗歌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

试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

答案 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冰、陌上、榆柳、楼阁等意象。

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凄清氛围:

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解析 提炼意象要准确,避免不全面或者无中生有;

“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要求语言体现“描写性”,作答时切忌写成说明性、议论性的文字,“氛围”需要抓住意象特点准确概括。

5.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蝴蝶儿

[五代]张泌

蝴蝶儿,晚春时。

阿娇①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②。

  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无端和泪湿胭脂,惹教双翅垂。

咏蝴蝶

[北宋]谢逸

桃红李白一番新,对舞花前亦可人。

才遇东来又西去,片时游遍满园春。

注 ①阿娇:

汉武帝陈皇后小名阿娇,此处借指少女。

②伊:

第三人称代词,词中指蝴蝶。

两首作品都刻画了“蝴蝶”的形象,两个形象有何不同?

答案 张词中的蝴蝶,是概括的形象,强调了其“双双对对飞”的特点;

同时作者又赋予它人的情感,看到因怀春而伤心的少女,以致双翼下垂。

谢诗中的蝴蝶更加具体生动。

它在桃李花前飞舞,忽东忽西,自由自在,活泼灵动,赏遍满园春色,欢快愉悦。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踏枝

[五代]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①?

穿帘海燕②又飞去。

  满眼游丝③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 ①钿筝:

用金翠宝石装饰的筝。

玉柱:

筝上定弦用的玉制码子。

②海燕:

传说燕子来自海上,故称“海燕”。

③游丝:

指在空中飞扬的虫丝。

结合“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两句,分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答案 刻画了一位独守空闺、孤独寂寞的女子形象。

女主人公整日孤单,好不容易睡浓梦好,偏是莺语惊醒,美好的梦境消失无影;

“乱”字暗示了心情烦乱,“无寻处”写出了伤感与惆怅。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 意象:

溶溶的月光、凋残的菊花、疏篱、飘零的桐叶、寒井、急飞的塞鸿、迟鸣的鸡。

(写出四个即可)营造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意境。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

在“亡国奴”的屈辱年代里,他看到的是岳飞《满江红》里“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的国殇。

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大第一届毕业生。

导师张宗遂说:

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在五个核大国中,我国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速度最快的,仅用了2年8个月,于敏对此功不可没。

曾有一位日本专家赞叹于敏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

新中国成立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

1961年,钱三强把他叫到办公室,非常严肃地说:

“经所里研究,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参加‘轻核理论组’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年仅35岁。

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

1965年,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开始攻关。

从9月到11月的一百多个日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试验成功的一刻,于敏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1984年12月,于敏和同事在新疆核试验基地进行实验。

一次讨论会上,一位同事吟诵起诸葛亮的《出师表》: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于敏也来了兴致,一人一句地接下去。

到后来,只听于敏一个人在吟诵,“夫难平者事也!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

最终,那次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为我国中子弹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节选自“新浪新闻综合”,2019年1月16日)

材料二: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

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咸城镇贼首,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73岁那年,中国科学院院土、“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以“抒怀”为题写下这首诗。

从1961年到1964年,于敏和黄祖洽、何祚麻一起,做了关于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方面的探索。

在此期间,于敏“善于抓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复杂纷乱的现象中,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使认识有所前进。

通过于敏的办法,氢弹机理研究略去了求解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带来的巨大麻烦,大大减少了计算工作量。

谈到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何祚麻院士以“足球队”作比喻。

他说:

“球队在场上踢球,起关键作用的人员往往是场外教练和举足射门的前锋,于敏正是这支足球队的教练兼前锋。

关键时刻,临门一脚、应声入网的总是他。

(摘编自人民网《于敏:

愿将一生献宏谋》)

材料三:

于敏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

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称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对于别人说他是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

“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因为保密,几十年来,于敏经常“失踪”很久,家事全靠夫人孙玉芹打理。

晚年,他居住的卧室里依旧是80年代的简易铁床,客厅依旧悬桂着诸葛亮《诚子书》中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他仍然保持着从小的两项爱好:

听京剧和看古典文学。

60年代,九院理论部主任邓稼先到新疆做一次靶场试验取得成功,回到北京后,九院所有人都出去迎接,唯独不见副主任于敏——他正躲在宿舍读《红楼梦》。

(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敏在青少年时代历经国难,目睹了积贫积弱的国家遭受到的深重屈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日后投身科学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

B.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于敏没有流泪,睡得踏实;

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吟诵《出师表》却泪流满面,原因在于前次成竹在胸,这次结果难料。

C.于敏在物理方面的オ华从他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毕业时就初步显露了出来,在后来的氢弹研究道路上,他不仅获得了诸多大的奖项,还赢得了世界声誉。

D.三则材料虽然出自于不同的新闻媒体,但从中都可见科学家于敏的形象,其中对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敏在73岁时所作的《抒怀》诗,将国家命运、时代风云、个人经历融为一体,高度概括了这位科学界泰斗沉默而又轰麦烈烈的一生。

B.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于敏带领他的团队用三个多月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氢弹原理突破,上演了核武器研究界著名的“百日会战”。

C.在有关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的研究中,于敏将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发挥到极致,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快速抓住本质,得到了何祚麻的高度评价。

D.除了挚爱的核武器研究事业外,于敏到老也不改自己对京剧和古典文学的喜爱,曾经在整个九院都去迎接试验成功的邓稼先归来时,他却在读《红楼梦》。

3、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8月15日中国探月工程启动征名仪式,当天在北京的活动现场,中国探月工程即将使用的四号着陆器与月球车首次公开壳相。

国防科エ局表示,中国探月时间已定,就在今年12月实现美国都没完成的一大壮举——月球背面着陆勒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