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组从众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246944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第四组从众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社会心理学第四组从众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社会心理学第四组从众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社会心理学第四组从众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社会心理学第四组从众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第四组从众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

《社会心理学第四组从众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第四组从众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第四组从众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

实验人数

9

实验时长

5分33秒

路过总人数

41

从众人数

8

占总数百分百

19.5%

实验1

2、在52栋前的宣传栏看某一份宣传

中午12:

15开始实验,共有10人围在一起开一份宣传报。

由于引起的关注比较大,基本经过的人都会转头看一看,所以采取记录转头看的时间超过3秒或回头次数超过两次的人为从众的人。

为了让人感觉更真实,我让在外围的组员踮起脚看。

10

4分34秒

126

44

34.9%

实验2

3、二食堂对面墙边放一打开的书包,围着看

30开始实验,实验人数共10人,围在一起看一个被打开的书包(组长的书包),彼此小声说话,路人可以透过脚缝清楚看到书包。

首先有4人围着,剩下6人陆续当“托儿”走过去。

3分36秒

48

22

45.8%

实验3

4、在西区隧道口抬头望教二楼楼顶

在次日中午12:

15开始实验,总共有10人参与实验,先有3人在西区隧道口抬头望教二楼楼顶,然后“托儿”陆续进场。

实验期间规定不能说话,不能四处张望,只能抬头集中看一个方向,不能用手指方向做引导性动作;

当路人问及什么事时,只许摇头或说不知道,不能跟路人交谈。

记录有抬头看的人为从众的人。

5分29秒

路过人数

223

101

45.2%

实验4

5、在教二楼前的报亭看报

实验在12:

30开始,实验有3人,与实验2相似。

3

1分56秒

20

2

10%

实验5

6、在北区隧道口看某一宣传板

30开始,地点在北区隧道口,实验人数有3人,与实验5相似。

1分40秒

19

15.8%

三、实验分析总结

六个实验中从众人数占路过人数的百分比比较如下图:

1、分析图标结论:

(1)实验1-4为多人实验,5-6为少人实验,实验结果有明显差距;

(2)实验2、5、6同为看报实验,而实验2效果几乎是实验5、6的两倍;

(3)实验3、4效果最佳,引起的从众现象最明显。

2、各个实验具体分析、结论:

实验1:

在大活前操场栏杆边往下看

从众的人仅为四分之一,效果太不明显。

主要原因是选取的地点不佳,从体育馆走过来的人有些早已发现我们,而且他们也能清楚看到下面什么都没有,所以没有做出从众行为,而且我们也不能拍摄到。

只有一部分从我们什么走直线过去的人会被我们吸引到。

从众的人估计是好奇有什么东西在下面,期间有人过去问我们下面怎么了。

实验2:

在52栋前的宣传栏看某一份宣传

从众的人有35%左右,与我们先前所估计的三分之一差不多。

本来引起从众效应应该不太明显,因为宣传栏的内容学生都大概知道,是一些优秀学生和干部的介绍,但由于实验的人数众多,而且平时去看宣传栏的人比较少,所以实验就会有更大的吸引力。

从众的人并不是关心宣传栏上的内容,而是关心我们围在一起干什么,是不是宣传栏上有什么照片或者好笑的东西(从问我们什么事的人口中得知),这种现象更倾向于好奇心引起的。

实验3:

二食堂对面墙边放一打开的书包,围着看

这个实验是所有实验中引起从众效应最明显的,从众的人数有46%左右,接近一半。

实验中书包是打开的,让人以为这是别人丢的书包,好奇书包里有什么;

实验中我们组员也有相互讨论,这更加引起路人的注意,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路人也有可能是以为我们几个在打这个书包的什么坏主意,有人可能也会想加入其中,这些都可能是造成路人从众的心理因素。

实验4:

在西区隧道口抬头望教二楼楼顶

本实验是从众效应最明显的。

本实验原本计划在教二楼门前做,但考虑到路人较少,而且不好隐蔽拍摄,所以改在隧道口。

地大学生普遍对教二楼有神秘或恐惧的心理,而且对教二楼楼顶有很多传言,本实验针对地大学生的这种心理而设计。

实验结果也很好,从众人数有45%。

从视频中,实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3-5人,后部分是10人。

前部分从众人数占30%左右,后部分有70%左右,这说明群体效应给你造成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而且在实验中路人不仅通过我们组员接收信息,而且还通过别的路人接收信息,所以引发某一个路人抬头看的不仅仅只有我们组员,还有其他路人,这就使群体规模变大。

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群众对教二楼楼顶的复杂心理、群体规模的巨大、实验人员的一致性加强了从众的发生几率。

实验5:

在教二楼前的报亭看报

实验6:

在北区隧道口看某一宣传板

这两次实验是实验2的对比实验,相同性质的实验,实验人数多的实验2从众效应高达35%,而人数少的这两个实验仅仅只有10%和15%左右;

在实验4中,前部分人数比较少,引起的效应仅为30%,后部分人数多,高达70%。

可以看出,群体规模对从众效应的影响很大。

四、结束语

通过做这几个实验,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一些社会普遍现象,更加清楚社会心理学在社会中应用的广泛。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的里一样有在外面的世界一些社会现象,学了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相信我们比别人有更多的基础,去迎接我们即将踏入的现实社会。

再次感谢实验的所有参与人员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帮助,这次实验也不能成功。

附录资料:

不需要的可以自行删除

散文阅读指导

一: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

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深层含义:

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标题的作用方法总结:

情节上:

点明中心事件(关键人、物);

成为全文的线索,文章的情节(主要情节)都围绕此展开;

人物上:

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品质;

主题上:

揭示(暗示)主旨。

表达上:

运用修辞,形象而又有诗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

此外还有:

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等。

二:

词语、句子、语段的作用

1.词语的表达作用答题套路:

生动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

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

例如:

(1)结合语境说明文中加点词语“眉飞色舞”一词的妙处。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痛快淋漓地展现自己,投入感情忘我表演的情态,表现出“我”当时的喜悦和兴奋。

(或: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是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情态)

(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

“闪”字形象生动写出了太阳花一见阳光即刻开放、艳丽夺目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惊叹。

2句子语段的作用

1.内容上

抒情议论句:

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主题……

写景句: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衬托、铺垫……

2.结构上:

在开头: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作铺垫、点题……

(1)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

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在文中:

总结上文、承上启下(过渡) 

在结尾:

点题、照应、升华主题 

结尾段、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

3.写法上:

欲扬先抑、对比、衬托、象征、设悬念…… 

4.修辞上

举例:

(1)文章第一段写“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的作用?

作用:

衬托蒲公英白色小花的淡雅。

景物描写的衬托铺垫作用)

三:

理解句子含义

(一)理解文章重要句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结合背景和语境,注意整体把握,寻找解题的隐含信息。

2.要结合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分析句子的深层含意。

3.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等。

4.注意句中重点词语,明确这些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一词多义等。

5.要注意结合文题。

此外,还要注意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来体会其含义。

(二)解答句子含义题的思路:

找准两个方向,分三步走。

两个方向是要回答句子的本义和深层意,要准确答出这两层意思,需要分三步思考。

第一步从句子本身出发,找出和解释关键字词,进而答出句子的本义,即表层含义。

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遇到名词或者代词,要明确的回答出实际指代的内容,答题要明确;

二是对于一些处于特殊位置的句子,比如开头的总领句,结尾的总结句,以及中间的过渡句,要将总领、总结以及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概括答出,要求答题完整。

第二步要联系上下文,仔细阅读文章,分析句子与所在自然段,以及所在段落的关系,解答句子的深层含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分析要结合具体事件或者具体的人物细节描写分析得出。

第三步要联系文章的主旨,这是解答和分析句子深层含义的一部分。

就句子而言,出现在文章开头、结尾、中间过渡的句子,以及文章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多需要联系主旨回答深层含义。

就题型而言,要求理解句子含义,或者就某句话谈体会等题型,多需要联系文章主旨作答。

在此特别强调,分析句子含义不能断章取义或者想当然,一定要细读文章,联系上下文,并多总结答题模式与答题语言,就能熟练掌握此类题型。

四.整体感知,筛选要点

解答技巧:

审清题目意思;

确定答题区域;

筛选关联信息;

分析归纳整合(注意赋分);

概括要点全面;

语言表达规范。

1.文章写了父亲哪三件事?

请简要概括。

(6分)

(1)父亲为公共走廊换灯泡;

(2)父亲打扫公共楼梯,并主动与陌生人点头微笑;

(3)父亲劝我不要催促朋友还钱。

(每点1分,意对即可)

2.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

(3分)

外在特点:

外形弯曲、枯老,是一棵独立的藤(1分,答对其中两点给满分)。

内在特点:

坚毅,不屈,顽强(答对三点任意一点1分)倔强,孤独(答对两点任意一点1分)。

3.请简要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