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史家与史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2419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的史家与史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代的史家与史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代的史家与史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代的史家与史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代的史家与史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的史家与史籍.docx

《古代的史家与史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的史家与史籍.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的史家与史籍.docx

古代的史家与史籍

第20课古代的史家与史籍

第五单元中国史学的发展

绪言解读

1.文字产生以前历史的载体:

先民口耳相传的传说

2.史学萌芽、发展的时间和基本条件

时间:

至迟到殷周

基本条件:

文字、历法和专职记事的史官的产生

3.史学的分期:

古代传统史学、近代新史学和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

第20课古代的史家与史籍

1.司马迁与《史记》B

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B

3.刘知幾和章学诚A

一.司马迁与《史记》

1.成书的背景

(1)祖辈、父辈的熏陶教育;

(2)少年时代的苦读和随名师学习;

(3)青年时代外出游历,充实社会阅历;

(4)继承先父的太史令之职和遗嘱,饱览宫廷藏书;

(5)中年因得罪汉武帝而入狱经历和坚持完成《史记》的个人追求。

2.编撰目的(宗旨):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编撰体例:

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中心);

4.内容范围:

完整地叙述了我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约3000多年的历史。

5.语言特点:

生动、简练

6.治史方法:

实地探访,积累丰富的素材;

7.治史精神:

据事直书、实录,扬善抑恶;

8.评价

(1)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体例,司马迁创造性地运用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全书130篇,50余万字;

(2)《史记》取材宏富,内容广博,据事直书,详今略古,关注当代,敢针砭本朝时弊;

(3)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成书背景

(1)司马光酷爱读书,总结经验,为当下社会提供借鉴;

(2)皇帝的支持

2.编撰目的(宗旨):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3.得名由来:

宋神宗称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为《资治通鉴》

4.编撰体例:

编年体通史(按年月顺序,以时间为中心);

5.内容范围:

上起战国,下迄北宋建国前1300多年的史事,以政治、军事为主,借以展示历史盛衰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以为现实的借鉴;

6.语言特色:

文风古朴,生动传神,引人入深;

7.治史方法:

征引广博、取舍谨慎、考辨精细;

8.治史精神:

严谨踏实

9.评价

(1)司马光学问渊博,文风古朴,善于叙事,长于剪裁;

(2)《资治通鉴》的许多篇章,写得生动传神,引人入胜,成为千古传诵的文史名篇;

(3)为赞誉司马光在史学上的贡献,后人将他与司马迁并成为古代史学界的“两司马”。

问题:

比较《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异同

相同点

(1)都是巨著通史;

(2)史家都有严谨的治史精神,耗费了大量精力,付出了极大的艰辛;

(3)文笔生动,留下许多名篇;

(4)都以政治史为主要内容;

(5)重视史料考证;

(6)都在前代的史学基础上传承创新。

不同点

(1)编撰目的不同:

《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2)内容范围不同:

《史记》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至西汉武帝时约3000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迄北宋建国前1300多年的史事。

(3)参与编者不同:

《史记》司马迁一人完成;《资治通鉴》由司马光主持下的史局共同完成。

(4)编撰体例不同:

《史记》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三.刘知幾与章学诚

1.唐代刘知幾(史学理论家)

(1)生活年代:

唐武周、中宗时期

(2)经历:

曾任著作郎、左史等职,参与国史的编撰,因与监修官员不合,闭门潜心于写作;

(3)著作:

《史通》

(4)主张

A.对唐以前史学作了总结,阐述了史书体例、编撰方法以及史家著述的原则;

B.提倡“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

C.提出史才、史学、史识的史家“三长”说。

问题:

史家“三长”说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见P102“知识链接”)

(5)评价:

刘知幾的史学观点,不仅时人以为知言,也得到后代学者的公认。

 

2.清代章学诚(史学理论家)

(1)生活年代:

清乾隆、嘉庆年间

(2)经历:

一生未入仕途,以教授和替人修书为生,不满乾嘉学派的考古学风,倾心于文史评议;

(3)著作:

《文史通义》

(4)主张

A.反对脱离实际学风,主张学术研究经世致用;

B.在刘知幾史家“三长”基础上,提出“史德”,认为史家如果缺乏职业道德,、心术不正,写不出信史;

(5)评价:

《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研究、品评古今学术的名著。

四.练习与思考

1.P102

2.P102

参考答案

1.

从史书体裁上看,《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

从编撰宗旨看,《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从编撰方法看,司马迁的实地探访为《史记》撰写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司马光占有大量史料并谨慎考辨取舍;

从内容范围看,《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至西汉武帝时约3000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迄北宋建国前1300多年的史事;

从编撰机构看,《史记》由司马迁一人完成;《资治通鉴》在由司马光主持下的史局共同完成;

从史书规模看,《史记》130篇,50余万字;《资治通鉴》290余卷,300余万字。

2.

章学诚的“史德”是对刘知幾“三长”说的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章学诚充分肯定了自刘知幾以来重视史家修养的传统,他认为:

“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吏,职是故也。

”另一方面,章学诚指出,刘知幾的史家“三长”说不够全面,具有局限性,需要进一步补充其内涵。

他说:

“记诵以为学也,辞采以为才也,击断以为识也,非良史之才、学、识也。

虽刘氏之所谓才、学、识,犹未足以尽其理也。

……此犹文士之识,非史识也。

”因此,章学诚在总结前人史学成就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史德”这一概念。

他认为:

“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

德者何?

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在章学诚看来,“史德”不仅指史家的品德。

因为“秽史”、“榜书”明眼人一看便知,不足为虑。

真正担忧的是心术纯粹与否,因为史家在撰述历史时,虽然主观上力求符合客观事实,使之成为信史,但往往一念之差,稍有不慎,就可能违反或歪曲史实。

章学诚要求史家从理性、从更为宏观的面上认识历史,做出自己的评价,并且在评价历史中要排除主观因素。

五.作业

1.练习册第20课

2.预习第21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