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Word下载.docx
《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Word下载.docx(1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多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败血症鼠疫:
高热寒战、谵妄、昏迷,
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及皮肤出血和坏死。
病死率高达100%。
杆菌
敏感
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如旱獭、黄鼠;
鼠疫病人
1.鼠-蚤-人;
2.接触-剥取皮毛或剥食;
3.人-人:
飞沫
1-8d;
3d
腺型:
炎症消散;
肺型:
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3次痰菌阴性(每隔3天1次)
首选链霉素;
或四环素、
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
氯霉素
和金霉素
治疗原则:
消毒隔离,
防止传播;
及时治疗,
减少死亡;
正确用药,
提高疗效;
精心护理,
促进健康
原则:
1.灭鼠、灭蚤;
2.提高警惕,监测鼠疫疫情;
“三报三不”
3.长期坚持不懈
发现鼠疫病人:
严密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
甲类传染病上报;
单间隔离;
病区无鼠无蚤;
入院病人做好卫生处理-更衣消毒;
患者分泌物和排泄物-漂白粉、来苏儿;
工作人员防护服、口罩、长筒胶鞋、薄胶手套及防护眼镜;
严禁探视和病人间来往;
死者应火葬或深埋
三报三不:
在鼠疫疫源地内
三报病(死)旱獭和其他病(死)动物;
疑似鼠疫病人;
不明原因高热和急死病人
三不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
不剥食疫源动物;
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发病前10天到过疫区或接触过疫源动物、或有实验室接触;
2.临床症状—
3.细菌学—腺肿穿刺液、痰、血—细菌学涂片和培养
4.血清学—被动凝血试验()血清F1抗体+或有4倍增长
流行时措施:
1.加强动物疫情监测;
2.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立即上报;
3.划定隔离区;
4.在隔离区灭鼠、灭蚤、消毒;
5.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清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6.交通封锁
7.连续9天无继发病例,解除封锁。
2.
霍乱
1.由O1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烈性传染病;
2.典型临床特征:
剧烈泻吐、脱水、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3.起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
4.先后7次世界大流行;
5.国境检疫传染病;
6.甲类传染病
实验室检查
泻吐肠道症状,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循环衰竭。
主要分为三期:
泻吐期:
无痛性剧烈腹泻
数次至无数次;
量多;
稀水样便、少数米泔样或洗肉水样;
呕吐为无恶心的喷射性呕吐;
多无发热
脱水虚脱期:
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
神态不安、表情淡漠;
中度以上脱水可致循环衰竭;
低钾综合征;
反应期:
纠正脱水后,1/3反应性发热。
1-3天消退。
吐泻物病原学:
涂片:
;
鱼群状排列;
弧菌;
悬滴检查及制动试验
细菌培养:
噬菌体-生物型分型和产毒实验:
病人
带菌者
粪口途径
主要经水;
其次是食物,尤其是水产品
数小时-6d
就地单室严密隔离;
症状消失后停服抗菌药物,连续3天粪便培养阴性;
如无便培养条件,住院隔离不少于7天;
消毒:
吐泻物-漂白粉1/5;
2h
容器-1-2%漂白粉上清;
3-5%来苏尔;
30
尸体处理:
火葬;
检疫:
传染源隔离后,所有人员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无续发病人或带菌者出现;
自疫点处理后5日内无新病例
及时、正确、足量液体疗法;
抗菌素-
四环素;
强力霉素;
氟哌酸;
吡哌酸;
儿童可用四环素
预防:
国境卫生检疫;
健全疾控组织和疫情报告网络;
医院加强肠道门诊建设;
重点地区和人群的预防;
健康教育;
三管一灭—水源、饮食、粪便、苍蝇
报告:
属地管理;
网络
接触者预防:
每日粪检;
预防服药
诊断
疑似诊断:
1)典型临床症状;
2)流行病学接触史+吐泻
临床诊断:
1)流行期间疫区内;
2)典型临床症状
确诊病例:
1)腹泻+便培养阳性
2)流行期间疫区内+腹泻+双份血清
血清凝聚试验4倍以上增高;
杀弧菌抗体8倍以上增高
3)疫源地+首次便培养阳性前后
各5天出现腹泻症状
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1.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3.主要临床表现—发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肺部炎症;
4.严重—急性肺损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
5.起病急、进展快、传染性较强、
病死率较普通肺炎高;
6.乙类传染病;
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首发症状:
发热,多为高热;
全身中毒症状:
头痛、关节酸痛、乏力、胸痛、腹泻;
呼吸系统症状:
初期=干咳、少痰;
2w—刺激性咳嗽、白色粘痰
严重-呼吸急促、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部体征:
初期-不明显
进展-中或大量湿罗音;
严重-肺实变;
重症:
其它脏器表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一般检查:
正常或↓
血氧分压↓
肺部X线或:
片状或絮状阴影、
阴影逐渐融合成片;
双侧改变;
多在中下肺;
2w内变化迅速
病原:
咽拭子或漱口液查病毒核酸
两部位;
同一部位间隔两天;
同一标本两种方法;
血清学:
特异性和
患者
1-14d;
一般4-5天
疑似:
留院观察;
单间隔离
临床:
定点医院;
确诊:
可多人一室;
主要症状消失后5-7d
接触者检疫:
14d
无
对症、支持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辅以呼吸机;
症状严重可使用激素
预防:
1)传染源控制
早发现、诊断、报告、隔离、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医院感染;
公共场所定期消毒、开窗通风
3)加强个人防护
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佩戴合格口罩;
勤洗手;
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原则—
预防为主、依法管理、属地负责、分级控制、快速反应、依靠科技
多部门组成非典防控指挥部;
教育公众避免与患者接触;
设立电话热线解答公众疑问;
建立发热门诊制度
近距离空气飞沫;
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而污染手、玩具等经口鼻粘膜、眼结膜
2)无流行病学接触史
医学观察:
1)有流行病学接触史;
2)无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依据;
2)典型临床症状;
3)肺部X线影像学;
1)临床诊断
2)病原学:
病毒;
血清抗体阳转或恢复期4倍以上↑。
4.
艾滋病
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
2.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慢性传染病
3.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
4.乙类
5.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经过数年、甚至10年或更长时间的潜伏感染,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损害,引起发病,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而死亡
感染人体后分为三期:
急性感染期(I期):
部分出现一过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通常持续1-2w后消失,转入无症状感染期;
无症状感染期(期):
无任何临床症状;
或抗体+
持续2-10y或更长—感染者、病毒携带者
艾滋病期(期)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各种机会性感染;
单纯疱疹V;
巨细胞V;
念珠菌;
卡氏肺孢子虫;
结核杆菌等
症状;
继发性肿瘤:
卡波齐肉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和↓
淋巴细胞明显↓;
出现浆细胞样淋巴细胞;
含空泡的单核细胞;
48比例倒置;
抗体初筛;
蛋白印迹确诊
24抗原
印迹
细胞培养:
仅特定情况下
病毒携带者
1-3月有抗体;
5-7年发病
一般不需要进行隔离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抗逆转录酶抑制剂()
核苷类
非核苷类
蛋白酶抑制剂()
1)加强监测
自愿咨询检测门诊;
住院、手术和就诊病例血清初筛;
高危人群哨点监测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3)保证献血和输血安全;
4)保证血制品安全;
5)加强对捐献器官组织等的检测;
6)减轻危害:
安全性行为;
美沙酮替代
7)加强个人防护
8)患者治疗;
9)感染儿童的计划免疫
无防护的性行为;
流行病学:
高危人群性乱交;
静脉注射毒品;
输入血液制品或单献血浆
判断标准:
1)抗体或P24抗原+;
2)出现两项主要体征及一项次要体征
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
主要症状:
1)体重减轻10%;
2)发热>
1月;
3)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腹泻>
次要症状:
1)咳嗽>
1月
2)全身瘙痒性皮炎;
3)复发性单纯性疱疹;
4)口咽部白色念珠菌感染;
5)慢性进行性、播散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6)全身淋巴腺瘤、淋巴结肿大;
7)组织发生广泛的肉瘤及隐球菌性脑膜炎。
5.病毒性肝炎
1.甲、乙、丙、丁、戊型肝炎V引起
2.肝脏炎症和坏死
3.甲、戊消化道;
一般不发展为慢性;
4.乙、丙、丁—血液和体液;
慢性、肝硬化和肝癌
5.乙类传染病
甲
无黄疸型占90%
急性起病,伴发热;
消化道症状:
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腹胀、便秘或腹泻;
黄疸者尿色加深、皮肤和巩膜黄染;
少数呼吸道,部分肝脾肿大;
大多数肝区叩击痛
病程:
3个月以内
血常规正常或略高,淋巴细胞相对↑;
尿常规-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异常
肝功能试验:
血清酶↑↑
胆红素-↑
凝血酶原活动度()-
凝血酶原时间
病原学检查:
甲肝近期
乙肝;
和
丙肝;
和/或抗体+
丁肝
戊肝
肝脏穿刺:
超声
甲和戊-
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病人;
乙丙丁-
急性和慢性病人
甲戊
4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