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复习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高中历史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复习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复习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辛亥革命前后,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1)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①内容:
论战的中心围绕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展开;
改良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②评价:
改良派:
认识到建设民主政治需要一定的条件;
但没有看到专制势力的顽固。
革命派:
要求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③影响:
革命派逐渐占据优势,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2)《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
①背景:
20世纪初,改良派广泛宣传立宪思想,立宪运动应运而生;
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1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宪政改革。
②内容:
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变更法律;
在保障“君上大权”的前提下,臣民有一定的自由。
③评价:
a.进步性:
使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
b.局限性:
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统归于君主,国民的权利只能得自君主的恩惠。
3.帝制终结与共和制的确立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时间:
1912年3月11日。
(2)内容
(3)性质:
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
5.民主共和遭遇挫折
(2)护国运动:
各派政治力量迅速掀起护国运动,袁世凯迅速倒台。
6.革命尚未成功
(1)整个社会依然笼罩在传统文化氛围中。
(2)内阁频繁更迭,总统选举有名无实。
(3)普通国民的选举、监督之权没有兑现。
(4)旧的官僚、乡绅操控着地方各级自治机构。
(5)土地税和土地国有制度的政策在法令中没有丝毫体现。
(6)《临时约法》中,对妇女的参政权没有做任何规定。
二、抗战胜利前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1.解放区的民主政治
2.国统区的民主斗争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政策
4.建立新中国的准备
(1)1947年,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打倒国民党独裁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权。
(2)1948年4月,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邀请各界代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准备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3)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形成统一战线,成为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力量。
(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5)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
康梁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主题1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理论。
康有为把本来对立的两种思想结合起来,这不是偶然的,是由当时的时代环境和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决定的。
当时传统的儒家思想在社会上根深蒂固,但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一筹莫展,这就促使着人们去探索新的出路。
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又日益扩大,日本学习西方进行明治维新的成功也为要求改革的人们提供了榜样。
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又身处广东南海这一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不可避免地深受双重影响。
康有为要进行资产阶级改革,本来应该用资本主义思想猛烈地批判封建思想,然而他却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固然有利于减小改革的阻力,但也暴露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主题2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史料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享乐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法,不必管它。
……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两千;
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
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
史料表明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在于他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
孙中山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地问题。
从根本上就是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
其实,孙中山提出的核定地价法具有空想性,在当时不可能实现。
主题3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及其观点的异同
(1)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
①康有为:
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用进化论观点重新把古代儒家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说”进行解释;
坚持渐进变革,主张只能先实行君主立宪,将来再实行民主。
②梁启超:
提出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在兴民权基础上,提出“新民”思想;
认为君主立宪政体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政体。
③孙中山: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兴中会建立时所提出的“创立合众政府”、同盟会纲领中的“创立民国”,都属于民权主义范畴,其主旨是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防止帝制复辟。
民权主义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反映了人们推翻清王朝专制政权的愿望,也解决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体问题,从思想上和理论上武装了国民党人,也为后来反对复辟帝制提供了理论根据。
(2)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异同点
相同点:
①从来源上看,都来源于西方,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②从目的上看,都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③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都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④从根源上看,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不同点:
①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通过改良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其思想代表了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
②革命派主张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前后反专制的斗争
主题1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
(1)辛亥革命前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民主思想的传播——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改良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
(2)辛亥革命中反对专制的斗争:
①封建政府的瓦解: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
②共和政府的雏形: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
③共和制建立的标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
由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它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3)辛亥革命后出现民主气象:
①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君主专制制度结束,共和制确立。
②革命后,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主题2 辛亥革命果实被篡夺的四大因素
一是帝国主义的支持,对南京临时政府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
二是国内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
三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
四是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如指使段祺瑞等采取逼宫、宣布共和等行为。
史料 傅国涌先生指出:
“民国不是打出来的,而是谈出来的,是对话对出来的民国。
这在中国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既是前所未有的,也是迄今所无的。
”
辛亥革命树立了一个不以暴力逻辑决定胜负,而是通过各方势力之间的谈判和妥协实现权力转移和政体变革的全新榜样。
主题3 对近代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认识
(1)进步性:
在与顽固派、洋务派的论战中,维新派显示了其战斗性和进步性。
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他却使西方的民主思想迅速高涨并获得深入发展,同时也有助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历经磨难,建立革命团体、组织武装斗争、提出“三民主义”、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孙中山还改组国民党,实行内阁制,为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而奋斗了一生。
(2)艰巨性:
革命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掩盖在民主共和政体下的封建专制的思想体系还没有彻底粉碎。
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说明,中国的现代化改革、民主之路任重道远。
中国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依然艰难曲折。
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帝国主义列强的破坏。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题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1)《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点:
①削弱了总统权力,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
②扩大参议院的权力,增加了制衡力量,加强了对总统的监督;
③为了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严格的修改程序,就是为防止袁世凯以修改约法的手段撕毁约法;
④《临时约法》较之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还增设了“人民”一章。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①在全国民众心中建立起明确而牢固的民主共和信念,使任何独裁、复辟的企图都会受到民众的反对而无法实现;
②首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首次明确划定了中国的领土疆域,这些内容大都直接或间接被以后的宪法所继承。
从这一意义上说,《临时约法》在中国宪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为资本主义发展作了新的立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临时约法》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中华民国是新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确立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原则,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国民的权利和义务,赋予了国民以广泛的民主自由权。
主题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明显缺陷
(1)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
(2)没有采取地方分权制,不利于民国的巩固。
(3)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
(4)对外没有明确规定反对帝国主义。
对内则没有规定平均地权,土地制度条款的缺失,是绝大多数国民所关心的重大问题。
这既是辛亥革命的果实会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之一,也是临时约法的不足之处。
抗战时期的“三三制”政权
史料 彭真的一段讲话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三三制”政权的抗战价值。
他指出,“三三制”政权能“使地主资产阶级容易脱离日寇的反动宣传和顽固分子挑拨离间的影响,比较安心地与我们合作抗战,支持根据地的建设事业。
因为‘三三制’这种政权规定是用简单的数字表现出来的,所以异常明确,容易使党员及各界人士了解和执行,并以之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来对照比较,权衡其利弊是非。
”正是通过这种鲜明对比,使“三三制”在党外人士中引起强烈反响,激发了其抗战热情。
当时,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开明绅士李鼎铭在就职演说中指出,共产党“很愿意大公无私做到精诚团结”,各党派、无党派人士应“互相信任、互相亲爱”,“看成一家人,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