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8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2099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4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8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8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8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8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8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8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docx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8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8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8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docx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8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

第28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线索1 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线索2 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

(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内容:

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就:

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概念阐释]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

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1)农业:

兴办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

(2)手工业:

手工业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

国家资本主义和公私合营。

3.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1956年)

(1)内容

①主要矛盾:

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

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

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

①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③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2)影响

①“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②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造成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

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2)方针: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结果:

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文化大革命”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辨析比较]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2)“大跃进”运动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与生产关系无关。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1.计划经济体制

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除市场调节。

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马克思主义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十月革命后苏联首次采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建设,1957年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100%计划经济体制。

2.统购统销

就是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部由国家供应,农民的口粮和种子也得由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家庭凭粮本供应粮食,国家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是国家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

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

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

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统购统销期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严重牺牲了农民利益,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原始积累。

考点一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一五”计划的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

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2.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从党的方针、政策、理论中找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工业化建设的设想。

材料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论十大关系》与八大中得出关于工业化建设的设想是:

由较长的时间实现工业化到迅速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带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吸取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教训。

(2017·课标全国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

“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分)

审题步骤 

(1)审材料:

读材料时,先找时间地点,进行时空定位,然后完成知识迁移。

材料一第一段是清代雍正时期的矿业政策。

第二段是19世纪70年代清朝的矿业政策。

材料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五”计划时期的矿业政策。

(2)审设问:

两问都是比较题。

第一问要求比较清代不同时期的矿业政策;第二问要求比较清代与新中国的矿业政策。

虽然都是比较题,但侧重点不同。

第一问要从雍正时期和19世纪70年代两个时期回答;第二问主要从新中国的矿业政策回答。

调动知识 第

(1)问,根据材料中“严行封禁”“官督商办”等信息回答差异;雍正年间的“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传统政策、社会稳定和朝廷获利的角度回答;19世纪70年代的原因要结合时代背景,从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洋务运动推动和市场需求等角度回答。

(2)问,根据材料中的“一五”计划“资源供应的保证”“工业建设计划”“有计划地展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说明特点。

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促进新中国工业化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方面来回答。

参考答案 

(1)差异:

雍正年间:

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

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

雍正年间: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

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

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

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考点二 探索与失误: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1.时空意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

事件

特征

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大跃进”

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教训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

(2)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5)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宣传画,论证人民公社时期体现的政治理想和“左”倾思想。

史料

——宣传画《人民公社好》(芮光庭作)

提示:

从宣传画中的文字信息和画面信息等方面分析。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画中出现公共食堂、图书馆、医院、幸福院等机构。

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民公社重视社员生活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过于将公社生活理想化。

(2)画中出现很多小高炉土法炼钢,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全民炼钢的景象。

不仅造成经济结构失衡,还破坏了生态环境。

(3)画中出现粮食满仓,庄稼种植很密集。

反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