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207764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5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斗拱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斗拱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斗拱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斗拱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斗拱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斗拱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

《斗拱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斗拱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斗拱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

3、斗拱文化的变化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体系的重要结构构件,是联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的托架。

其最初是满足建筑梁柱承托功能的需要,即将屋顶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子上,使屋架在承受水平外力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能抵御地震、和台风等灾害。

明以后,斗拱的发展逐渐演变成由简到繁的纯装饰性活动。

从结构上看,斗拱由方形的栌斗、矩形的拱和斜的昂组成。

从形象上看,斗拱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商周青铜器“令簋”(如图所示1-1)的四足即与斗拱之栌斗形象相似。

此时的“斗拱”只起简单的承托作用。

但从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铜方案上看(如图所示),已经有45度转角放置的、用于悬挑的斗拱形象。

这个方案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最接近斗拱形象的例证,当然此时期建筑中是否存在起悬挑作用的斗拱,目前尚无实例可考。

不过,在汉代明器中,这种起悬挑作用的出跳斗拱已很普及了,且出挑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大致可以推测早在汉以前斗拱便已运用于建筑营造之中,很有可能在先秦时的建筑中便已有斗拱存在。

汉朝时期斗拱的结构、形态更加丰富。

其多样化多表现于栌斗,起形态至少有五种:

1、一斗二升(如图所示)2、一斗三升(如图所示)3、一斗二升两侧附加支点承托(如图所示)4、重叠多重横拱(如图所示)5、横拱形状有平直形的“枅”、弓形的“栾”(曲枅)、折线形、曲线形的异形枅。

此时的斗拱还增加了减少弯矩和剪力的作用。

柱头斗拱在发挥承托作用、悬挑作用的同时,由于扩大了支座,增添了支点,改善了节点构造,“可以增加梁身在同一净跨下的荷载力。

”从而有效地缩短了梁、柃构件的计算跨度,明显减少了构件的弯矩应力和剪应力。

随着建筑物柱间距的增大,为争取檐枋的跨中支点,建筑中又逐渐形成了补间斗拱。

山东日照两城山画像石中,已显现出额枋上设置叠涩形补间的形象。

两晋、南北朝时期斗拱的主要分件——斗与拱的形式,逐渐趋于规范。

其补间斗拱的构造与形式,继汉代的传统加以改革与创新,出现了华拱与人字拱两种。

这些补间铺作均不出跳,其作用只限于增添檐枋的跨中支点,以减少檐枋的弯矩和挠度。

人字拱也由直线逐渐演变为曲线,表现出对斗拱艺术效果的积极追求,作为结构构件的斗拱逐渐增强了审美的装饰作用,并已经用两跳的华拱承托出檐。

据资料显示,此时期保存下来的斗拱仅见于莫高窟的几个单拱,主要见证于云冈、龙门石窟的石刻和敦煌壁画中的建筑。

云冈石窟第2窟中心塔柱上(如图)和第10窟前室西壁屋形上见到的斗拱栌斗上置阑额,其上排列一斗三升拱和直腿伏脚人字拱承托出檐(如图),第51窟中心塔柱上见到的斗拱的排列则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分明,斗拱形式与2、10窟相同(如图)。

敦煌莫高窟254窟的阙形上见到的斗拱是双层的,第一层在阙额上施一斗二升斗拱一个,承托一根横枋。

第二层在横枋上施一斗二升斗拱两个,两层斗拱形成一个铺作承托上檐(如图)。

北梁时期的275窟阙形上见之斗拱亦是双层的。

不过第一层是弯曲的腿立脚的人字形拱,在上面放置一斗二升斗拱再加短柱组合而成一铺作,承托撩檐枋。

而北魏时期的补间铺作是人字拱,这时期的斗拱资料考察来源于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其斗拱是由两个柱头栌斗承托阑额,其上排列斗拱。

一种铺作是由重叠的一斗二升和三升的拱组成,另一种铺作是直腿伏脚人字拱加短柱,两种铺作交叉布置。

(如图)。

在北魏晚期还出现了莲花洞,南壁见之建筑物柱头没有栌斗,直接是一个三升单层拱,这个单层拱起着与栌斗同样的作用(如图)很特殊。

更特别的建筑斗拱要属河南洛阳关林石刻陈列室的北齐造像碑,其屋前面两角分别有一柱,柱上的栌斗直接承托撩檐枋,柱顶端下有一根阑额连接两柱,阑额上均匀的排列三个八字拱,八字拱上各有一升(如图)

从以上所列图像看出,此一时期的斗拱,无论其形态、结构,还是所置放的位置,都没有固定之处,足见斗拱的制作和使用是随意和灵活的,也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建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制和形象。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成熟阶段,隋朝时期的建筑见于陕西省博物馆藏随开皇四年李小孩石椁、莫高窟420窟壁画、山西太原天龙山窟。

唐代建筑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一个高峰,其建筑遗存有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山西芮城九龙村五龙庙,莫高窟196窟木构窟檐以及西安郊外的仿木构砖塔等。

五代时期的建筑遗存有莫高窟的“慈氏之塔”,另外可引各处石窟石刻、壁画中所见的建筑为例证。

隋代李小孩之石椁全部用石头雕刻,但形式是仿木构房屋,转角雕刻出一朵铺作。

整个铺作庄重大方,符合房屋结构要求,柱头铺作一斗二升(如图。

莫高窟120窟壁画见之隋代建筑物,前面排列六根柱子,临柱头处直接加一块拱,拱的两端与柱头三点一齐承托上檐,形成一柱头铺作,起到与一斗三升同样的作用,其补间采用的是一曲腿立脚人字拱(如图)。

山西太原天龙山窟斗拱的柱头铺作是原始的栌斗,补间铺作是曲腿立脚人字拱(如图)从已有图像看,初唐时期,补间铺作除注重功能性外,开始突出其装饰作用。

据莫高窟329窟研究发现(如图)有两条阑额,分别组成两道矩形方框,斗拱最大的变化是把补间铺作下移至第一道矩形方框的阑额内,柱头铺作不变,仍是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加拱眼壁,其上绘装饰图案。

晚唐时期的佛光寺大殿除了在第四跳上多了一个新构件—耍头外,其外檐也采用了四跳的七铺作双抄双下昂斗拱,檐口挑出约4米,充分显示了斗拱出跳支持深远出檐的结构功能。

从这个实例看,唐代斗拱一般都较为硕大,起着重要的结构性和支撑性作用。

我们从佛光寺大殿可以看到,它的外槽柱头铺作和内槽柱头铺作,都有柱头方和扶壁拱重叠成井干状。

这种重叠的柱头枋左右连接形成了内外槽的两圈纵架,把柱头铺作,连同转角铺作、补间铺作在左右方向拉结起来。

同时,在内外槽铺作之间,也采取了两个拉结措施,第一是以明乳栿的头部和尾部分别插入外槽柱头铺作和内槽柱头铺作,形成第二跳华拱,第二是以素枋的前端插入外槽柱头铺作,引出第四跳华拱,尾部插入内槽柱头铺作,形成第四跳华拱。

这样,通过明乳栿和素方的上下两层连接,是外槽与内槽之间有了拉结的横梁。

通过上述纵架连结,整个内外槽铺作组成了坚实的如同水平框架的铺作层。

这个铺作层,上承屋架层,下接柱网层,对保持殿堂型构架的整体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唐代斗拱普遍壮硕,雄伟,这些斗拱不仅在做法上、组合上显现合理的力学关系和清晰的结构逻辑,而且在造型上形成了合理的、规范化的形式。

这位宋代《营造法式》的编修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五代时期的建筑斗拱没有很大的改变,其仍然沿袭唐代斗拱风格,雄浑大方、简洁明快、技艺统一、格调高迈、华不纤巧,斗拱在整体布局中变化多种多样,错落有序、别开生面。

宋(辽金)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建筑发生较大转变的时期,这时期的斗拱形象开始走向柔美绚丽,一般用料较小“整个铺作的组合比较复杂,斜拱开始普遍使用,其斗拱的作用开始减小,趋于装饰性。

宋代建筑的主要代表是山西太原晋祠的圣母殿。

“下檐斗拱,柱头铺作出平昂两跳,单拱设心造,其昂两层实以华拱而将外端作昂嘴型者,为后世常用之昂形华拱最早一例,其耍头作蚂蚱头形,其后尾为华拱两跳,以承乳栿。

补间铺作单抄单下昂与令拱相交之耍头亦作昂嘴状故呈现单抄单下昂之现象,盖宋初特征一也。

上檐则柱头铺作为双抄,单下昂,第一跳偷心,但跳头施翼形拱。

第二三跳均施单拱,耍头出作昂嘴形,昂后尾压于栿下,补间铺作则为单抄重昂,其昂仍平置之假昂,其耍头则作蚂蚱头形,此用真昂与假昂两种,斗拱在上下两檐互调位置,可谓穷极技巧者矣。

《营造法式》的斗拱形制中,还列有出五跳的八铺作双抄三下昂斗拱(如图)这时期已将斗拱的悬挑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在斗拱的出跳中,下昂的受力作用令人注目,它以柱头方或华拱为支点,下端有力地承挑撩檐枋传下的荷载,上端顶于草栿或是下平椽缝下,巧妙地使用挑檐的重量与屋面及椽、梁的重量相平衡。

辽金时期的建筑见于山西大同化严寺和善化寺,辽代建筑直接继承晚唐建筑特征。

善化寺的三圣殿是金代建筑,金代已大量使用斜拱,整个铺作形象为一椎体,其形酷似一把倒挂的香蕉。

铺作由下至上从栌斗开始,往上是拱,华拱和斜拱相交成米字形,然后再各自连续出挑,华拱跳头扔出华拱、斜拱,全体共出三跳,这样便组成一个圆锥体铺作,艺术意味浓厚。

元代建筑见于山西芮城永乐宫,永乐宫是一座道观,三清殿是宫中的主殿,六朵柱头铺作单抄双下昂,双昂皆为假昂,昂嘴呈鸭嘴状,昂身用料较大两昂相拼,形成一堵墙壁,其上为一耍头,两铺作,两铺作的昂壁,拱眼板上檐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小空间。

明清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由易腐蚀的夯土、木材逐渐被砖石所代替,这使得屋檐悬挑的深度明显减小。

当挑檐桁挑出距离相应收缩时,整个斗拱尺度也显著缩小,其结构性能亦逐渐退化。

除此之外,明清时期建筑斗拱的特征还有乳栿变成挑尖梁。

尺度硕大的挑尖梁不是插入,而是压在柱头科斗拱上,梁头直接承托正心街,柱头科支撑挑檐的作用已被挑尖梁所取代,外檐斗拱的悬挑功能明显退化(书图4—3—25)

另外,殿身梁架节点亦有所简化。

原先在梁架节点处采用的斗拱,大部分均已淘汰。

楼阁中的内柱也直接升向上层,上下柱之间的斗拱被取消。

内檐斗拱的悬挑功能、承托功能、拉结功能都明显退化了。

“从结构的观点上看,清式斗拱只余柱头科及角科尚可勉强称为结构部分,平身科只是纯粹的装饰品。

”这说明明清斗拱已明显地趋向装饰化,从美功能的统一结构机能与审体,转为结构机能微弱,甚至不具结构机能的纯装饰构件。

然而,在“述而不作”的礼的观念支配下,失去结构生命力的斗拱,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繁缛、艳丽,成为纯粹性的装饰性构件和象征身份的符号。

斗拱的演变史不仅是斗拱自身的演变史,它也是建筑文化、建筑形式演变的缩影。

当然,对于斗拱同文化的关系,还有待专门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考工记赵氏注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2】梁思成文集二.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刘敦桢文集一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4】略析中国古建筑的斗拱,江亮,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3月

【5】古建筑斗拱特征探析,周燕柃,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6月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