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防洪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9407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流域防洪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005年1月19日~21日,水利部组织召开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审查会,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及特邀专家审查通过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

本次规划是在《长流规》和其后开展的有关专题研究工作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特点:

(1)通过调查、收集及测量,获取了流域最新的经济社会、水文、地形资料;

(2)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及专题研究工作;

(3)根据防洪出现的新情况,调整了规划思路;

(4)利用新资料,开发新技术,贯彻新思路,提出防洪规划新成果。

2008年7月,国务院以国函[2008]62号文正式批复本规划。

1流域防洪形势

1.1流域概况

长江干流全长6300多km,流域面积约180万km2。

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

支流布及甘肃、陕西、贵州、河南、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8个省(自治区)。

2005年底流域人口约42464万人,全流域地区生产总值60332亿元,耕地面积约2237万hm2。

长江自江源至湖北宜昌称上游,长约4500km,集水面积约100万km2;

宜昌至江西鄱阳湖出口(湖口)称中游,长约955km,集水面积约68万km2;

湖口至入海口为下游,长约938km,集水面积约12万km2。

长江的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超过8万km2的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等8条。

1.2洪水特征

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070mm,地区分布差异较大,总的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流域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5~10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90%。

上游和中游北岸地区降水量最多的时期为7~9月,中游南岸和下游地区为5~6月。

长江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除青藏高原外,流域内各地均可能发生暴雨。

暴雨发生季节一般中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

由于暴雨发生季节的差异,一般年份干支流各河洪峰互相错开,中下游干流可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和上游干支流洪水,不致造成大的洪灾。

但如气象异常,干支流洪水遭遇,会形成大洪水或特大洪水。

长江流域暴雨量大、历时长,致中下游干流洪水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

1.3洪水灾害

长江的洪水,按暴雨地区分布和覆盖范围大小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为全流域型洪水,另一类是区域性洪水。

前一类洪水造成洪水灾害是流域性的,范围广;

后一类洪水引发的洪灾是局部或区域性的。

根据洪灾情况,长江洪灾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山丘区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诱发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因上中游干支流洪水上涨漫溢,造成冲毁、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灾害;

中下游干流及其支流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平原区大片土地淹没的灾害;

河口滨海地区受台风暴潮侵袭而造成海塘溃决的灾害等。

各种洪灾中以长江中下游洪灾最为频繁、严重。

二十世纪以来,长江发生了多次大或特大洪水,形成严重的灾害。

1931年全流域型洪水受灾面积达13万km2,淹没农田5090万亩,受灾人口2850万人,死亡14.5万人;

1954年全流域型洪水长江中下游淹没农田4755万亩,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3万余人,京广铁路中断运行达100天;

1998年长江又一次发生全流域型洪水,中下游累计溃决堤垸1975座,淹没耕地358.6万亩,倒塌房屋212.85万间,受灾人口231.6万人,死亡1562人。

1935年洪水为发生在中游的区域性洪水,淹没农田2263万亩,受灾人口1103万人,死亡14万人;

1981年洪水为发生在长江上游的区域性洪水,淹没农田1311万亩,受灾人口1584万人,死亡888人。

1.4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水、沙情势

三峡工程是长江干流上的控制性枢纽,建成后长江中下游天然水、沙情势会发生较大改变。

水库泥沙淤积研究成果表明,推移质泥沙大多数被拦在库内,下泄的悬移质泥沙量比天然情况也将减少,粒径变细,水库运用前10年平均排沙比约为30%,运用50年以后约为50%,运用80年后可达80%。

研究表明,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坝下游河道冲刷具有以下特点:

冲刷的距离长,可影响到距坝1100km的大通河段;

河道冲刷自上而下逐步发展,城陵矶以上冲刷量较大,武汉以下河段冲刷量较小;

各河段经过一定时间冲刷后,冲刷量达最大,其后再回淤,呈现出“冲刷~平衡~回淤”的变化过程和自上而下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峡工程建成后,与其下游河道冲刷相应,同水位过水断面增大,同流量河道水位将降低。

枯水期水位降低较多,洪水期水位降低少,甚至不降。

下荆江上段水位降低值相对较大。

当水位降低值达最大后,随着河床回淤,中枯水位也略有回升。

三峡工程建成后,荆江河段冲刷发生早,河道冲深较多,同流量水位降低,将使从三口分流入洞庭湖的水、沙量较现状减少,江湖关系相应发生调整。

三口分流衰减最为严重的是藕池口,其次为太平口。

由于入洞庭湖的沙量减少,洞庭湖淤积将有所减缓。

1.5防洪形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大力建设,长江初步形成以堤防、蓄滞洪区、防洪水库为主体的防洪体系。

长江中下游干流主要河段现有防洪能力大致为:

依靠堤防、蓄滞洪区、三峡等水库共同作用,荆江地区可防御100年一遇洪水,荆江以下河段满足防御1954年洪水需要。

目前长江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长江中下游洪水来量大,而各河段的安全泄量相对不足;

规划的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适时按量分洪十分困难;

长江中下游连江支堤,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和主要支流的主要堤防都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隐患,又缺乏必要的安全监测和抢险设备、技术手段;

长江中下游干流一些河段局部河势变化较剧烈,威胁堤防安全,特别是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坝下游河道发生冲刷,荆江河段河床下切尤为突出;

由于泥沙淤积和围垦,江湖行蓄洪能力下降;

山丘区面积广,暴雨大,山洪灾害频发,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峡工程是长江综合治理开发的关键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有较大提高,特别是荆江地区防洪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

(1)荆江地区遇百年一遇及以下洪水,通过三峡水库调蓄,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4.50m,不需启用荆江分洪区;

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洪水,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80000m3/s,配合荆江地区的分洪区运用,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5.00m,从而保证荆江两岸的防洪安全。

(2)城陵矶附近地区一般年份基本上可不分洪(各支流尾闾除外);

遇1931年、1935年大洪水,可减少分蓄洪量和土地淹没。

(3)武汉附近区可以避免荆江大堤溃决后洪水取捷径对武汉的威胁;

三峡水库调蓄提高了对城陵矶附近地区洪水控制的能力,配合丹江口水库和武汉市附近地区的蓄滞洪区运用,可避免武汉水位失控。

由于长江河道安全泄量与长江峰高量大洪水的矛盾十分突出,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防洪形势仍然严峻,长江防洪仍然要依靠综合措施,防洪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将会引起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化,长江干流的蓄泄关系、江湖关系及长江中下游河势都将发生新的变化,这些都还需认真研究。

长江防洪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长江防洪治理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2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2.1规划指导思想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水法》和《防洪法》,按照“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治理方针,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长江流域防洪建设,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总体布局,以反映三峡工程及上游大型水库建成后防洪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防洪的要求;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有序、综合开发利用长江,给洪水以出路,适度承担洪水风险;

统筹协调防洪减灾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关系、防洪建设与洪水管理的关系,加强依法治水、科学治水,提高长江流域防洪减灾能力,为维护健康长江提供防洪安全保障。

2.2规划原则

(1)根据长江洪水与洪灾特点,对上中下游、干支流洪水治理做出全面规划,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规划重点。

根据国家防洪标准和防洪保护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防洪标准,做到确保重点,兼顾一般。

分析研究上中下游、干支流的洪水规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统筹安排洪水治理措施,做到“综合治理”、“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

(2)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突出防洪体系的整体作用。

加固堤防、清淤除障、疏浚河道,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对湖区进行综合治理,提高湖区重点圩垸的防洪除涝标准;

建设好干支流水利枢纽控制工程,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考虑三峡等水库的调蓄洪水能力,并结合规划堤防建设后形成的河道行洪能力等因素,对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蓄滞洪区规划进行调整,搞好重要蓄滞洪区建设和管理。

有计划、有步骤地平垸行洪、退田还湖。

加强洪水预报、调度方案研究,建立和完善防洪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和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受洪水威胁地区的风险管理水平。

(3)坚持防洪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积极推行封山育林,对过度开垦的土地有步骤地退耕还林,加快林草植被恢复建设,采取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恢复与改善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减少江河、湖泊、水库的泥沙淤积。

(4)规划拟定的防洪目标、防洪标准及防洪工程布局,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协调。

2.3规划水平年和防洪减灾目标

本次防洪规划以2015年为近期规划水平年,以2025年为远期规划水平年。

规划到近期2015年,巩固、完善现有防洪体系,考虑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防洪的作用和影响,加快长江综合防洪体系建设,使荆江地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在遭遇类似1870年特大洪水时有对策和措施,两岸主要防洪大堤不溃决,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

城陵矶以下河段能防御1954年洪水;

重要蓄滞洪区能适时按量使用;

主要城市、洞庭湖区和鄱阳湖区重点圩垸、主要支流堤防基本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

初步建成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以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为主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

规划到2025年,进一步健全和提高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减灾体系,妥善处理超额洪水,增强防洪减灾能力,遇常遇洪水和较大洪水时,可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在遭遇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时,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不致发生大的动荡,生态环境不会遭到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进程不会受到重大干扰。

对山洪灾害、风暴潮灾害等,有对策和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防洪体系及整体布局

3.1防洪区

长江流域防洪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面积为15.38万km2,虽仅占全流域面积的8.5%,但区内有11533万人,占全流域的27.2%,地区生产总值约24127亿元,占全流域的40.0%。

长江上游防洪区主要是河谷滩地和平坝盆地,总面积为1.34万km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