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75452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监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

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分析方法、环境标准物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的表述方法,为以后各环境要素的监测过程质量保证做好铺垫和准备。

3、各环境要素的监测。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共包含七章,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噪声监测、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制订环境监测方案:

布点、采样、样品运输、污染物测定、数据处理和应用。

4、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技术。

这部分内容包括一章,空气污染、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基本原理、构造及在环境评价与保护中的作用;

遥感监测技术和简易监测技术在现代环境监测、评价中的应用与作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三、与教学计划中前后课程的关系

环境监测前接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课程,后续课程为自我设计课环境监测实践,并为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毕业论文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

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在“环境监测”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育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一般原理,结合“环境监测”的课程特点,灵活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方法。

根据“环境监测”课的特点,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加深对课程重点知识的认识并牢固掌握其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便解决对课程难点的理解问题。

2、探索式教学方法。

根据“环境监测”课中不同环境要素的内容,在深入分析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学生的思索,查阅相关资料提出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分析,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

3、学导式教学方法。

根据大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本门课程内容中的一部分有可能通过自学掌握的特点,采取了教师提出学习提纲、给出查阅资料范围、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资料、教师给出参考问题供学生消化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范例式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通过讲解精选的实例,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有普遍意义的内容。

5、多媒体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于《环境监测》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环境介质、污染物、监测方法三大块内容纵横交错,监测方法机理复杂、流程多而且比较难懂,基础性强、时代感强、实践性强的课程,仅停留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会感到时间紧、效果差,更不要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了。

随着多种先进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共享资源,我们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使课堂信息量和教学效果双增。

6、开放式教学方法。

贯彻现代教育理念,以开放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参与,培养复合型人才。

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利用网络参与主动学习,学生大量查阅文献,独立设计环境监测方案,讨论后具体实施,在参与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研成果在教学内容中得到较好体现,使课程内容保持鲜活生命力。

7、关联式教学方法。

“环境监测”这门课程,涉及到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环境学概论等等。

这就要求教师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在讲课时,从各门课程知识相互关联的角度,根据不同的内容有选择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

8、实践式教学方法。

“环境监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在开设理论课的同时,同步安排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和拓宽对理论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后续自我设计课里适当安排教师指导下的参观实践、环境现场考察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学习活动,充分体现环境监测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特点。

五、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1、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着力体现本门课程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位课,培养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监测技术的关键、各种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

掌握相关法规、方法、监测内容和评价方法,培养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据此,我们在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重视环境监测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国家标准制订监测方案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体现了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知识传授是基础,是第一个层面的要求;

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是目的,是第二个层面的要求。

这两个层面同意于理论联系实际之中,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环境监测的实际问题说明环境监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第二,在实验教学中,注意运用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和育人密切结合。

4、体现环境监测的前沿性。

在环境监测课程中充满了“最新”的内容:

环境监测的信息化、网络化概念;

新出现环境问题的监测;

最新的监测技术和监测方法等。

六、实践教学

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实践教学的理念。

“环境监测”的理论课要包含实践性教学;

理论课教学中要有实践意识;

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

考核系统要体现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对实践性教学要和理论教学一样,严格要求,严格检查。

课内实验教学,另列实验教学大纲。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根据环境保护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不断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和要求,追求实验教学的成效性。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适当参加教师的部分科研工作、或进行一些综合性环境问题的专题调查。

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环境监测教学共126学时,其中理论课66学时,实验课60学时。

理论课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20学时)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18学时)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2学时)

第五章 

土壤质量监测(2学时)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2学时)

第七章 

环境噪声监测(4学时)

第八章 

环境放射性监测(2学时)

第九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9学时)

第十章 

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3学时)

理论课闭卷考试,学生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

实验课成绩评定详见实验课教学大纲。

八、教材编选原则及参考资料

1、教材选编原则

选择教育部组编教材或权威的面向21世纪教材。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充实和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部分内容选用国家标准方法作为参考资料。

2、使用教材

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合编,环境监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

3、参考资料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关伯仁主编,环境科学基础教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3]蒋展鹏,环境工程监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4]黄秀莲,环境分析与监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5]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6]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指南编委会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指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7]吴邦灿编,环境监测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8]国家环保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写组编,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9]相关国家标准

 

第二部分讲授大纲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2、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3、掌握环境监测目的、分类、特点、技术及主要环境标准

4、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以及环境监测在环境分析评价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环境监测定义

2、环境监测分类

3、环境优先监测及优先监测污染物

4、环境标准的定义,重点讲述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控制标准

5、环境标准的分类

6、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教学难点

1、优先监测污染物

2、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考核知识点

2、按监测目的对环境监测进行分类

4、环境标准的定义,重点是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控制标准

思考题

1、简述环境监测的分类。

2、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

3、我国目前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分哪几类?

4、试分析我国环保标准体系的特点。

5、为什么要分别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6、制订环保标准的原则是什么?

是否标准越严越好?

7、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什么?

8、简述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9、简述优先污染物筛选的原则。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本节要求:

通过介绍环境监测的目的,认识环境监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的重要意义;

了解环境监测的多种分类方法以及各种分类的依据,重点介绍按环境监测目的进行的分类;

通过对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特点的了解,树立对本课程的正确的思维和学习方法。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1、定义

2、环境监测与环境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3、环境监测过程

4、环境监测目的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1、按监测目的分类

研究性监测;

监视性监测;

事故性监测

2、按监测对象分类

大气污染监测;

水质污染监测;

土壤污染监测;

固体废弃物监测;

生物、生态监测;

物理污染监测

第二节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了解环境监测的特点;

掌握优先监测原则和优先监测污染物;

一、环境监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