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上册 世界近现代史《第一章 第四节 红军的长征 》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06426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上册 世界近现代史《第一章 第四节 红军的长征 》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上册 世界近现代史《第一章 第四节 红军的长征 》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上册 世界近现代史《第一章 第四节 红军的长征 》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上册 世界近现代史《第一章 第四节 红军的长征 》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上册 世界近现代史《第一章 第四节 红军的长征 》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上册 世界近现代史《第一章 第四节 红军的长征 》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历史上册 世界近现代史《第一章 第四节 红军的长征 》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上册 世界近现代史《第一章 第四节 红军的长征 》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上册 世界近现代史《第一章 第四节 红军的长征 》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掌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王明的“左”倾错误和中央苏区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

(1)能够分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的实质。

(2)能够分析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原因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3)能够归纳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主要内容、意义。

(4)能够归纳红军长征的历程和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对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理解是难点。

原因是学生的分析能力不高。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全国人民声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蒋介石又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蒋介石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视为首要敌人,其次才是日本侵略者。

这一政策是不抵抗政策的继续,其实质是继续对日妥协,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国内抗日力量。

这是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决定的。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充分利用教材给出的大量图片、史料。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复习上节内容导入——了解本节学习内容——学习本节——小结

(二)教学情景

(导入)(复习上节内容)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它不仅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它所留下的“长征精神”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长征的有关知识。

问题1: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先后提出了哪两个政策?

这两个政策在本质上是否一致?

为什么?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能力

师生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提出的背景

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全国人民的愤怒声讨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为欺骗舆论,实现其镇压人民革命的目的。

蒋介石又在1932年6月的庐山“清剿”会议上正式抛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国策。

2.攘外必先安内的实质

以“先安内”为掩护,继续对日本帝国主义妥协投降,对红军“围剿”。

蒋介石“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不能御外侮”。

认为摆在国民政府面前首要的敌人是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其次才是日本侵略者。

从表面上看“安内”是为了“攘外”,最终目的是攘外。

然而,以蒋介石害怕共产党革命甚于害怕日本侵华,不难看出这是其为维护反动统治,以先“安内”为借口,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排斥国民党内的抗日民主力量,“安内”是真。

继续推行对日妥协的反动政策,“攘外”在当时只是掩人耳目而已。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与“不抵抗政策”的目的和实质是一致的。

蒋介石之所以一贯推行反动政策,是因为他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极端害怕人民力量,仇视革命。

3.后果

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第五次反革命“围剿”,使中国革命面临严重挑战。

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使其不断扩大侵华规模。

4.红军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

(1)蒋介石“围剿”准备及“围剿”策略。

(引导学生看教材小字)

(2)左倾错误发展

王明、博古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掌握了中央政权,忠实地执行共产国际的“左”倾战略,教条地照搬苏联的革命经验,在党内推行严重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左”倾冒险主义,在组织上搞宗派主义,使湘鄂西、鄂豫皖两个根据地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

那么,第四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呢?

(3)胜利原因

周恩来、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于1933年春,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王明“左”倾错误在根据地的全面推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详细了解并掌握王明“左”倾错误产生的北景及其在国统区推行的表现和危害)

1933年初,临时中央机关被迫由上海迁到中央苏区,开始直接领导中央苏共式作,指挥反“围剿”战争。

“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挥方针上的错误,在中央苏区开始全面贯彻。

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反动军队,对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得点进攻中央苏区。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的两幅插图,阅读教材小字内容)

(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围剿”与前向次有什么不同?

第五次“围剿”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装备精良,力量充足;

采取了战略上进攻、战术上守势的堡垒推进政策,以图聚歼红军主力。

思考:

红军是否具有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可能性?

(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教材小字内容中毛泽东的有关建议)

如果中共中央能够执行毛泽东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根据地特点的正确军事主张,是可以取胜的,但他的正确建议遭到博古等人的拒绝。

那么,博古等人在这次反“围剿”中采取了什么政策呢?

他们的政策将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断送了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希望,使红军在这次反“围剿”中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这充分说明政策和策略中党的生命。

失败的原因

王明“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导方针上的错误,在根据地得到全面贯彻。

博古、李德推行“左”倾冒险主义,使红军伤亡惨重。

蒋介石集中强大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施“围剿”。

问题2:

红军为什么能够基本上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而没能取得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

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方针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四次反“围剿”时,王明“左”倾错误虽在党内占统治地位,但周恩来、朱德抵制错误指令,采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取得反“围剿”胜利。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如果中共中央能够执行毛泽东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根据地特点的正确军事主张,是可以取胜的。

然而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倾错误,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思考:

对比红军第四次与第五次反“围剿”的不同结局,你最深刻的认识是什么?

(第五次反“围剿”与第四次相比,都处于敌强我弱的形势,但是,由于执行了不同的军事路线,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由此可见,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不是力量的悬殊,乃是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术方针。

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订,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临时党中央被迫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余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留下3万红军由项英、陈毅率领,坚持游击战争,掩护主力红军突围。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并观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初期的极端危险形势)

在革命的危难关头,毛泽东建议红军转兵贵州。

这时大多数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处理极端危险境地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肯定和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建议。

转兵贵州避免了红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条件。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

内容: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问题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分析与理解问题的能力。

师生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归纳,教师点拨。

意义: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的会议。

因此,它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正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

同时,这次会议在革命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革命取得胜利。

3.长征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1)长征的路线:

中央红军:

瑞金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草地→陕北会师→会宁会师。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高度灵活运动战的典范;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使敌人只能望江兴叹;

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展现了我红军指战员英勇善战、血染沙场的大无畏品质;

爬雪山、过草地向世人昭示红军钢铁战士向大自然和生命极限挑战的勇气和信念……

《红军长征示意图》的运用

建议设计如下问题链,引导学生阅读《红军长征示意图》:

在《长征示意图》中指出井冈山、瑞金、遵义、赤水河、沪定桥、吴起镇、会宁等地理位置。

(略)

简介《长征示意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

(红军主力部队均离开根据地实行转移;

红军长征方向为:

东→西→北,中央红军离开东南的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中央红军在川贵边界长征路线迂回曲折,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地区行军路线迂回曲折;

红军长征所经地区,人口密度小,多高山和荒无人烟的草地;

红军三大主力于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概括《长征示意图》中反映历史现象的特点。

(红军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距离长,自然环境恶劣,困难多且形势复杂;

红军长征最终取得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陕北根据地,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2)长征结束

胜利的标志:

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

(3)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转危为安”、“保存精干”、“播下火种”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锤炼了党和红军的精华;

扩大了党的影响,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4)胜利的原因: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党和红军充分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党和红军代表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由此而锻造出的伟大的长征精神光芒永存。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长征精神”?

它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

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

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