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74698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3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系统疾病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消化系统疾病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消化系统疾病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消化系统疾病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消化系统疾病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化系统疾病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消化系统疾病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系统疾病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化系统疾病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血管活性肠肽(VIP)过多——胰性霍乱

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同前一版总结,未作改动)

概念:

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为主,少量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不均匀分布

★临床分型:

慢性胃体炎(A型胃炎):

少见,自身免疫反应引起。

病变累及胃底和胃体

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

十分常见,90%由Hp引起,胃窦受累

分型

胃酸

促胃液素

抗壁细胞抗体

抗内因子抗体

A型胃炎

缺乏

明显增高

+

B型胃炎

正常或增多

下降或正常

滴度低

-

病因及发病机理

v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

v自身免疫:

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产生

v十二指肠液反流:

胆汁和胰液反流

v其他:

胃粘膜供血不足、营养不良、促胃液素分泌减少等

★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炎的可能机制:

1,损害胃粘膜屏障:

HP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的氨以及其产生的毒素(如空泡毒素VacA,CagA),酶等,直接损伤胃粘膜上皮细胞;

2,炎症反应:

①对粘膜的侵袭.②炎症细胞的激活,HP诱导上皮细胞释放IL-8,白三烯,前列腺素,血栓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炎症介质,趋化中性粒细胞,单核和巨噬细胞,嗜碱性细胞,嗜酸性细胞诱发炎症反应。

3,免疫反应:

HP通过抗原模拟(antigenmimicry)或交叉抗原机制诱发免疫反应,损伤胃上皮细胞

★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

①生化反应:

尿素酶(+),触酶(+),氧化酶(+),②血清Hp抗体测定,③微氧环境培养,④涂片及病理切片或Giemsa、Warthin-Starry染色,⑤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

IBD特点:

(1)病因不明

(2)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3)UC主要累及结肠和末端回肠(4)CD可累及全胃肠道,多好发于回盲部和小肠

★IBD病因和发病机制(八个字):

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素

【定义】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病因未明的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

【临床特点】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缓慢发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多见于20~40岁。

【病理】病变位于大肠,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也可累及全结肠,连续性分布。

肉眼观:

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形成。

一般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

少数

暴发型或重症患者病变累及结肠全层,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

肠壁重度充血、

肠腔膨大、肠壁变薄。

溃疡累及肌层至浆膜层,可并发急性穿孔。

活动期:

固有膜内大量炎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单核细胞等)

隐窝脓肿形成。

慢性期:

隐窝结构紊乱,杯状细胞减少和潘氏细胞化生,炎性息肉形成,结肠变形、

缩窄,癌变。

★【临床表现】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 轻者2~4次,重者可达10次以上,脓血便,严重者可大量便血

2。

腹痛 多位于左下腹,可有里急后重,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

3。

其他症状 严重病例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及呕吐。

4。

体征 腹部压痛常见,警惕中毒性巨结肠并发肠穿孔

二、全身表现 发热,贫血,乏力,消瘦

三、肠外表现 常有结节性红斑、关节炎、眼色素葡萄膜炎、口腔粘膜溃疡、慢性活动性肝炎、溶血性贫血等免疫状态异常之改变。

【临床分型】

临床类型:

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最多见),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

病情严重程度:

轻型(mild)中型(moderate)重型(severe)

病变范围:

ulcerativeproctitis:

直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炎,左半结肠炎,Pancolitis:

全结肠炎,limitedordistalcolitis:

区域

性结肠炎

病情分期:

活动期,缓解期

★【并发症】

1.中毒性巨结肠(toxicmegacolon):

发生于暴发型或重症UC患者,发生率为5%,病变广泛累及肌层与肠肌神经丛,肠壁张力减退,肠蠕动消失,引起急性结肠扩张,常因低钾、钡灌肠、抗胆碱能药物或阿片类制剂而诱发,容易引起急性肠穿孔

2.直肠结肠癌变发病率5%-10%

3.其他,肠道出血,肠穿孔

【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高

2.粪便检查:

便培养:

排除感染性肠炎(菌痢、沙门菌),便查阿米巴滋养体

3.自身抗体检测:

外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

UC相对特异性抗体

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

CD相对特异性抗体

【辅助检查】

1.结肠镜:

1)血管纹理模糊、充血、水肿、脓性分泌物

2)糜烂、溃疡

3)结肠袋浅/钝、假息肉、桥形皱襞

2.钡灌肠:

1)边缘呈锯齿状,

2)多发小充盈缺损

3)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诊断】

临床表现:

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全身及肠外表现

结肠镜:

直肠向上,弥漫分布,连续病变

粘膜活检:

病变限于粘膜层

钡灌肠:

意义渐小

化验:

判断活动性

术后病理:

确诊

临床表现+内镜/钡灌中一项(初诊)

临床表现+内镜/钡灌中一项+活检一项(确诊)

典型内镜/钡灌(初诊)

典型症状(疑诊)

分度、分段、分期、分型、并发症

例: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直乙结肠炎,初发型,活动期。

重度溃疡性左半结肠炎,慢性复发型,活动期,肠病性关节炎

【鉴别诊断】

1.急性自限性结肠炎:

各种细菌感染如痢疾杆菌、沙门菌、直肠杆菌等;

急性发作时发热、腹痛明显,粪便检查可分离出致病菌,抗生素有效,通常在4周内消散

2.阿米巴肠炎:

主要侵犯右侧结肠,便常规查阿米巴滋养体

3.血吸虫病:

粪便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

4.克罗恩病:

回肠末段多见,非连续性

5.其他:

其他感染性肠炎,真菌性肠炎,出血坏死性肠炎,相关肠炎,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过敏性紫癜

【治疗】

治疗目的:

控制急性发作,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

1.一般治疗

少渣饮食,对牛乳过敏者,应限制乳品摄入,病情严重者禁食,胃肠外营养,重症患者慎用抗胆碱能药和止泻药,有诱发中毒性巨结肠的危险

2.★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

a.柳氮磺吡啶(SASP)经结肠细菌分解为5-ASA和磺胺吡啶,有效成分:

5-ASA(5-aminosalicylicacids)

适用于轻、中型患者或重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缓解者

作用机制:

*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的一个或多个步骤,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清除氧自由基而减轻炎症反应;

*抑制免疫细胞的免疫反应等。

用法:

4g/d,分4次口服,用药3~4周后,逐渐减量,维持量2g/d,长期维持

不良反应:

皮疹、粒细胞减少、溶血、再障,多与磺胺吡啶有关

对磺胺药过敏者禁用

5-ASA(5-aminosalicylicacids):

美沙拉嗪(mesalazine)、奥沙拉嗪、巴柳氮、柳氮磺吡啶栓

b.glucocorticosteroids(GCS)适用于急性暴发型和重型活动期患者,氢化可地松200~300mg/d或地塞米松10mg/d,静点7~14天后改口服泼尼松60mg/d。

逐渐减量后加用氨基水杨酸制剂

保留灌肠

c.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或巯嘌呤(6-MP)、甲氨喋呤(methotrexate)\环孢素A(cyclosporine,CsA)2~4mg(kg/d)静滴7~14天

适应证:

对糖皮质激素疗效不佳或对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慢性活动性病例。

硫唑嘌呤2mg/(kg.d)或巯嘌呤1.5mg/(kg.d),显效时间约需3-6个月,维持用药1-2年。

3.手术治疗

急症手术指征:

大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内科治疗无效

择期手术指征:

结肠癌变,慢性持续型内科治疗效果不佳

术式:

Colectomyandileostomy,Colectomyandileoanalpouchanastomosis(IAPA)

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

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从口腔至肛门均可受累,多见于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呈节段性分布,可累及肠壁全层。

【临床特点】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

发病年龄15~30岁

【病理】

1.大体:

非连续性病变,呈节段性,早期为鹅口疮样溃疡;

随后呈纵行溃疡,鹅卵石样外观,病变累及肠壁全层,至肠腔狭窄

2.组织学:

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裂隙溃疡,可深达粘膜下层甚至肌层,肠壁各层炎症,伴淋巴管扩张、淋巴组织增生等

【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表现:

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瘘管形成(临床特征之一)

内瘘:

通向腹腔内脏器

外瘘:

通向腹壁或肛周皮肤

肛门直肠周围病变

全身表现:

发热(肠道炎症活动、继发感染)

营养障碍(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素缺乏)

肠外表现:

杵状指(趾),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溃疡,眼部病变,硬化性胆管炎,慢性活动性肝炎

【并发症】

肠梗阻(最常见)、腹腔内脓肿、便血、急性穿孔、结肠癌变

血常规:

贫血、白细胞增高

血沉增快

白蛋白降低

便潜血阳性

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阳性

1.X-ray:

粘膜皱襞粗乱,纵行溃疡或裂沟,鹅卵石征,假息肉,多发性狭窄,瘘管形成,有跳跃征和线样征

2.结肠镜:

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纵行溃疡、呈鹅卵石样外观,肠腔狭窄,炎性息肉

3胶囊内镜:

安全、无创的小肠检查方法

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无法解释的腹痛、腹泻,各种炎症性肠病,但不含肠梗阻者及肠狭窄者

4.小肠镜:

许多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消瘦等症状虽经胃镜、结肠镜、全消化道钡剂造影、腹部B超、腹部CT/MRI、核素扫描、腹腔动脉造影数字减影(DSA)、胶囊内镜等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

★【CD诊断要点】

1非连续性或节段性病变

2纵行溃疡,铺路石样外观

3全层性炎性病变

4非干酪样肉芽肿

5裂沟、瘘管

6肛门部病变

临床表现+影像学/内镜+活检/切除标本

前3项为疑诊,加后3中任1项为临床诊断

1.肠结核:

多继发于开放性肺结核,累及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