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73203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Word文档格式.docx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Word文档格式.docx

(1)小组讨论:

马丁•路德进行的宗教改革对加尔文改革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有何影响;

(2)历史比较:

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路德教派同加尔文教派的异同。

(3)问题探究:

探究欧洲宗教改革对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实质的分析,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2)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的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加尔文宗教改革历史作用、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结果、宗教改革的影响。

难点:

先定论、加尔文与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性质、英国国教与清教徒。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的主要内容:

16世纪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出现了加尔文教、英国国教等新教派,统称为新教。

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的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瑞士日内瓦大学宗教改革者墙》的投影片:

教师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张照片。

它是瑞士日内瓦大学后面城堡公园内的宗教改革国际纪念碑(又称宗教改革者墙)。

它高7米,长100多米,是1909年为纪念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诞辰400周年而修建的。

在碑的正中,有四尊高大的全身雕像,加尔文和其他三位改革者并肩而立;

碑的上方,刻着一行醒目的拉丁文大字:

“黑暗过去即光明”。

它是16世纪加尔文宗教改革使日内瓦作为“新教的罗马”的产物,也是加尔文在日内瓦领导宗教改革运动并做出杰出贡献的见证。

16世纪欧洲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宗教改革运动。

德意志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首先打破了西欧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揭开了向天主教宣战的序幕,接着各国纷纷响应。

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出现了加尔文教、英国国教等新教派。

加尔文在日内瓦的宗教改革是继路德宗教改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并将这场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运动推向了高潮。

那么,在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扩展的情景是怎样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1、背景:

(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3)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

加尔文(1509—1564),法国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在法国称胡格诺派)创始人。

1509年7月10日生于法国北部努瓦荣。

自幼受过良好教育,1523年到巴黎就学;

后赴奥尔良大学学习法律,深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

1531年回到巴黎,专攻神学,约1534年成为新教徒。

1534年因提倡路德教义亡命瑞士的巴塞尔。

1536年在巴塞尔出版《基督教原理》。

该书提出了系统的新教神学理论,是宗教改革时期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此后,除短期被迫离开外,一直在日内瓦领导宗教改革。

在他的领导下,日内瓦成为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和宗教改革的中心,加尔文宗传播到欧洲各国。

因此,有人称加尔文是新教的教皇,日内瓦是新教的罗马。

1564年5月27日死于日内瓦。

有《加尔文全集》52卷传世。

加尔文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班克罗夫特(美国著名历史学家):

加尔文是美国之父。

菲利普•沙夫:

加尔文成为历史上最英勇的法国胡格诺派、荷兰乞丐派、英格兰清教徒、苏格兰誓约派和美国新英格地区清教徒前辈移民之父,他们都以为了良心自由的缘故可以牺牲世界上任何东西而闻名于世。

德国历史学家兰克(LeopoldvonRanke)说:

“加尔文是美国真正的立基者。

”法国历史学家论到加尔文宗信徒时说道:

“这些人是英国真正的英雄。

他们建立了苏格兰,他们也建立了美国。

”这些都说明了加尔文深远的历史影响力。

2、内容:

①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在加尔文看来,《圣经》是按照上帝的授意写出来的。

因此,《圣经》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教会和国家的权威也只能来源于《圣经》。

和路德一样,他认为“信仰耶稣即可免罪”,人们要想得救,只能靠自己的笃信;

②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取消天主教的主教制,建立共和长老制;

简化宗教仪式,只保留洗礼和圣餐;

改组市议会,建立日内瓦政教合一的政权体制,使日内瓦成为加尔文归正宗的坚强堡垒;

③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思想核心):

“先定论”这一思想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加尔文拿先定论来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他说:

“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一个被上帝拣选的人,内心必然充满了对上帝真诚的信仰,肯定会为了上帝而努力勤奋地劳动,过一种纯朴节俭的道德生活。

加尔文则把人的工作、日常生活以及一切世俗劳动,都看作是为了荣耀上帝的崇高目的,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的意义,从而为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神学根据和宗教动力。

他认为在发展生产,聚敛财富方面越成功的人,便是为上帝增加了更多荣耀的人,也一定是为上帝所拣选的人,也就能够成为社会上越受尊重的人。

“先定论”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因此恩格斯认为“加尔文的信条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加尔文“以真正法国式的尖锐性突出了宗教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

④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加尔文教派主张发财致富,支持商业和高利贷,崇尚节俭、主张克制欲望,鼓励积累资金。

据说,这一切都是为了上帝,为了灵魂的得救。

⑤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废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和烦琐的宗教仪式:

日内瓦的教会组织都是按照加尔文的设想组织起来的。

教会设立四种职务:

长老、牧师、教师、执事。

长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选出,负责监督每一个人的生活。

牧师为神职人员,负责解释圣经,训练与审查预备牧师,并施行圣礼。

教师负责学校的领导工作,宣教事业和讲授圣经。

执事则由信徒选举产生的不脱产的协助长老和教师的教会管理人员,主管慈善机构,负责救济和医疗工作。

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或称宗教法庭,由长老12人(小议会推举2人、60人议会推举4人、大议会推举6人)和牧师5人组成。

宗教法庭负责监督信徒的宗教生活和审理宗教案件,并找出应当采取的补救措施,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

还规定:

星期天,除某些人需要留在家里照顾孩子或家畜外,垒家人都应去听布道。

如果有人在布道开始以后才到会,则予以警告。

仍不改正,罚款3苏。

凡唱下流放荡的歌曲,跳舞者,监禁3天,然后送交议会,对酗酒、赌博、吵架,放高利贷的人,也有相应的处罚。

⑥镇压其他信仰的教派与个人:

加尔文一方面坚决反对天主教义和罗马教廷,但另一方面又迫害他所反对的教派和个人。

日内瓦市民上层在夺取政权后,就加紧对市民的控制,强制市民遵奉加尔文编订的《教会信条》、《教理问答》,连生活方式、娱乐等都加以干涉。

加尔文在日内瓦工作二十余年,帮助日内瓦市建立加尔文教派的神权共和国。

这个共和国也同样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

凡不同意他的主张的人,或遭迫害,或被迫离开日内瓦。

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和解剖学家塞尔维特因批判圣经和三位一体说,竟被加尔文用火烤了两个钟头以后烧死。

3、影响:

加尔文教的教义适合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因而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西欧国家得到广泛的传播。

法国的胡格诺派教徒、英国和北美的清教徒、苏格兰的长老会教徒和荷兰的新教教派,都是加尔文派的教徒。

日内瓦被称为“新教的罗马”。

【合作探究】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

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提示:

相同:

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

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通过在个人的虔敬信仰中与上帝直接沟通,而恢复了人的尊严和自主性。

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则通过上帝的先定,重新把人的一切又奉献给了上帝。

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人是为了上帝而活着,人在现世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彰显和荣耀上帝。

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

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

加尔文的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

正如恩格斯所言:

“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①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进行宗教改革:

16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所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开始崛起,在他们的支持下,英国国王的权力不断发展。

但罗马教廷控制着教会,不但掌握了英国大片土地和财富,还不断干预英国的世俗事务。

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传播的影响: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英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反教会情绪更加高涨。

亨利八世开始宗教改革,其主要原因不是出于纯洁信仰,而是出于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并且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受新教影响,主要是受加尔文教的影响。

③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亨利八世和他的女人们

16世纪英国的宗教改革,是国王亨利八世发起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自从14至15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结束以后,英国作为民族国家而日益勃兴。

1485年都铎王朝建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比较集权的“新君主制”。

为了建立作为王权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这一王朝最著名的国王是亨利八世(1509—1547),借口教廷干预其婚姻而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

实质是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

父亲亨利七世在位时,执行睦邻友好政策,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苏格兰和法国的王储,为自己长子亚瑟娶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为妻。

但婚后不久他的长子因病去世,当时西班牙和法国不和,他为了维持中立不得罪西班牙王室,力图挽留长媳,经向教皇请示,(根据天主教教规夫妻结合是上帝的旨意,不允许离婚再嫁娶,丧偶再嫁也需要教皇批准。

)教皇批准可以再嫁他的次子,当时只有12岁的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18岁即位并娶寡嫂凯瑟琳,但他妻子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玛丽(后来的玛丽一世)以后几次生育的孩子都早夭,此前英国尚未有过女王,而且有迷信说法说弟娶兄嫂不吉,他又和女侍官安妮•博林产生了婚外情,他让自己的主教宰相向教皇申请离婚,因为他这次婚姻是教皇亲自批准的,这为教皇出了一个难题,因为当时教廷亦不想得罪有强大势力的西班牙。

教廷迟迟不能批准他离婚,而他的女侍官已经怀孕。

他着急采取了多次措施,先把宰相撤职拘禁,再下令停止向教廷交纳教税,最后直至没收教会财产,迫使教皇开除他的教籍。

亨利八世的第二个妻子(就是安妮•博林)也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伊丽莎白(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他一怒将第二个妻子以通奸罪砍头处死,因为他离婚再也不需要教皇批准了,第三位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爱德华(后来的爱德华六世国王)又因肺病去世。

他先后娶了6位夫人,全部没有好结果:

第一位逼迫离婚,第四位德意志新教公主协议离婚,第三位因病去世,最后一位因他去世幸免于难,另外两位被他处死。

值得一提的是亨利八世与他的第二个妻子安妮•博林之前的情妇,正是安妮•博林的妹妹MarryBoleyn。

而安妮•博林当初不愿像她妹妹一样只是做国王的情妇,于是给予亨利八世巨大压力要求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