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
《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调整好呼吸,先用两手掌按摩耳廓,再用两手掌心紧贴两外耳道,两手食,中,无名,小指对称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放在中指上,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此时可闻洪亮清晰之声,响如击鼓。
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最后双手同时叩击48次。
5..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
外因:
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内因:
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
6.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
实证:
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
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7.扁桃体周围脓肿切开排脓:
在悬雍垂根部做一假想之水平线,腭舌弓外侧缘下端坐一垂直线,两线交点处为切口点。
用百分之2丁卡因溶液涂于切口周围。
切开时刀尖刺入深度不宜超过1cm,以免损伤大血管。
随后用止血钳向后方逐层分离,直达脓腔,将切口扩大至脓排尽为止。
耳鼻咽喉口齿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耳
1.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2.外耳道峡部:
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为一略呈“S”型弯曲的管道,其外1/3为软骨段,内2/3为骨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外耳道峡部。
较大异物常嵌于此。
3.中耳是个含气空腔。
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
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
鼓室如六面箱形,有上,下,内,外,前,后。
光锥为鼓膜穿刺的部位,(鼓膜的后下,前下部位)
4.鼓室腔内有锤骨,砧(zhen)骨和镫骨相接而成的听骨链,使鼓膜和前庭窗联结。
镫骨肌被骨索神经支配(面神经的分支)
5.咽鼓管:
成人咽鼓管长约3.5cm,
外1/3-鼓室口为骨段,内2/3-咽口(鼻咽部)为软骨段。
咽鼓管的功能:
1.调节鼓室气压(保持中耳气压稳定)
2.排除中耳分泌物。
婴儿与成人的咽鼓管比较:
婴儿的咽鼓管短,粗,平,直,故感染较成人多见。
支配咽鼓管开和闭的肌肉为:
腭帆提肌和腭帆张肌。
乳突分为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等4种。
4.咽圆枕后上方有一凹陷,称咽隐窝,邻近颅底破裂孔,为鼻咽癌好发部位。
6.乳突分为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
7.内耳:
又称迷路。
外层为骨迷路(耳蜗,前庭,鼓半规管),内层为膜迷路(蜗管,椭圆囊与球囊,膜半规管)。
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含内淋巴液。
迷路动脉来源:
小脑前下动脉或基底动脉,椎动脉。
8.耳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听觉功能和平衡功能。
鼻
1.鼻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构成。
鼻中隔结构:
鼻中隔软骨,梨骨,筛骨垂直板.利特氏区(名词解释):
鼻中隔前下方黏膜内动脉血管汇聚成丛,称利特尔动脉丛.该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2.鼻窦:
上额窦,额窦前组筛窦开口在中鼻道;
后组筛窦与蝶窦为后组鼻窦.后组筛窦开口在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颌窦炎为鼻窦炎中最常见。
3.鼻腔的生理;
鼻腔主要有呼吸,嗅觉,共鸣的功能.
一.
呼吸和保护功能:
1鼻阻力:
正常的鼻呼吸依赖于鼻腔的适当阻力,正常鼻阻力的存在有助于肺泡气体的交换2.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主要是依靠鼻粘膜下丰富的血管及粘液腺的作用,使空气经过鼻腔到达喉腔时,温度接近正常,相对湿度可达百分之75
3.过虑和自洁作用:
主要是靠鼻粘膜纤毛运动及其所分泌粘液的作用,使鼻腔在正常状态下保持无菌及清洁。
4.反射功能:
喷嚏反射使气体从鼻腔和口腔急速喷出,借以清除鼻腔中的异物或刺激物等。
二.
嗅觉功能
三.
共鸣作用
咽喉
1..咽自上而下分:
鼻咽,口咽,喉咽。
2.鼻咽部:
腺样体:
在鼻咽部顶后壁有淋巴组织团称为腺样体.两侧壁有咽鼓管的咽口,咽鼓管开口后方和上方稍隆起,称咽鼓管隆凸.咽鼓管隆凸后上方有一个较深之窝称咽隐窝,为鼻咽癌好发的部位
3.喉的软骨:
1.甲状软骨:
为喉部最大的软骨
2.环状软骨:
喉部唯一完整的环形软骨,保证呼吸畅通有重要作用
3.会厌软骨:
会厌分舌面和喉面,舌面组织疏松.
4.杓状软骨
4.
喉腔:
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声门下区.
声门裂:
声带张开时,出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裂隙,称声门裂,为喉最窄处。
耳疾病
1.旋耳疮相当于西医学的“外耳湿疹”。
小儿多见。
病因病机为:
风热湿邪犯耳,血虚生风化燥。
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称为“月食疮”。
2.耳带疮(定义):
是指因风热邪毒外袭所致的以耳痛,外耳疱疹,甚或口眼窝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本病多为单侧发病,青年及老年患者居多。
西医的耳带状疱疹。
诊断要点:
三大特征——耳部疱疹(耳痛)面瘫内耳症状:
眩晕、耳鸣耳聋
分型——Ⅰ型:
耳部疱疹Ⅱ型:
耳部疱疹+面瘫Ⅲ型:
耳部疱疹+面瘫+内耳症状
3.断耳疮(定义):
是指因耳郭损伤染毒,火毒上炎所致的以耳郭红肿疼痛,溃烂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郭变形为特征的疾病。
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相当于西医学的“耳郭化脓性软骨膜炎”。
诊断要点(掌握):
(1)病史:
多有耳郭损伤,冻伤,烫伤,烧伤或针刺,手术等病史。
(2)临床症状:
起初耳郭灼热感及肿痛感,继则红肿加重,范围增大,疼痛剧烈,坐立不安。
全身症状可见发热,头痛等。
(3)检查:
耳郭红肿,触痛明显,可有波动感,继则破溃流脓,软骨坏死,最后至耳郭变形。
注:
内治法效果一般不好,初期如果用抗生素控制好,一般能痊愈
4.耳瘘:
是因先天禀赋不足,耳部皮肤腠理失养而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等处的瘘管。
禀赋缺损,复感邪毒: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
五味消毒饮加减。
气血耗伤,邪毒滞留:
益气养血,托毒排脓。
托里消毒散加减。
5.耳廓痰包:
是指以耳廓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西医学的耳廓假囊肿)
耳廓局限性、无痛性、囊性肿块,肤色不变;
穿刺可抽出清液痰浊凝滞,困结于耳。
主要外治法;
抽液,抽液后,石膏加压固定包扎。
也可理疗。
一般不宜切开引流,以免感染病毒而转断耳疮,一般预后良好。
注意与断耳疮区别。
祛痰散结,疏风通络。
二陈汤加味。
5.耳疮:
是指因湿热邪毒博结耳窍所致的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好发于夏秋季节。
西医的弥漫性外耳道炎。
多有挖耳,污水入耳或耳流脓史。
耳内灼热疼痛,少许流脓,或耳内发痒不适。
(3)检查;
耳屏压痛,耳郭牵拉痛,外耳道弥漫性红肿,可有少许分泌物。
反复发作者,可见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甚则外耳道狭窄。
分型论治:
1.风热湿邪,上犯耳窍——疏风清热,解毒祛湿,银花解毒汤加减;
2.肝胆湿热,上攻耳窍——清泄肝胆,利湿消肿,;
龙胆泻肝汤加减;
3.血虚化燥,耳窍失养——养血润燥地黄饮加减
6.耳疖:
耳疖是指因邪热搏结于耳窍而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为特征.为西医学的局限性外耳道炎。
耳疖与脓耳疼痛的鉴别在于有否耳廓牵拉痛
7.外耳道异物的去除原则:
(1)昆虫类异物:
先用酒、植物油、姜汁或乙醚、丁卡因等滴入耳内,使虫体失去活动能力,然后用镊子取出,或行外耳道冲洗。
(2)圆球形异物:
可用刮匙或耳钩取出,切勿用镊子或钳子夹取,以防异物滑入耳道深处。
(3)质轻而细小异物:
可用凡士林或胶黏物质涂于细棉签头上,将异物粘出,或用带负压的吸管将其吸出,亦可用冲洗法将其冲出,遇到膨胀或锐利的异物,以及鼓膜穿孔者,忌用冲洗法。
(4)不规则异物:
应根据具体情况用耳钩或耳镊取出,对已膨胀,体积过大的异物,可夹碎成小块,分次取出,或先用半分之95酒精滴入,使其脱水缩小,再行取出。
8.耳胀(定义):
因外邪,湿浊上蒙清窍所致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西医的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
诊断要点(掌握):
耳胀者,多有感冒史。
以单侧或双侧耳内胀闷堵塞感为突出症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增强,部分患者听力可正常。
外耳道正常,鼓膜可正常。
或见以下异常:
鼓膜呈微红或橘红色,内陷,有时透过鼓膜可见到液平面。
病程久者,可见鼓膜极度内陷,粘连,或见灰白色钙化斑。
听力检查多呈传导性聋,亦可正常。
鼓室导抗图呈B型或C型。
(耳胀和耳闭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耳胀是病之初,多为外邪引起,耳闭为病之后,多为毒邪留滞所致。
)
辩证类型及方药:
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
疏风散邪,宣肺通窍风寒偏重者,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生姜,川芎,前胡,柴胡,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
风热外袭者,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金芥穗,牛蒡子,桔梗,甘草,淡竹叶,芦根)2.肝胆湿热,上壅耳窍(重点)——清泻肝胆,利湿通窍
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黄,当归,柴胡,甘草)
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健脾利湿,化浊通窍
参苓白术散加减(炒扁豆,人参,白术,茯苓,陈皮,淮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炙甘草)
4.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行气活血,通窍开闭
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桃仁,红花,川芎,老葱,生姜,麝香,红枣,柴胡,升麻)
耳胀:
多为病之初起,以耳内胀闷为主,或兼有疼痛,多因风邪侵袭而致。
所以古人又有“风聋”之称。
耳闭:
多为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听力明显下降,多为耳胀反复发作,邪毒留滞而窍,迁延日久转化而至。
故古代医籍中又有“气闭耳聋”之称。
两大症状——耳内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自听增强)
两大体征——鼓膜内陷(甚或粘连、钙化)鼓室积液征(液平、液气泡)
听力学检查——音叉检查;
纯音测听;
声导抗检查:
B型、C型鼓室图
9.脓耳:
是指因脏腑失调,湿浊邪毒停聚耳窍所致的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病。
本病是耳病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耳内流脓为其主要特征。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
(!
)初发病者大多有外感病史,或有鼓膜外伤,污水入耳史,病久者有耳内反复流脓史。
急发者,以耳痛,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全身可有发热,恶风寒,头痛等症状,小儿急性发作者,全身症状较重,可见高热,并伴有呕吐,泄泻或惊厥,鼓膜穿孔流脓后,则耳痛及全身症状逐渐缓解。
久病者,主要表现为耳内反复流脓或持续流脓,听力下降。
鼓膜检查:
发病初期,可见鼓膜充血,鼓膜穿孔前,局部可见小黄亮点;
鼓膜穿孔后则有脓液溢出;
病程迁延日久者,常见鼓膜紧张或松弛部大小不等的穿孔。
其他检查:
听力检查(传导性聋),颞骨CT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分型:
1.风热外侵证——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蔓荆子散
加减
2.肝胆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