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 第3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70584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 第3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 第3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 第3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 第3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 第3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 第3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 第3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 第3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 第3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二、课内阅读(背诵古诗)

1.根据语意,写出相关的句子。

(1)《钱塘湖春行》以花草来写早春景色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望)写薄暮中所见景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3.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三、链接中考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中“迷”字用得巧妙,请加以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词五首黄鹤楼

1.本诗选自《》,崔颢(hà

o)(约公元704—754年),()代诗人,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其作品()、()。

2.《黄鹤楼》作者通过抒写登上黄鹤楼是的(),抒发了诗人(),(),以及对()之情。

3.请有感情地背诵《黄鹤楼》,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黄鹤楼

4.解释下列词语。

(1)悠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晴川:

(3)历历:

(4)萋萋:

(5)乡关:

(6)烟波: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4)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5.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三、链接中考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解释下面的词语。

历历:

乡关: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Ⅴ”,错误的打“Ⅹ”

A.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

“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4.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5.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诗词五首使至塞上

(1)单车:

(2)征蓬:

(3)候骑:

(4)胡天:

2.请有感情地背诵《使至塞上》,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使至塞上

3.王维字(),()代著名诗人。

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有《王右丞集》。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3.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3.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三、链接中考

使至寨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

1.补充完整。

2.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3.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

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诗词五首渡荆门送别

1.李白,字,号,唐朝诗人。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诗人。

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2.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3.请有感情地背诵《渡荆门送别》,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渡荆门送别

(1)平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荒: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4)怜: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

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随”“入”好在何处。

4.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

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

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

5.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

“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

“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

试作简要赏析。

4.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诗词五首钱塘湖春行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