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55646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9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非细胞型微生物

无典型细胞结构、在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

原细胞型微生物

仅有原始细胞的核、缺乏完整细胞器

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有完整上的核、有完整的细胞器

真菌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

测量单位为微米(μm)

1μm=1/1000mm

球菌:

直径1μm

杆菌:

长2~3μm宽0.3~0.5μm

螺形菌:

2~3μm或3~6μm

形态:

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G+菌

G-菌

 

粘肽

组成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同左

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度高

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差

含量

多,50层

少,1~2层

其他成分

磷壁酸

外膜:

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

医学意义:

1、染色性:

G染色紫色(G+)红色(G-)

2、抗原性:

G+:

磷壁酸G-:

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

3、致病性:

外毒素、磷壁酸G-:

内毒素(脂多糖)

4、治疗:

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

青霉素、溶菌酶无效

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

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

裂解-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

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以上两者主要是抑制G+菌。

链霉素:

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红霉素:

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6.为什么G-菌的L型菌比G+菌的L型菌更能抵抗低渗环境?

G+菌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体,由于菌体内渗透压很高,可达20—25个大气压,故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较少,菌体内的渗透压(5—6个大气压)亦比G+菌低,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球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7.叙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a、细菌的运动器官

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

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

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

普通菌毛:

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

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

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

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

8.分析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1、含水量少(约40%)—繁殖体则占80%

2、含大量的DPA(吡啶二羧酸)

3、多层致密膜结构

第2章细菌的生理

热原质:

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菌落:

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分为三型:

1.光滑型菌落

2.粗糙型菌落

3.粘液型菌落

1.简述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

营养物质:

①水②碳源③氮源④无机盐⑤生长因子(有些细菌需要)

温度:

37℃

pH:

7.2~7.6

气体:

①对O2要求(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

②对CO2要求:

5~10%CO2

渗透压

2.分析专性厌氧菌必须无氧培养的原因。

因为细菌在有氧环境中进行物质代谢常产生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两者都有强烈的杀菌作用。

厌氧菌因缺乏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或氧化还原电势高的呼吸酶类,故在有氧时受到有毒氧基团的影响,就不能生长繁殖。

3.叙述细菌的群体生长方式。

分裂方式:

二分裂

a.迟缓期:

1~4h,分裂作准备

b.对数期:

8~18h后,几何级数增长,研究细菌最佳

c.稳定期:

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活菌数不增加

d.衰退期:

死亡数>

繁殖数

4.分析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1.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致源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2.毒素及侵袭性酶:

①、外毒素:

多数G+菌和少数G-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菌体外的蛋白质;

②、内毒素:

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

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

③、侵袭性酶:

某些细菌产生的,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菌体的侵袭和扩散,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3.色素:

由某些细菌产生的,含不同颜色,有助于进行细菌鉴别,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

4.抗生素:

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抗生素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5.细菌素:

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细菌素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6.维生素:

由细菌合成,供自身需要,也可分泌到周围环境

5.分析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㈠液体培养基

大多数细菌在液体培养基生长繁殖后呈现均匀浑浊状态,少数链状的细菌呈沉淀生长,专性需氧菌呈表面生长,常形成菌膜。

㈡固体培养基

生成菌落:

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基团。

菌落分为:

光滑型菌落

粗糙型菌落

粘液型菌落

㈢半固体培养基

有鞭毛的细菌沿穿刺线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混着生长。

无鞭毛细菌只能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

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消毒(disinfection):

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

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无菌操作(antiseptictechnique):

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1.简述湿热灭菌效果大于干热灭菌的原因。

(1)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变性

(2)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3)湿热的蒸汽有潜热效应

2.比较(方法、效果、使用物品)常用的三种消毒灭菌方法(煮沸法、高压法、紫外线法)。

方法

效果

用途

煮沸法

100º

C沸水5~10分钟

消毒

饮水和食具

高压法

高压蒸气灭菌器

103.4Kpa

121.3º

C,15~20分钟

灭菌

耐高温、耐湿物品(基础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辅料等)

紫外

线法

=260~266nm的紫外线照射

适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

3.简述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1)使菌体蛋白变性和凝固-------酚、醇、酸硷、醛类,重金属盐类(高浓度)。

(2)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及代谢(破坏-SH,酶失活)--------氧化剂、重金属盐类(低浓度)。

(3)损伤菌细胞膜-------表面活性剂、酚类(低浓度)。

4.简述影响消毒剂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的物理状态

微生物的数量

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温度

酸碱度

有机物

第4章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

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

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该种状态称溶原状态。

该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前噬菌体:

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转座子:

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

高频重组菌(株):

F质粒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中可使该菌能高效地转移染色体上的基因。

1.简述质粒的主要特性。

⑴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⑵质粒能编码某些特定性状。

⑶质粒可自行/人工丢失与消除。

⑷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等方式在细菌间转移。

⑸质粒的相容性与不相容性。

2.列举细菌常见的质粒。

致育质粒(F质粒)

耐药质粒(R质粒)

毒力质粒(Vi质粒)

细菌素质粒(Col质粒)

代谢质粒

3.分析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

1.转化:

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并将其整合到受体菌基因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直接摄取

游离DNA

供菌体受菌体

转化因子+感受态细菌→吸附→进入

整合

重组菌:

复制为突变株、原型株

影响转化的因素:

①供、受体的基因型——亲缘关系愈近,转化率愈高。

转化的DNA片段(转化因子)分子量小于1×

107,不超过10~20个基因。

②受菌的生理状态——只有处于感受态时,才能摄取转化因子。

感受态是因为其表面有一种吸附DNA的受体。

出现在细菌对数生长期后期。

③环境因素——Ca2+、Mg2+、cAMP等维持DNA稳定,促进转化。

2.

遗传物质(质粒)

接合:

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供菌体受菌体

经性菌毛

能通过接合方式转移的质粒有:

F质粒、R质粒、Col质粒、Vi质粒。

①F质粒的接合:

F质粒通过性菌毛从F+菌变成F-菌。

高频重组菌是指F质粒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中可使该菌能高效地转移染色体上的基因。

F’质粒是指F质粒从染色体上脱离并带有染色体上几个临近基因。

②R质粒的接合:

R质粒有耐药传递因子(RTH)和耐药(r)决定子组成。

耐药传递因子与F质粒相似,编码菌毛的产生和通过菌毛转移。

耐药(r)决定子编码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3.转导:

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温和噬菌体

供体菌受体菌

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①普遍性转导:

由于错误的包装将细菌染色体任何部位基因包装入噬菌体头部,并将其注入受体菌内。

有两种结局:

完全转导(外源性DNA片段与受体菌的染色体整合并随染色体而传代。

)流产转导(外源性DNA片段游离在胞质中既不能与受体菌染色体整合,也不能自行复制。

②局限性转导:

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

4.比较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区别要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