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52520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如果说这节课有点作用的话,我认为首先是让学生学会了思考,我让他们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

其次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甚至推翻已有的理论重新进行思考,并采用模拟网上发帖的方式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和故事中的王戎说出自己的独创性见解。

第三就是知识的拓展环节,不仅让学生知道王戎识李,还让他们去认识更多的机智少年,从而达到拓宽知识面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让他们主动来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地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他们学会读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新课程所提倡的那样:

“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起到主体的作用,让他们插上翅膀,然后放飞。

这是新课程中应有的理念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王戎识李

刘义庆《世说新语》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

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⑦取之,唯⑧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⑥。

  词解:

  ①〔王戎〕是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就聪明过人,好清淡,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②〔诸〕众。

③〔游〕玩。

④〔子〕果实。

⑤〔折枝〕压弯了树枝。

⑥〔信然〕真是这样。

⑦竞走:

争相地跑过去,竞:

争逐,走:

跑。

⑧唯:

只有【9】然:

这样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问题探究:

1、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2、七年级一班的王恒同学在学完《王戎识李》后,在网上,在网上发表了一个贴子,网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请你在读完贴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王戎识李的重新思考

这是一个中国人用来教育下一代的经典的例子,意思是说“要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但是如果对这个故事重新思考,这不就是教唆我们下一代去想当然吗?

我觉得我长这么大,受这种思想影响非常严重。

我们应该多一些实践的精神!

知识拓展

文彦博灌水取球,王戎识李,诸葛恪得驴,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曹植七步成诗,孔融让梨,匡衡凿壁借光。

文彦博灌水取球

文彦博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自小聪明过人。

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去。

小朋友尝试伸手进树洞取球,可是树洞太深,怎麼也摸不到底。

怎麼办呢?

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都想不出办法来。

他叫小朋友帮忙提来几桶水,把水一桶一桶往树洞里灌,不一会,水就把树洞给灌满了。

皮球也浮上来了!

诸葛恪得驴

孙权经常和大臣开玩笑。

诸葛恪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随父诸葛瑾(诸葛亮之兄)在座。

诸葛瑾脸长,孙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曰:

“诸葛子瑜”。

众皆大笑。

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曰:

“诸葛子瑜之驴”。

满座之人,无不惊讶。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

“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水迸,儿得活。

曹植的七步成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据《世说新语》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三字经》有云:

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

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有关孔融,还有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

“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

“君与仆有何亲?

”,孔融对日:

“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

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

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

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

“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

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

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

“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

”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王戎识李新传

自王戎识李后,伙伴们都对他敬慕不已。

  有一天,他们几个到某中学校园附近玩,校园里栽着不少李树,李子很多,熟得诱人。

王戎先流出了口水:

“这一定是甜李子!

但是……”伙伴们都流着口水问:

“但是怎么?

  王戎指着几个鬼鬼崇崇的中学生说,看他们就行了。

  果然,那几个中学生很快爬到李子树边,贼头贼脑刚要摘,几个老师像突然从地下钻出来一样来到他们面前:

“几年级几班的?

叫什么名字?

  结果,他们一个个被罚在李子树下站着。

  几个伙伴钦佩地看着王戎:

“你怎么知道……”王戎说:

“首先,学校不可能栽棵苦李,所以我知道这个李子是甜的;

但正因为李子都熟了,还这么多,没有几个像警察一样看管的老师才怪呢。

他们被逮着,肯定得通报批评。

(摘自《中国教师报》)

王戎识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言文中的词语解释,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借助注释,学会口译文章,从而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信息。

教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等说出文中儿童所具有的品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与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中华民族自古就不乏智慧少年,学习他们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精神。

2、会联系实际对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培养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

1.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

(请一位学生讲故事)(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这个故事中的司马光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很聪明,充满智慧,一个七岁的孩子在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能果断地采取措施,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这个故事流传了下来。

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

整体感知

1.教师简单介绍王戎:

王戎简介:

  王戎是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就聪明过人,好清淡,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2.范读:

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

刘义庆《世说新语》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

3.请学生自己找出本文应注意的字词:

〔诸〕众。

〔游〕玩。

〔子〕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信然〕真是这样。

竞走:

争相地跑过去,竞:

争逐,走:

唯:

只有然:

4.学生自由朗读

5.齐读

三、疏通文意

1.刚才同学们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进行了朗读,但是对于有的语句的停顿,可能同学们还有疑问,为什么在这里要断句呢?

这就需要对文意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下面,我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小组内的同学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2.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正因为如此,有的内容因为与上文重复,作者就会将其省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文言文初学者,像我们各位同学,带来一些阅读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翻译之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

我们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3.这句话只是一个例子,文中还有几处省略的地方,请同学们拿起笔,将本文中你认为是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4.质疑(关于字词句)

5.关于文章字、词、句的难点我们大体已经梳理了一遍,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们把这篇文章大意的大意概述出来。

译文:

6.文章的意思理解了,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

四、问题探究:

明确:

因为在路边,如果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启示:

  1、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力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

  2、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应该:

  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