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治疗虚人感冒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
《名医治疗虚人感冒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医治疗虚人感冒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曹某,女,25岁。
2008年3月26日初诊,自述经常感冒,今日又感冒,自觉发热、恶寒,有时寒热交替出现,鼻塞、流涕、背部发凉、食欲减退、经常失眠,腹泻,经期加重。
舌淡,苔薄白,脉重按无力。
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味:
黄芪10克,炒白术10克,陈皮8克,升麻6克,柴胡8克,党参10克,当归身10克,甘草6克,苏叶10克,荆芥10克,板蓝根20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黄芩8克。
3服,水煎服。
3服之后诸症减,再服3服而愈。
体会:
患者平素体质较弱,脾胃中气禀赋不足,土不生金,肺气亦虚,卫表不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而容易感受风寒之邪而发感冒。
《素问》曰: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此患者经常腹泻即为脾之清阳下陷所致,流涕则为浊阴上逆所生。
背部发凉,脾胃元阳不足;
恶寒发热,乃为风寒外束,肺卫气虚,邪正相搏而致。
田淑霄认为凡见此种脉无力的虚人感冒皆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屡用屡效。
产后汗出
牛某,女,38岁。
2009年5月20日初诊,患者产后已有1年半左右,曾于产后洗澡受风,即出现怕风,畏寒,汗出,而且天气越冷,汗出越厉害,一直持续至今。
眼睛干涩疼痛,足跟痛,食欲差,时有胃胀,二便尚可,舌淡,苔黄,脉细尺弱。
方拟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加味:
黄芪15克,炒白术10克,陈皮8克,升麻6克,柴胡8克,当归身15克,甘草6克,党参15克,菊花10克,桑叶10克,茯苓10克,山萸肉20克,鸡血藤30克,浮小麦40克,防风10克,枸杞子20克,麻黄根10克,炮附子(先煎)8克。
7服,水煎服。
药后汗出稍减,遂以原方服用1月余,已经基本不再出汗。
患者自汗出乃为产后气血大亏,触冒风寒,汗孔大开,津液漏泄所致。
产后气血亏耗,脾胃生化不及,气血无以濡养皮毛腠理,复因阳气不能卫外,卫表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腠理开泄,津液外渗为汗。
而且天气愈冷,汗出愈甚,更是卫阳虚损之象。
脾胃气血久虚,后天不养先天,渐致肝肾皆虚,所以出现眼睛干涩疼痛,足跟痛,脉细尺弱。
田淑霄谨守病机,投以补中益气汤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合用玉屏风散益气助卫,固表止汗。
同时加入麻黄根,重用浮小麦加强益气敛汗之力;
炮附子温振全身阳气,助阳固表;
山萸肉、茯苓、枸杞子、菊花、桑叶等品直接滋补肝肾,清肝明目;
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络止痛,和补肝肾之药疗足跟痛。
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固表止汗,温补肝肾之功。
张某,男,78岁。
2008年11月5日就诊,尿频,尿急,尿失禁3年,逐渐加重。
面色淡白,四肢浮肿,腰、髋、腿疼,并且无力,行走不便。
纳可,眠差。
舌淡,苔薄,脉缓无力。
投以补中益气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
黄芪10克,炒白术10克,陈皮8克,升麻6克,柴胡8克,党参10克,当归身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葛根10克,山萸肉20克,益智仁15克,狗脊20克,桑螵蛸10克,川断18克,砂仁8克,7服,水煎服。
以上方随证加减服药2月余,已能自行控制排尿。
《灵枢》曰: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患者高年,脾胃元阳之气渐衰,中气不足,固摄无权而致尿失禁。
患者面色淡白,四肢浮肿,舌淡苔薄,脉缓无力,一派脾胃气虚之象。
中气不足,则下焦先天肾气失养。
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以补中益气汤培补后天以养先天为主。
肾气不足,膀胱气化开阖失司,尿遂自出,兼用苓桂术甘汤以助下焦膀胱气化,使其开阖有度。
同时培中土又能生肺金,人体之中,肺为气之主,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助津液气化,则尿有所制。
再加桑螵蛸、益智仁等温肾缩尿,狗脊、川断补肝肾、强筋骨,砂仁温行胃气,如此中下之气得补,膀胱气化正常,尿失禁得以控制。
二、虚人感冒首选 荆防败毒散
组成:
柴胡9克,前胡9克,川芎6克,枳壳9克,羌活9克,独活6克,茯苓9克,炒桔梗6克,人参6克,甘草5克,生姜2片,薄荷2克。
用法:
水煎,分2~3次,温服。
功效:
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
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证。
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
制方要义:
本方原为素体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证而设。
邪滞肌表,卫阳被遏,经脉不利,故寒热无汗,项强肢痛;
素体脾弱气虚,易停湿生痰,加之风寒犯肺,肺气不宣,痰湿阻滞气机,故鼻塞胸闷,咳嗽有痰,苔腻脉浮;
脉濡或重取无力,为正虚气弱之象。
本证的病机要点在于风寒湿客于肌表经络、痰湿气阻于胸膈肺脾、正虚气弱无力祛邪外出,治宜解表祛风除寒湿,健脾化痰畅气机,益气扶正助祛邪。
方中羌活、独活辛温发散,祛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通利关节而止痛,为君药。
柴胡辛散解肌退热,川芎行血祛风,助君药解表散邪、宣痹止痛,为臣药。
枳壳降气,桔梗开肺,前胡祛痰,茯苓渗湿,合以畅气机而宽胸膈,除痰湿而止咳嗽;
更以小量人参益气扶正以助解表,使祛邪不伤正,共为佐药。
甘草和中调药,兼助益气;
生姜、薄荷发散外邪,也为佐使。
全方正邪兼顾、表里兼治,祛邪而不伤正,可使表解里和。
效用特点:
1.寓补于散,祛邪不伤正。
2.内外并调,即祛风散寒除湿以解表,健脾化痰理气以和里。
3.解表尤擅散邪退热止痹痛,和里兼能健脾畅肺复升降。
临床应用:
本方适用于小儿、病后、产后、年老、体弱等外感风寒湿邪者。
现代主要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湿疹、疮疡、痢疾等病。
用方原理:
足太阳经脉行一身之表,主束骨而利关节;
手太阴肺主宣降,外达皮毛,与大肠相表里;
足太阴脾主运化,外通肌腠,与胃相表里。
大凡气虚之体多兼停湿蕴痰,易感外邪,外感初发之时多见里外同病,且邪易入里。
风寒夹湿外客肌表,营卫郁滞,则见寒热无汗、疮疡隐疹;
或风湿滞于经脉关节,则见头身关节疼痛;
在里之痰湿气滞,肺失宣降,水道不利,则见咳痰胸满、身肿尿少。
若邪陷胃肠,清浊相混,则见腹痛泻利等症。
本方具有多种功用,不仅能祛风散邪退寒热、行气和血散痈疮、除湿通络止痹痛,又能宣肺化痰宽胸膈、通畅气机利水湿、健脾升阳止泻,故临床被广泛运用于四季感冒、肌肤疮疡、风毒瘾疹、风湿痹证、痰嗽喘逆、水湿肿满、痢疾初起等病证。
此方以“透表和里”为特点,清代医家喻昌曾用本方治时疫初起之痢疾者,可使陷里之邪退表而解,痢疾得愈,被称为“逆流挽舟”之法,现代则多用于气虚或痰湿之人,感受风寒湿邪之胃肠型感冒者。
临证运用经验
1.根据原方证病机之偏颇加减:
气不虚者,去人参;
内湿不甚,去茯苓、枳壳;
痰气阻滞重见胸满痰多,加旋覆花、鼠曲草、炒苏子;
内有蕴热见口苦苔黄,加黄芩以清里热。
风邪为甚加防风、荆芥,寒邪为甚加白芷、细辛,湿邪为甚加苍术、薏苡仁。
2.临床拓展运用:
①肺系病:
感冒、流感属于风寒或夹湿见头痛热甚,加葱白、豆豉、葛根;
邪郁化热入里见咽痛烦渴,加蚤休、板蓝根、石膏。
支气管炎属内蕴痰湿,复感风寒见咳痰胸满,加半夏、橘红、杏仁。
②皮肤病:
外科体表感染见疮疖初起,伴寒热、脉浮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此为“荆防败毒散”,或加银花、连翘,此为“银翘败毒散”。
急性或慢性荨麻疹分别加荆芥、蝉衣、制僵蚕,或夜交藤、当归、地黄;
湿疹加苦参、苍术、白鲜皮;
牛皮癣加露蜂房、白鲜皮、赤芍;
扁平疣加防风、苍术、薏苡仁。
③关节类病:
风湿性关节炎属风寒湿郁滞经络见关节疼痛,可选加威灵仙、桂枝、防己。
④胃肠病:
急性腹泻或痢疾初起属表里同病,见恶寒发热、身痛腹泻,加车前子、苍术、神曲;
腹痛痢疾,加白芍、木香、荷叶。
⑤急性肾炎属外邪郁表滞肺,见寒热无汗,身肿尿少,加麻黄、桑皮、车前子。
总之,本方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内有湿停气滞,或兼有气虚之证。
临证用方当以寒热无汗、肢节酸痛,或皮肤疮疹、胸满咳痰、苔白、脉浮或重取欠力为辨证要点。
本方药性偏于辛温香燥,阴虚外感者忌用,痢疾属于湿热或无表证者不宜。
三、虚人感冒须用补---赵洪钧医学传心堂
案一
邱某某,女,42岁,威县张藿寨人,2007年12月9日就诊。
感冒近一个月不了了,以流涕和乏力为主,服西药多次无效。
体高瘦,面色萎黄,脉弱,舌嫩苔少。
处理如下:
党参10g、黄芪15g、白术5g、苍术5g、当归10g、白芍15g、川芎10g、熟地20g、陈皮20g、茯苓10g、桂枝20g、三仙各10g、生甘草5g、生姜20g大枣5枚。
水煎日一付。
补中益气丸9克日3次
按:
患者每年会因感冒就诊3、4次,处理原则大体同上。
她说:
吃西药片不管事儿,熬中药一剂就大轻,不过3剂就利落了。
由脉证很容易看出患者体虚,治疗应该用补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用什么方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爱好。
就此案而言,给她桂枝、四君、四物、八珍、十全大补、补中益气甚至二陈都可以。
照今方剂教材扶正解表方用败毒散、参苏饮也可以。
但还是气血同时补益为好——特别是补气。
或问:
如此说来,中医治病不是没什么准儿了吗?
答:
不但中医如此,解决一切问题都如此——大方向必须正确。
比如你要去南极洲,必须往南走,至于走得快慢是较为次要的问题。
如果南辕北辙,则越是走得快,离目的地越远——适得其反。
案二
刘GT,女,27岁,威县罗安陵村人,2008-1-5初诊。
原有慢性胃炎。
近来感冒近20天不愈。
主要症状是:
头痛、恶寒、乏力、流清涕、鼻塞、头晕等。
一直在服感冒胶囊,无效。
可食,二便可。
一般情况可。
脉弱,舌淡略暗苔白水滑。
陈皮20g、茯苓10g、半夏8g、桂枝20g、白芍15g、苍术6g、党参15g、黄芪15g、生姜30g、大枣10枚、三仙各10g、甘草5g、。
藿香正气水1支日2次
补中益气丸9克日2次
患者很年轻,却是我的老病人,她患感冒日久不愈这也不是第一次。
大约4年前,她因为感冒后输液大量使用皮质激素(也有不注意调摄因素)落下此证。
当时治愈后,我嘱咐她常服补中益气,感冒时加用藿香正气。
近一年多她没有就诊,这次大概又忘了我的嘱咐。
一般而言,这样的情况,只服上方成药也可以。
加上煎剂,则恢复更快。
网友们可能不知道:
补中益气丸的说明书上标明:
不宜与解表药同用。
我说:
说明书的说法是错误的。
为什么?
欢迎讨论。
案三
周XL,女,61岁,威县方家营村人,2008-1-5初诊。
感冒约20天不愈,服西药多次无效。
恶风、自汗、乏力、腿酸、轻咳、食少、口干而多酸。
近日走路略快即感心悸。
体型消瘦,面色萎黄,略见虚肿。
脉沉滑,重按有力,舌质淡嫩,舌苔黄厚而润。
血压186/106mmHg。
党参15g、黄芪20g、川芎10g、怀牛膝20g、五味子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