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说明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组合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说明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组合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说明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组合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紫禁城建筑群自1417年正式开工,仅用了3年便完工,且历经近600年仍完好。
如此快速、优质的营建工程可反映我国古代大型宫殿建设在规划、组织和营建技术上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材料储备的科学性。
紫禁城营建的材料主要包括木材、石材、砖、瓦。
光这些营建材料的备料就用了11年。
为了保障施工进度与庞大的施工现场的整洁,在明代始建宫殿时,工部就采取场外加工的办法,这是现代建筑施工工厂化的雏形。
据北京史志文献《日下旧闻考》记载,明初,工部曾在紫禁城周边设有神木厂、大木厂、台基厂、黑窑厂、琉璃厂和采石场。
其中,神木厂和大木厂为储存木材的地方,台基厂为木构件加工的场地,黑窑厂为烧制青瓦的地方,琉璃厂为烧制琉璃构件的地方,采石场则为对采运的石头进行初步加工的场地。
营建材料准备齐全,且围绕紫禁城码放,有利于工程快速、有序地开展。
人员组织的科学性。
明永乐时期,参与紫禁城营建的人员众多。
《明史·
食货志》对紫禁城营建活动这样描述:
“明初,工役之繁,自营建两京宗庙、宫殿、阙门、王邸,采木、陶壁,工匠造作,以万万计。
”这些工匠分为土作、石作、木作、瓦作、油饰作、彩画作、裱糊作、搭材作等工种,不同工种之间的有序衔接、巧妙搭配,是工程顺利进展的重要保障。
除了10万名工匠,还有近百万名劳工参与营建紫禁城。
他们灵活分布、互不干扰、有序施工,各个宫殿的营建同步进行,使得工程进展快速而又顺利。
营建技术的科学性。
紫禁城古建筑以木构件作为建筑的核心受力骨架。
各个木构件之间通过榫卯连接,即两个相互连接的木构架,其中一个端部做成榫头形式,另一个构件端部做成相应的卯口形式,榫头插入卯口中,便形成连接整体。
榫卯连接的安装方式不仅是我国古建筑区别于西方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而且还意味着工匠只需在现场对木梁进行拼装即可,不仅安装速度快,而且施工质量好、抗震能力强,体现了科学性。
紫禁城的古建筑历经600年的200多次地震,从未出现过宫殿建筑倒塌的情况。
紫禁城古建筑营建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科学表现,就是程式化的建筑安装方式。
紫禁城的古建筑虽有上万间,但其屋顶形式无外乎硬山、悬山、歇山、屋顶、攒尖屋顶形式的一种。
紫禁城的古建筑群就是这五种屋顶形式按大大小小的组合方式安装而成,犹如几个专用的模子制作,有大规模程式化生产的科技之感。
虽然紫禁城有9999.5间房的说法不正确,但是可反映紫禁城古建筑数量众多。
不仅如此,这些古建筑能够在3年内完成营建,从建筑施工的科学性角度而言,能够体现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高超技艺。
(摘自2020年1月《科技日报》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紫禁城自明代初建起,历经扩充、破坏、复建、修整等阶段,建筑数量并非一成不变。
B.第段画线句中的“这”指的是为了保障施工进度与现场整洁,采取场外加工的办法。
C.第段引用《明史·
食货志》对紫禁城营建活动的描述,说明了参与营建的人员众多。
D.文章采用时间顺序说明紫禁城建筑群的营建工程在规划、组织和营建技术上的科学性。
15.紫禁城古建筑营建技术的科学性体现在哪几方面?
请概括。
(4分)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分)
紫禁城建筑群自1417年正式开工,仅用了3年便完工,且历经近600年仍完好。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8分)
14.(2分)D
15.(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1)榫卯连接的安装方式
(2)程式化的建筑安装方式
16.(2分,意对即可)不能删,因为“仅”“且”强调说明了工期短、质量好(或紫禁城建筑是快速、优质的营建工程),语言严谨准确。
(四)阅读《5G铺设战疫信息高速路》,完成15~17题。
(12分)
5G铺设战疫信息高速路
抗疫期间,回到社区门口,在5G健康一码通上刷一下身份证,就可以校验健康码状态;
在地铁、火车站,“5G+热成像”人体测温设备对来往旅客进行快速体温筛查;
在手机直播中,5G云旅行受到热捧,让疫情防控中宅在家里的市民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在此次疫情中,中央企业积极搭建信息高速公路,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5G网络用本地天线通过高带宽光纤或无线回程连接与电话网络和互联网连接,实现线上教育和线上办公。
一月底至今,三大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在线教育服务累计覆盖1.09亿用户,视频会议等线上办公服务共覆盖773.8万政企用户,免费服务时长超过4077.97万分钟。
2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通过中国移动的云视讯系统为云南玉溪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进行了远程会诊。
5G远程医疗系统让远在几千公里外的专家与战疫前线的临床医生实现“面对面”高清救治指导,这样多学科联合的多方会诊,使诊断更加专业高效。
据悉,疫情期间中国移动5G远程医疗系统已为全国31个省(区、市)的5271家医疗机构提供5G远程会诊,特别是完成了诊治危重症患者的指导,为战疫一线保驾护航。
近日,三大网络运营商均完成了珠穆朗玛峰大本营5G基站建设,千万名网友通过“云登顶”见证了“中国高度”,让广大网友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珠峰的壮美与险峻,并可以调节手机观看角度,实现360°
看珠峰全貌、体验在海拔5000米看珠峰的沉浸式感受。
除了感受珠峰外,疫情防控期间,从河南红旗渠、四川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等红色景区,到上海自然博物馆、河南郑州博物馆等文博馆,再到泰山、山西乔家大院等名胜古迹,都在通过5G推出“云游”模式,让公众足不出户也能赏奇观胜景、享文博盛宴。
如此说来,何谓5G?
“G”是“代”的英文缩写,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与早期的2G、3G和4G一样,5G网络是数字蜂窝网络,蜂窝中的所有无线设备通过无线电波与蜂窝中的自动收发器进行通信。
5G网络的主要优势在于数据传输速率更快,5G设备的数据速率为10Gbps,是4G设备的百倍以上,那就是意味着,下载一部3GB电影5秒都不到;
响应延迟更低,5G设备的数据传输延迟在1ms以下,而4G设备的数据传输延迟为50ms;
更高的吞吐量,5G的数据吞吐量平方公里为100万,大约是4G的几十到上百倍。
5G将深刻地影响到娱乐、制造、汽车、能源、医疗、交通、教育、养老等各个行业,自动驾驶、无人机物流、虚拟现实、智慧家居等场景都将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选自《光明日报》2020-04-28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5G可以校验健康码、筛查体温、直播云旅行,人们在疫情期间感受到了5G的便捷。
B.5G网络是通过高带宽光纤或无线回程连接将本地天线与电话网络和互联网连接的。
C.5G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与早期的2G、3G和4G一样,5G网络是数字蜂窝网络。
D.5G已经深刻影响到各个行业,自动驾驶、无人机物流等场景都实现了革命性的发展。
16.阅读~⑤段,简要概括5G在此次抗疫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6分)
17.请根据第⑥段,简要概括5G的主要优势。
(3分)
15.(3分)D(说明:
“已经深刻影响”“都实现”与原文不符)
16.(6分)
(1)5G网络实现线上教育和线上办公。
(2)5G网络提供远程会诊。
(3)5G网络实现了云旅游,足不出户就能赏奇观胜景。
(5G推出“云游”模式,让公众足不出户也能赏奇观胜景)(每点2分,意对即可)
17.(3分)
(1)数据传输速率快。
(2)响应延迟低。
(3)吞吐量高。
(每点1分。
意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生命与气候林道之
①你能想到吗?
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
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
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
因此可以得岀结论:
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②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
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③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
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
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④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
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
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⑤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
在65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
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
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⑥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
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⑦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
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⑧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
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本身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选自《大科技》,有改动)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地球上的动物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从而使全球的气温升高。
B.第②段通过列数据、作比较说明“寒武纪大爆炸”时气候温暖。
C.在65万年前,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导致了恐龙的彻底消失。
D.地球上整个生物圈会主动地不停地自行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
16.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生命与气候的关系。
17.文章按怎样思路介绍生命与气候?
请简要概述。
(5分)
(四)(12分)
15.(3分)D(原文有“也许”表推测。
)
16.(4分)生命决定(调节)着气候,气候也影响着生命(每点2分)
评分说明:
意思答对即可。
17.(5分)文章先提出地球上的生命决定气候,并说明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2分)。
接着,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从五亿多年前到近百年来动物与植物生命的消长(斗争)对气候的影响(2分)。
最后得出也许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而不是被动适应环境的结论。
(1分)
评分说明:
每条横线1分;
意思答对即可
(四)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
(11分)
人类体温普遍降低意味着什么?
①最近,因为疫情的关系,每天都要测三次体温,却发现每次测量结果都在36.3℃左右,夜晚略高。
记得小时候生物课上讲过,人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