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特大桥说明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渭河特大桥说明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渭河特大桥说明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桥台处背墙前缘线与梁端线平行布设。
二、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
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5.《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
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规范》(JTGD81-2006)
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
三、技术指标
1.设计荷载:
公路-Ⅰ级。
2.桥面净空:
整体式半幅12.9米宽:
0.5米(防撞护栏)+11.5(行车道)+0.9米(波形护栏)。
桥面设双向2%横坡。
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
0.2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
4.设计洪水频率:
1/300。
四、工程地质条件
4.1地形、地貌
桥址区位于渭河冲积一级阶地及渭河河漫滩地貌单元,地面高程介于328.41~341.95米,相对高差13.54米,地形起伏较大。
4.2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桥址区地表水体主要为渭河河水、农田及村庄附近的排水及灌溉水渠。
(1)渭河河水
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从西向东穿越甘肃、宁夏和陕西三省,在潼关港口一带汇入黄河。
在项目区内总体呈东西向,于华阴市和大荔县之间流过;
渭河为季节性多泥沙河流,流域内年降水量平均500mm左右。
本段渭河河谷宽阔,谷底地形平坦,两侧发育河漫滩、阶地,南岸一级阶地低缓,宽4~10km。
拟建的渭河大桥跨河段,勘察时河宽约200~220m,水深约4~7m,河南岸岸坡较陡,北岸较缓。
河水流量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同时为区内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径流排泄区。
(2)水渠
桥址区跨越的农田及附近居民的排水及灌溉水渠,水渠宽一般为0.6~1.5m,深约50cm。
水深随降雨和灌溉的需要而变化,同时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径流排泄区。
2、地下水
桥址区地下水埋藏较浅,为第四系孔隙潜水。
受区内渭河河水影响较大。
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2.70~5.90m。
根据本次勘察采取的桥址区区内地下水及渭河河水水质分析结果报告:
区内渭河河水及地下水对砼结构均不具腐蚀性。
4.3地层时代、成因及岩性特征
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钻探和工程地质调绘,桥址区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耕植土(Q4ml),冲积(Q4al)粉土、粉质粘土、中砂及粉细砂,上更新统冲积(Q3al)粉质粘土、粉土、粉细砂及中砂组成,揭露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①耕植土(Q4ml):
主要由粘性土含粉砂组成,见大量植物根系,稍湿,松散。
工程性质差。
揭露层厚0.40~0.50m。
②黄土状土(Q4al):
褐黄、黄褐色,土质较均,局部含少量粉砂及粉土,见有蜗
③牛壳碎片,湿,可塑。
揭露层厚2.50~3.10m。
④粉土(Q4al):
褐黄色,局部含粉细砂,湿,松散~稍密状。
揭露厚度1.50~12.20m。
⑤粉质粘土(Q4al):
褐黄、灰褐、灰黄等色,局部含少量粉砂,湿,软塑~可塑。
揭露层厚3.70~9.00m。
⑥中砂(Q4al):
黄褐、灰黄等色,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及云母,局部含粉细砂,饱和,稍密。
揭露层厚4.00~7.70m。
⑦粉质粘土(Q4al):
灰褐、黑褐等色,局部含少量粉细砂,局部含少量有机质,稍湿,可塑~硬塑。
揭露层厚1.50~6.80m。
⑧粉细砂(Q4al):
黄褐、灰黄等色,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及云母,局部含少量粘性土,饱和,稍密~中密。
揭露层厚2.00~14.00m。
⑨粉土(Q4al):
黄褐、灰黄等色,局部含少量粉砂,饱和,中密,局部密实。
揭露层厚3.90~6.30m。
⑩粉质粘土(Q3al):
褐黄色,土质较均,局部含少量粉细砂,稍湿~湿,硬塑~可塑状。
揭露层厚1.70~2.70m。
⑪粉细砂(Q3al):
灰黄、灰褐色,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及云母,局部含少量粘性土饱和,中密。
揭露层厚1.00~15.30m。
⑫中砂(Q3al):
黄褐、灰黄等色,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及云母,局部含粉细砂,饱和,中密。
揭露层厚2.10~23.30m。
⑬粉土(Q3al):
褐黄色,局部含少量粉砂,湿,中密。
揭露层厚1.20~2.80m
⑭粉质粘土(Q3al):
褐黄色,土质较均,局部含少量粉细砂,湿~稍湿,可塑,局部硬塑状。
揭露层厚1.10~4.30m。
⑮粉细砂(Q3al):
黄褐色,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及云母,级配较好,局部含少量粘性土,饱和,中密状。
揭露层厚1.50~19.40m。
⑯中砂(Q3al):
黄褐、灰黄等色,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及云母,局部含粉细砂,饱和,中密~密实。
揭露层厚1.70~25.70m
⑰粉质粘土(Q3al):
褐黄色,土质较均,含少量粉细砂,湿,可塑~硬塑状。
揭露层厚2.20~16.80m。
⑱粉土(Q3al):
灰黄、灰褐色,局部含粉砂,湿,中密~密实。
揭露层厚1.70~9.80m。
各岩土层埋藏条件及层位组合关系详见钻孔柱状图及工程地质断面图。
4.4不良地质
勘察结果表明:
粉土③2中砂③4及粉细砂③6及粉土③7处于被地下水饱和状态时,可能会产生砂土液化。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应对其进行液化判定。
根据室内土工试验粉土粘粒含量结果,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3.3条,8度区粘粒含量小于13时应进行液化判定。
在8度地震烈度下,桥址区的液化情况详见下表。
根据上述判别结果,桥址区在上述地段考虑地震液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当采用桩基的地段桩端应深入液化深度以下不小于1.50m。
对于液化地段可采用加密法(如振冲、震动加密、挤密碎石状及强夯等方法)等方法对其进行消除。
同时应注意,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藏较深,当雨季地下水位上升,当上部松散~稍密状的粉土③2及粉细砂③6层处于被地下水饱和状态时,将会出现砂土液化。
桥址区液化判别结果表
序号
里程
液化地层
液化情况
1
K68+800~K69+271.3
粉土③2、粉细砂③6
中等液化
2
K69+723.8~K71+346.3
3
K71+346.3~K71+546.3
轻微液化
4
K71+546.3~K71+936.3
中等
5
K71+936.3~K72+146.3
4.5地震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与《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对照表及《省级高速公路榆商线韦庄至罗敷公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渭河特大桥地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51,周期为0.44s。
考虑到工程方案造价影响及地震的小概率性,本桥与项目区地震烈度统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
4.6场地岩土工程评价
4.6.1地质构造及场地稳定性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次勘察结果,桥址区未发现有影响桥址稳定的区域大断裂存在,地质构造简单,区域稳定性好。
4.6.2地基稳定性
桥址区埋藏的第四系全新统冲积(Q4al)粉土③2一般处于松散~稍密状,工程性质差,且局部会出现砂土液化。
综合评价,桥址地基受黄土湿陷影响,稳定性较差。
各岩土层的主要力学性质指标详见下表。
地基的容许承载力[fa0]及钻孔桩桩侧土的摩阻力标准值qik
地层
钻孔桩桩侧土的摩阻力
标准值qik(kPa)
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fa0](kPa)
粉土③2(Q4al)
40
150
粉质粘土③3(Q4al)
50
120
中砂③4(Q4al)
45
240
粉质粘土③5(Q4al)
55
180
粉细砂③6(Q4al)
230
粉土③7(Q4al)
210
粉质粘土⑥1(Q3al)
60
粉细砂⑥2(Q3al)
220
中砂⑥3(Q3al)
70
300
粉土⑥4(Q3al)
粉质粘土⑥5(Q3al)
65
粉细砂⑥6(Q3al)
260
中砂⑥7(Q3al)
75
320
粉质粘土⑥8(Q3al)
粉土⑥9(Q3al)
4.6.3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
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
场地类别综合评定为Ⅱ类。
4.6.4结论与建议
(1)桥址区地层结构简单,层位稳定,地表未发现有深大断裂构造及全新世活动断裂通过迹象,区域稳定性较好,对桥址区液化砂土进行相应处理后,适宜建桥。
(2)桥址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建议提高一度进行抗震设防。
(3)桥址区地下水对砼结构不具腐蚀性。
(4)建议桥基采用钻孔灌注桩,以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粉质粘土⑥1及以下地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五、主要材料
5.1混凝土
主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上部、南、北跨堤桥预应力混凝土现浇箱梁上部、引桥预制箱梁、横梁、现浇接头、湿接缝采用C50混凝土,抗压标准强度32.4MPa,抗拉标准强度2.65MPa,弹性模量34500MPa。
预制箱梁上部混凝土整体化层采用C40混凝土。
主、引桥、跨堤桥桥墩及过渡墩、盖梁、墩柱、系梁、承台及防撞护栏、桥台背墙、耳墙、台帽、搭板采用C30混凝土,抗压标准强度20.1MPa,抗拉标准强度2.01MPa,弹性模量30000MPa。
桩基础采用C30水下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