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应龙分数的再认识实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05461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应龙分数的再认识实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华应龙分数的再认识实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华应龙分数的再认识实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华应龙分数的再认识实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华应龙分数的再认识实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应龙分数的再认识实录文档格式.docx

《华应龙分数的再认识实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应龙分数的再认识实录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应龙分数的再认识实录文档格式.docx

也就与***同学想的一样。

(用红笔框)你知道这样的数叫什么?

4、表示3/4的意思

任选一张你喜欢的纸片,想办法表示出3/4的意思。

同桌相互欣赏,推荐一个特别的全班交流,互动评价。

5、讨论表示过程相同点

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了3/4,你发现我们表示3/4的过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吗?

(小组讨论)

6、比较样子的不同

现在你再好好打量这位新朋友3/4,这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现在你能猜猜为什么全世界都用“3/4”这样的形式来表示吗?

你认为分数的三个部分分别叫什么名字?

7、介绍分数

听一段有关分数的介绍,好吗?

8、读和写

你会写吗?

自己想一个在纸上写,再指名写。

9、表示自己的分数

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能选一个表示出来吗?

小组内交流,推代表上台说,引导说完整话。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分数吗?

能用上分数说一句话吗?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全身图

四、课堂总结,质疑延伸

(这是华老师在2009年第九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的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华应龙课前慎思】:

(注:

此文已发表在2011年《小学数学教师》杂志上)

来源:

水镜先生博客

 

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后,不同版本的教材都会在五年级再次安排认识分数的相关内容。

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34-36页,“分数的再认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60-64页,“分数的意义”;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6-37页,“认识分数”。

在西南师大版、青岛版、河北版的五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材中也都安排了“分数的意义”这一学习内容。

除新世纪版外,其他版本教材几乎都有差不多的表达: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有些老师觉得“单位‘1’”是一个重要的概念,“1”从表示数量上的“1个”到看做“一个整体”,“1”对学生来说甚至对数学来说,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这也应该是分数的意义或者分数再认识要体现的重要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1个”平均分成若干份,而分数的再认识则是“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如果不讲“单位‘1’”,怎么体现出是分数的再认识?

分析起来好像就是这样。

不过,在一年级认识数“1”的时候,是只讲一只大象是“1”,不讲一筐萝卜是“1”吗?

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时候,不会出现把全班同学平均分成几分,进而说出一个分数吗?

是学生本来就没有,还是我们压根就没有放手?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本来像呼吸一样地自然。

学生顺其自然就可以认识的,我们为什么要认为地截成几段呢?

是为了构建严密的学科课程体系?

还是为了彰显教师的不可或缺?

教育是解放,不是压迫。

“分数的再认识”究竟应该认识什么?

“单位‘1’”的概念究竟要不要揭示?

“1”是重要的计数单位,是学生所熟悉的。

分数,从本质上说是表示两数相除的结果,使得四则运算以及法则畅行无阻;

在生活中,分数主要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而“整体”这个概念,学生是熟悉的,也是非常容易接受的。

现行教材中,用“单位‘1’”的地方基本上都可以用“整体”来表达。

那么,没有“单位‘1’”这一概念,对学生后续学习有没有影响呢?

我专程请教了北大附中张思明博士,他告诉我,初中、高中都没有这个概念,重要的是学生没有分数单位的思想,这一点妨碍了学生对有关分数问题的圆满解答。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询问大学生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单位‘1’”这个概念了。

我们是否也该思考:

学生不能很好解答分数问题,是不懂得“单位‘1’”,还是不明白分数的具体意义,没有分数思维?

看来,“单位”是重要的,“1”是重要的,“单位‘1’”是不重要的。

可以不讲“单位‘1’”,但要重讲“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这是教材中对“分数单位”的表述。

我们以往对“分数单位”的教学往往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满足于学生能够解答“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一类填空题。

单位,是度量中规定的标准量。

那么,如何加重分数单位的教学分量呢?

怎样的题目可以承载?

哪些环节可以“回眸一笑”?

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的时候,我创造出了“大头儿子的难题”的情境,那么在教学“分数的再认识”时,是否可以朝花夕拾呢?

华罗庚先生曾静说过:

“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

”度量可以很好地将分数理解为分数单位的积累。

怎样发展一下,更好地体现——有单位才有度量,才有沟通与交流?

从非标准单位到标准单位,反应了人类的进步与统一。

如果,我把这节课定位在认识分数单位的基础上,进而认识分数的意义,那么,用领带度量沙发的长可能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学生已经学过分数,这样的领带量沙发的问题情境是否没有难度?

是否是从三楼退到二楼,再上四楼呢?

可以说这样的问题学会都会知道用分数表示,可是什么分数呢?

需要思量的:

分母是多少呢?

是7个1/3,还是7个1/8呢?

既可以用上已学的知识——写一个分数,要考虑分母和分子分别是多少,又提出了今天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7个1/8是多少。

这是一个结合点,也是一个伸长点。

同时,这个环节可以解决孩子关于对折三次是平均分成多少份的错误认识,并揭示解决这样问题的方法。

“顺手一投枪”的事情,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那学生已经是五年级了,已经长大了,是否不再需要故事情境、不再喜欢动画表达了呢?

我们记住的往往是故事,是画面,而不是条文。

即使地老天荒,我们仍然喜欢听故事,何况他们还是儿童?

儿童都是生活在童话故事中的。

我们老师为什么不能让自己慢慢地变老?

可能有人质疑:

这个情境是人为编造的,生活中不可能像这样用领带去量某个东西的长。

真是这样的吗?

看来我们要好好向买履的“郑人”学习,一根草绳就是一把尺。

试讲之后,我询问学生的收获,不少学生说到:

“学了这节课,我明白了生活中需要测量的时候不一定都要用尺子”。

当时的我是欣欣然的,因为这是我当初设计就追求的副产品。

这个情境用的时间太长了吧?

是的,这个情境的播放费时2分5秒。

那么,我们要思考:

评价一个情境的优劣,是要考量它的思维含量和育人价值,还是要计量它的时间长短和话语多少?

我们为什么急急匆匆地直奔知识目标,而不能让学生慢慢地欣赏、慢慢地长大?

我再思考:

学生会背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分的数,叫做分数”这句话,或者会依样画葫芦地说出有关一个分数的一句话,是否意味着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意义?

我们的教学是重在体会分数的意义,还是重在体会分数形式化的“概念”?

2010年10月19日,凌晨5点左右做梦想到的猪八戒吃西瓜的题,是否能很好检测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过重的学科数学的理性,是否让我们的孩子不堪承受数学之中,妨碍教育数学的学习?

选择“密位”,而弃用学生熟悉的“时分秒”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那么,会不会有老师认为“有必要找这个我们老师都不懂的素材吗”?

选择电影《集结号》的片段,完全是巧合、幸运。

我在网上XX“炮兵、目标、方向”,碰巧看到一条说《集结号》中炮兵的说法非常专业......哈哈,我的目的,当然不是想让学生掌握“密位”,而是借助这样学生感兴趣的陌生的题材,真正思考起来,明白:

第一,不同的需要产生不同的单位,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创造单位。

第二,同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单位就不同。

第三,“度”已经是很小的单位了,但还可以再分。

“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当然是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那是否就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

三年级“知其然”,五年级“知其所以然”,可能是应该追求的。

三年级时,知道了用分数表示需要“平均分”,可是为什么呢?

三年级时分数要强调是“谁的”几分之几,可是为什么呢?

分数是相对于“1”的概念。

弗赖登塔尔说,“分数”是个代数概念。

这一点,我们当然不用讲给学生听,但是否可以在游戏中渗透给学生呢?

记者“妙用”分数的故事是否可以试一试?

为什么要有分数?

生活中为什么比较少地见到分数?

什么是分数?

我们能否给学生一个简单而通俗的说法?

纠结了一个星期,2010年10月19日上午在五10班试讲后,易玫老师的质疑,让我很是郁闷。

她的问题我已经记不清了,但她让我又纠结起来:

“谁知我心?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午饭前我悟出了一句话,兴奋地在食堂抓住了一个个数学老师和他们分享。

那句话是否合适?

是否自恰?

......

这样的教学,很有些“不走寻常路”的感觉。

不过,鲁迅先生说过: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我不需要说: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因为我们都在路上,没有看客,大家都在思考;

我也不需要说: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因为教学研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跟着自己走!

”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保证自己所走的,就是一条唯一的正确的道路;

我需要说的是: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走得更好!

”因为我的课可能会失败,也可能会不完美,但我的课一定会引起大家的思考,思考我们做出的选择,思考我们的价值判断,思考我们的功力提升,让学生觉得数学真的很好玩。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景致虽说有点凄美,但我很是向往。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进一步认识分数,认识分数单位,感受到单位的价值,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好玩,进一步喜欢数学!

华应龙: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实录

作者:

倪海梅

一、大头儿子的难题——揭示课题

1.引出单位

屏幕出示大头儿子头像。

师:

四个月前大头儿子碰到难题,我们能帮他解决吗?

一起来看看。

小头爸爸去买床,可看到这么多床没办法了,不知多长?

打电话给大头儿子,儿子量到两个领带长。

沙发的长没有两个领带长,怎么办呢?

生:

对折了量沙发的长。

对折,对折,再对折,7个领带长。

床是7个领带长,我怎么跟爸爸说沙发是几个领带长呢?

把思考写在纸的反面。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你碰到什么难处了?

对折了几次?

对折了三次后是这条领带的几分之几呢?

有人写了3个1/7,有人写了1/6,究竟是多少?

2

教师解下领带演示

7个1/8领带长。

板书:

7个1/8 

7/8

还可以怎么说?

我看到不同的答案。

1个7/8。

可以说7/8,也可以说7个1/8。

这两个答案怎么样?

一样的。

为什么一样?

把一条领带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7份就是7/8。

7个1/8就是一个7/8。

沙发的长正像我们同学说的1个7/8。

(1)班的孩子对分数掌握得挺棒!

那么今天对分数再认识应掌握些什么?

分数的大小。

认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知道它用分数表示。

有3个答案。

一般我们要认识一个事物,要经过这样几步:

①是什么?

②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