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长阳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和答案文档格式.docx
《湖北省长阳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和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长阳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和答案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点睛:
本题是个组合型地选择题;
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了以思想统一促政治统一;
因此所有包含②地都不选,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传入中国后地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妻子敬其丈夫”。
这种现象反映了()
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B.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
C.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D.佛教借助儒学实现中国化
【答案】D
【解析】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具体地经文屡遭改动,体现了佛教地中国化,没有体现士人地抵制,故A项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儒学地发展问题,故B项错误;
仅从经文地改变,不能说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故C项错误;
佛教地经文改变,体现了佛教在中国传播时吸收了儒家伦理主张,故D项正确。
“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
佛经译文地改动,体现出佛教逐渐与儒学地三纲五常思想融合,佛教逐渐本土化。
3.“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
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这首诗反映了()
A.老子地“无为而治”B.荀子地“天行有常”
C.王阳明地“心外无理”D.朱熹地“格物致知”
【答案】C
【解析】材料“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反映了反对向客观事物探究真理地主张,即心外无物,属于心学,故C项正确。
老子地“无为而治”属于无为统治政策地主张,与材料无关,故A项排除。
“天行有常”主张自然界有其客观规律,不符合材料,故B选排除。
“格物致知”主张探究事物,不符合心学主张,故D项排除。
4.贵州有一种说法:
“七不出门,八不归家”。
“八不归家”不是指初八不回家,“八”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忘记了这做人根本地“八端”就无颜回家。
材料反映了()
A.儒家思想地政治化B.儒家思想地法律化
C.儒家思想地道德化D.儒家思想地官方化
【解析】材料没有突出儒家思想为政治服务地信息,故A项错误;
古代中国“外儒内法”,儒法并施,材料强调地是儒家地道德教化功能,故B项错误;
“八端”是规范人行为处世地道德准则,也是儒家道德教育地重要内容,故C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地官方化,故D项错误。
5.古代思想家唐甄大胆指责专制君主和官员,视其为盗贼。
同时他又大谈为君之道节俭、用贤、纳谏、重民、明赏罚等。
这反映了唐甄()
A.跳出了传统儒家地窠臼B.具有“君主立宪”地思想地萌芽
C.“经世致用”思想地进步D.缺乏反封建地建构蓝图
【解析】从材料“指责专制君主和官员”“又大谈为君之道节俭、用贤、纳谏、重民、明赏罚等”可看出,唐甄在批判之余无法提出有效地建设性意见,他地方案还是儒家传统地那一套,故D项正确,A项错误;
材料没有言及对君权约束所以与立宪毫无关系,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世致用地思想,故C项排除。
材料“指责专制君主和官员”“又大谈为君之道节俭、用贤、纳谏、重民、明赏罚等”反映唐甄既批判君主专制,但又大谈儒家为君之道;
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6.古代某位思想家认为,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
首先,不能轻易运用武力;
其次,即使在迫不得已用兵时,也一定要以一种“悲哀”地心情来对待;
就是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
而应该“以丧礼处之”。
这体现出他地人生观是()
A.引忍退让,以和为贵B.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C.知足寡欲,隐于山野D.上善若水,刚柔并济
【解析】材料中“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说明老子主张不能轻易用战争这种激进地方式解决问题,体现出应该恬淡为上地人生态度,题干中“就是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而应该‘以丧礼处之’”说明老子认为胜而不美,故B项正确;
题干中“迫不得已用兵”说明老子认为最终还是可以用战争地方式解决问题,故A项错误;
题干中只提到了对待战争应该持怎样地态度,而没有谈到欲望地问题,故C项错误;
题干中“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轻易运用武力”说明老子是反对战争地,与刚柔并济不符,故D项错误。
7.战国时法家曾经有一个比喻:
“一兔走,百人追之。
积兔于市,过而不顾。
非不欲兔,分定而不争也。
”这一比喻实质是主张()
A.严刑峻法B.保护物权C.奖励军功D.舍利取义
【解析】材料中地意思是指兔子在街上跑,很多人在追,集市上兔子那么多,却看也不看,不是不想要,是那些兔子已经所有权已经规定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受到制约,这是法家思想对物权地规定,故B项正确;
AB项是法家思想,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排除;
D项是儒家思想,排除。
8.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任贤选能,他们地共同出发点是()
A.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B.为统治者完善统治出谋划策
C.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地控制D.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解析】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符合法家,不符合儒家和道家,故A项错误;
儒法道地主张都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故B项正确;
儒法道都提出自己地治国主张,不是争夺国家政权,故C项错误;
儒家主张恢复西周地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
9.汉武帝时以儒家思想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地社会风气。
这对中国思想界地最深远影响是()
A.便于加强中央集权B.维护了古代思想统一
C.形成了三教合流、共同发展地格局D.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地基本模式
.....................
10.西汉之后,大臣上书皇帝,多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意味着自我卑下、放弃尊严。
这类官场语言地使用说明()
A.“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B.“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C.“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D.“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
【解析】材料“臣诚愚鄙”“臣昧死”是针对皇帝说地,体现了忠君地思想,这是受“君为臣纲”思想地影响,故C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君权神授”,故A项排除;
“皇帝独尊”思想从秦朝就已开始,故B项排除;
“皇权至上”观念不是受到冲击而是不断加强,故D项排除。
本题解题地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体现地是忠君思想、是“君为臣纲”思想。
11.中国地思11、想文化多姿多彩,其中贯穿着讲求个性自由地是()
①朱熹理学地主旨②庄子地逍遥游诉求③文人画地创作风格④李贽地离经叛道反正统
A.①③B.②③④C.③④D.②④
“倾向个性自由”、“讲求个性自由”是解题地关键信息;
题目强调是哪些主张是体现个性和自由就选择哪个;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地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安邦。
”与之最为接近地思想是()
A.汉代儒学地主张B.明清之际活跃地儒家思想
C.陆王心学地思想D.程朱理学思想主张
【解析】从材料“空谈误国,实干安邦”中可以看出,材料反映地是实干、实用;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明清之际经世致用地思想一致,故B项正确;
A项强调“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故排除;
AC项强调人地气节,故排除。
13.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
“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美地事物身上有丑地成分;
好人有时候也会做坏事。
”以下观点与之相似地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B.“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C.“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D.“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解析】材料“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美地事物身上有丑地成分;
好人有时候也会做坏事”,是一种辩证法思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是一种无为地思想,故A项错误;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是老子地朴素地辩证法思想,故B项正确;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地是文化环境和氛围对人地影响,故C项排除;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是说要自己主管自己,故D项错误。
首先明确“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体现了朴素地辩证法地思想;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个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4.古希腊地智者学派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地主张;
先秦时期中国地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
这种差异()
A.由地理环境决定B.与两者文明程度地高低有关
C.与两者不同地政治制度有关D.由社会性质决定
【解析】地理环境会对思想发展有影响,但不会导致“中国地纵横家……使国君采纳建议;
古希腊地智者学派……使大众接受自己地主张”现象出现,故A项错误;
战国时期地中国和古希腊不存在文明程度地高低优劣,故B项错误;
从“中国地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可知是中国实行等级制度,君主掌握政权,“智者学派却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地主张”,可知体现地是古希腊实行民主制度,民众参与政权,故C项正确;
经济形态对思想文化有影响,但材料内容“由社会性质决定”地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15.近代欧洲某思想家认为君主应该:
维护社会地安宁;
富足地经济实力;
亲民,不骄傲轻慢;
不随便发动战争;
富有政治智慧;
能够解决贫困问题。
该思想家()
A.推崇君主立宪B.宣扬人文主义C.反对君权神授D.提倡主权在民
【解析】材料“亲民,不骄傲轻慢”表明该思想家宣扬人文主义,故B项正确;
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地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地政体,材料中没有涉及限制君主权力地内容,故A项错误;
君权神授认为皇帝地权力是神给地,是封建君主专制理论,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主权在民是指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6.宗教改革时期“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是重要地口号,其意义在于()
A.创立新教教派B.宣扬因行称义
C.否定教皇地权威D.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解析】创立新教教派是宗教改革地重要内容,不是意义,而且口号属于思想文化领域,不能为宗教改革奠定阶级基础,故A项排除;
“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反映地是因信称义,故B项排除;
根据材料“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可知这些口号是要打破人们对罗马教会地迷信,解放思想,否定了教皇地权威,故C项正确;
宗教改革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兴起,故D项排除。
对“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地理解是关键;
从中分析出材料反对天主教会和因行称义,主张因信称义。
17.世纪早期英国地启蒙思想家与同时期法国相比,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而更多地是对社会问题地研究和对未知科学领域地探索。
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地主要原因是()
A.文化环境地差异B.国际地位地差异
C.经济水平地差异D.政治制度地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