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课后习题解答.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40946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胚胎学课后习题解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组织胚胎学课后习题解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组织胚胎学课后习题解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组织胚胎学课后习题解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组织胚胎学课后习题解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胚胎学课后习题解答.doc

《组织胚胎学课后习题解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胚胎学课后习题解答.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胚胎学课后习题解答.doc

1.简述血-胸腺屏障的结构和功能

该屏障是胸腺皮质毛细血管及周围的结构:

1)连续毛细血管内皮;2)完整的内皮基膜;3)血管周隙(含巨噬细胞);4)胸腺上皮细胞基膜;5)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

功能:

阻止血液中的抗原和药物进入,维持胸腺内环境稳定,保证胸腺细胞正常发育。

2.简述淋巴结皮质的组织结构、主要的细胞分布和功能意义。

1)皮质:

浅层皮质、副皮质区、皮质淋巴窦

浅层皮质:

B细胞为主,受抗原刺激后,诱导产生新的淋巴小结

副皮质区:

T细胞为主,胸腺依赖区,是血液内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结的通道

皮质淋巴窦:

窦壁为扁平内皮细胞,外侧紧贴被膜,内壁为淋巴组织,窦腔内淋巴液缓慢流动,有利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3.简述脾白髓和红髓的组织结构、主要的细胞分布和功能意义。

(1)白髓:

淋巴细胞

组成:

1)动脉周围淋巴鞘弥散淋巴组织包绕中央A,其主要成分:

T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及交错突细胞;2)淋巴小结(健康人少,免疫应答时增多,动脉周围淋巴鞘一侧,小结帽朝向红髓),其主要成分:

B细胞;3)边缘区(白髓与红髓交界处),其主要成分是:

T、B细胞及巨噬细胞(淋巴细胞首先接触抗原的场所、巨噬细胞处理抗原清除异物的场所)。

(2)红髓:

被膜下,小梁周围及边缘区外侧。

含大量红细胞,新鲜时暗红色。

组成:

1)脾索:

索状,连接成网。

主要有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及各种血细胞。

2)脾窦:

脾内血窦,内皮细胞长杆状,与血窦长轴平行,间隙大,基膜不完整,外有网状纤维环绕,成多孔隙栅栏状结构,有利血细胞通过。

4.何谓淋巴细胞再循环?

有何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从一处迁移至另一处,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

意义:

增加了淋巴细胞接触抗原的机会,有利于监视识别抗原及肿瘤细胞,扩大提高了免疫效能。

使散布于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相互联系,形成功能上的整体。

5.简述表皮的细胞组成。

表皮细胞分两大类:

角质形成细胞(多)、非角质形成细胞(散在于角质形成细胞间)(有黑素细胞和郎格汉斯细胞)

6.简述表皮的分层和角化过程。

(一)表皮的分层和角化

1.基底层(最深层,附着在基膜)

•一层矮柱状基底细胞

•胞质嗜碱性(含丰富游离核糖体)

•基底细胞与相邻细胞间有桥粒、与基膜间有半桥粒

•是表皮的干细胞

2.棘层(基底层上方)

•4~10层多边形有棘状突起的棘细胞

•相邻细胞突起嵌合,以桥粒相连

•胞质弱嗜碱性

•胞质含板层颗粒,分泌入细胞间隙形成含脂质的膜状物

3.颗粒层(棘层上方)

•2~5层较扁的梭形细胞

•细胞核与细胞器已退化

•板层颗粒增多,分泌入细胞间隙,阻止水和细菌侵入。

•含透明角质颗粒

4.透明层(颗粒层上方)

•2~3层扁平细胞,细胞界限不清

•细胞核与细胞器均消失

•胞质呈强嗜酸性

•薄皮中无此层

5.角质层(表皮表层)

•多层扁平的角质细胞,是完全角化的死细胞

•细胞呈均质状嗜酸性

•细胞间隙充满由脂质构成的膜状物

•浅表层细胞连接松散,脱落形成皮屑

7.简述黑素细胞和郎格汉斯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黑素细胞

结构:

胞体散在于基底细胞间,突起伸入基底细胞和棘细胞间;胞质内含核糖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有黑素体合成黑色素,充满黑色素后,变为黑素颗粒;黑素颗粒转移至角质形成细胞内

功能:

黑色素可吸收紫外线,保护皮肤

2.郎格汉斯细胞

结构:

散在于棘细胞浅层;胞质内含伯贝克颗粒

功能:

为抗原提呈细胞,对抗侵入皮肤的病原生物、监视癌变细胞和排斥移植的异体组织

8.简述毛、皮脂腺、汗腺的基本结构。

(一)毛

1.毛干:

露在皮肤外;2.毛根:

埋在皮肤内;3.毛囊:

内层(上皮性鞘)和外层(结缔组织性鞘);4.立毛肌:

一束平滑肌,在毛囊与皮肤表面成钝角的一侧,连接毛囊和真皮,受交感神经支配,立毛肌收缩使毛发竖立。

(二)皮脂腺(毛囊和立毛肌之间)

1.分泌部:

囊状腺泡,周边细胞小,为干细胞;中心细胞大,核固缩,充满脂滴;近导管处腺细胞解体排出。

2.导管:

短,通入毛囊。

(三)汗腺(分布于全身皮肤)

1.局泌汗腺:

为单曲管状腺

(1)分泌部:

位于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蟠曲成团;腺细胞为一层锥形细胞,淡染;基底部有肌上皮细胞。

(2)导管:

两层立方细胞构成,弱嗜碱性。

9.试述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除口腔、咽和肛门,管壁结构具有共同特点:

由内向外分为:

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外膜

(一)黏膜(上皮、固有层、黏膜肌)

1.上皮:

非角化复扁上皮:

口腔、咽、食管、肛门;单柱上皮:

胃、肠。

2.固有层:

CT、小消化腺、平滑肌、淋巴

3.黏膜肌层:

薄层平滑肌(口腔、咽、肛门缺)

(二)黏膜下层(疏松CT、黏膜下神经丛)

皱襞:

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共同向管腔内突出,形成皱褶,扩大黏膜的吸收面积。

(三)肌层(内环、外纵)

骨骼肌:

咽、食管上中段、肛门;平滑肌:

食管中下段、胃、肠;肌间N丛:

支配肌层平滑肌

(四)外膜(消化管的最外层)

纤维膜:

结缔组织覆盖——食管和大肠下段;浆膜:

结缔组织+间皮——胃、肠

10.胃黏膜屏障是如何构成的,有何功能意义?

胃上皮细胞分泌黏液,含高浓度HCO3-,覆盖胃上皮表面构成胃黏膜屏障。

功能:

防止胃酸、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的消化;阻止H+进入黏膜、Na+从黏膜向胃腔扩散。

11.试述胃底腺主细胞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主细胞

LM:

细胞柱状,核圆位于基部。

胞质嗜碱。

EM:

蛋白分泌细胞,顶部有酶原颗粒

功能:

分泌胃蛋白酶原,经盐酸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水解蛋白质。

(2)壁细胞

LM:

胞体大,圆锥形或三角形,核居中,可见双核,胞质嗜酸性。

EM:

游离面胞膜内陷成细胞内小管,腔面微绒毛增加表面积。

小管周围有微管泡系统。

功能:

合成和分泌盐酸。

1)激活胃蛋白酶原变成胃蛋白酶;2)杀菌;3)刺激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泌

12.试述与小肠吸收有关的结构。

小肠特有的结构:

环行皱襞——黏膜层+黏膜下层共同向腔内突起;绒毛——上皮+固有层向腔内突起。

功能:

两者使小肠表面积扩大,以利吸收。

13.试述胰岛的定义、细胞组成和功能。

胰岛:

分散于胰腺腺泡间密集的球形细胞团,有丰富的Cap,分泌多种激素,参与代谢调节。

细胞组成:

1.A细胞(甲细胞,20%)分泌高血糖素——升高血糖;2.B细胞(乙细胞,70%)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3.D细胞(丁细胞,5%)分泌生长抑素——调节A、B细胞分泌;4.PP细胞(很少)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肠运动、减弱胆囊收缩。

14.简述肝小叶的定义、结构和组成。

肝小叶:

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多角棱柱状。

组成:

1.中央静脉:

肝小叶中央,沿其长轴行走,管壁不完整,许多肝血窦开口。

2.肝板:

单层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放射状排列,并吻合成网;切片上呈现为肝索;肝小叶周边的一层肝板称为界板。

3.肝血窦:

肝板之间的不规则腔隙,通过肝板孔连通成网。

4.窦周隙(Dissc隙):

肝细胞与血窦内皮间的腔隙,充满血浆,是物质交换的场所,肝细胞的血窦面有微绒毛,扩大表面积。

贮脂细胞:

形态不规则,有突起,胞质含大量脂滴;贮存维生素A,产生网状纤维和基质。

5.胆小管:

相邻肝细胞膜局部凹陷围成微细管道,连接成网,腔面有微绒毛,肝细胞间隙有连接复合体封闭。

15.试述肝细胞的光、电镜结构特点及功能。

肝细胞:

LM:

多边形;核大而圆,居中,核膜、核仁清晰;胞质嗜酸性,含散在分布的嗜碱性物质。

EM:

细胞器发达:

(1)线粒体:

提供能量;

(2)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合成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脂蛋白和载体蛋白等血浆蛋白;(3)滑面内质网:

参与胆汁合成、脂类和胆红素代谢、激素灭活和生物转化;(4)高尔基复合体:

参与胆汁分泌、蛋白质加工和贮存;(5)溶酶体:

消化、水解吞饮物质和退化的细胞器;(6)微体:

消除过氧化氢的毒性作用;(7)内含物:

糖原、脂滴、色素等。

肝细胞功能面:

血窦面和胆小管面:

微绒毛,增大细胞表面积;细胞连接面:

有连接复合体。

16.试述肝血窦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肝血窦:

肝板之间的不规则腔隙,通过肝板孔连通成网。

(1)内皮细胞:

EM:

孔多,孔上无隔膜,吞饮小泡多,细胞间隙大,无基膜——通透性大,可通过除血细胞、乳糜微粒外的血浆成分。

(2)肝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

LM:

位于肝血窦腔内,大,不规则,多突起。

EM:

表面多皱褶和微绒毛,含溶酶体、吞噬体和吞饮泡。

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参与清除体内肿瘤细胞、血液中异物及衰老血细胞。

17.简述窦周隙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窦周隙(Dissc隙):

肝细胞与血窦内皮间的腔隙,充满血浆,是物质交换的场所,肝细胞的血窦面有微绒毛,扩大表面积。

贮脂细胞:

形态不规则,有突起,胞质含大量脂滴;贮存维生素A,产生网状纤维和基质。

18.简述门管区的位置和组成。

门管区:

相邻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区,含3种伴行管道:

小叶间动脉─肝A分支,腔小规则,壁厚,数层平滑肌。

小叶间静脉─门V分支,腔大不规则,壁薄,少量平滑肌。

小叶间胆管─肝管属支,单立上皮围成。

19.试述肺小叶的定义和组成

肺小叶:

每一个细支气管及其所属分支和肺泡。

锥体形,尖向肺门,底向肺表面。

20.试述肺内导气部和呼吸部的组成

导气部:

叶支气管、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呼吸部:

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

21.试述Ⅱ型肺泡细胞的位置、LM、EM、功能

Ⅱ型肺泡细胞:

LM:

圆或立方形,核圆,胞质色浅,呈泡沫状。

EM:

表面少量微绒毛,胞质内RER、G发达,有许多分泌颗粒—嗜锇板层小体

嗜锇板层小体:

同心圆或平行排列的板层样结构的颗粒,主要含磷脂(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到肺泡表面。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直径。

22.试述气-血屏障的组成

气-血屏障:

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组成:

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内皮。

23.试述肾的一般结构(皮质,髓质,皮质迷路,髓放线等)。

一般结构:

被膜:

纤维膜(致密结缔组织);实质:

1.皮质:

肾柱,皮质迷路;2.髓质:

肾锥体,髓放线,(底:

与皮质相接。

尖:

肾乳头,突入肾盏)。

24.试述肾单位的组成,各部分的分布。

1.肾小体(肾小球)

(1)血管球

血管系膜:

系膜基质、球内系膜细胞。

合成基膜和基质,吞噬,维持基膜通透性,参与基膜更新。

(2)肾小囊:

双层上皮囊

1)脏层:

足细胞(初级突起、次级突起、裂孔、裂孔膜、微丝);2)壁层:

单层扁平上皮

(3)肾小囊腔

2.肾小管(单层上皮性小管)

连接肾小囊和集合管,重吸收原尿中大部分成分、排泄某些物质,分:

①近端小管:

最长、粗

近曲小管:

LM:

单层立方上皮,细胞界限不清,核大而圆,胞质嗜酸性,腔面有刷状缘,基部有纵纹。

EM:

游离面大量密集的微绒毛,微绒毛基部形成小管或小泡;侧面有侧突;细胞基部有发达的质膜内褶、线粒体、钠泵。

近端小管直部:

结构似曲部,细胞较矮,微绒毛、侧突、质膜内褶不发达。

②细段:

管腔小,单层扁平上皮,有利于水和离子通过。

③远端小管

远端小管直部:

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分界清楚,色浅,腔大、规则,无刷状缘,基部质膜内褶发达,钠泵丰富。

远曲小管:

结构似远端小管直部。

25.试述肾小体的结构原尿形成过程(滤过膜)。

滤过膜(滤过屏障):

选择性透过血浆成分(分子量7万以下的物质,如葡萄糖、多肽、尿素、电解质和水等),形成原尿。

180升/24小时

1.肾小体(肾小球)的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