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古代西亚各国文本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92194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古代西亚各国文本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三章古代西亚各国文本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三章古代西亚各国文本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三章古代西亚各国文本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三章古代西亚各国文本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古代西亚各国文本文档格式.docx

《第三章古代西亚各国文本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古代西亚各国文本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古代西亚各国文本文档格式.docx

还有全部藏书的目录。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两河流域南部进行了系统的大规模的发掘工作。

一些最古老的城市如拉格什、尼普尔、乌尔、巴比伦以及近邻地区的古埃兰首都苏撒等遗址。

第一节苏美尔·

阿卡德各城邦的建立及其统一

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民族

两河: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发源于今土耳其亚美尼亚高原的托鲁斯山脉,注入波斯湾。

两河流域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古代希腊人称它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河间之地。

(伊拉克)北部约以摩苏尔为中心,古代称亚述;

南部约从巴格达至波斯湾,叫巴比伦尼亚。

巴比伦尼亚北部叫阿卡德;

南部叫苏美尔。

两河每年泛滥(从三月至七月间),为了调节水的供应,古代农业居民必须排涝蓄水,进行人工灌溉。

两河流域最早的居民是谁?

尚无定论。

旧石器时代,北部就有人居住。

公元前五、四千年代,南部地区的主要居民是苏美尔人。

公元前三千年代初,游牧的塞姆族人(即闪族)从叙利亚进入巴比伦尼亚,被称为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融合。

公元前三千年代至二千年代在巴比伦尼亚四周,有亚述人(塞姆族)、苏巴里人、胡里特人;

东面:

库提人、加喜特人;

伊朗西南河谷地带住着的埃兰人;

西边阿摩利人、阿拉米亚人、迦南人、希伯来人等。

苏美尔城市国家的产生(第三阶段最重要)

1,约在公元前七千年,在今伊拉克北部伊尔库斯坦山地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

2,到公元前五至四千年代,南部苏美尔地区的发展逐渐超过了北部,在这里产生了最早的苏美尔文明。

3,公元前五千年代后期,苏美尔人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

到公元前三千年代初期,是苏美尔氏族制度解体、国家形成时期。

在第三阶段中大体可分为三个文化期:

埃利都·

欧贝特文化期(约公元前4300——3500年)

乌鲁克文化期(公元前3500——3100年)和

捷姆迭特·

那色文化期(公元前3100——2700年)。

欧贝特时期:

1,开始使用铜器工具

2,并兴建了最原始的城市和最早的塔庙。

3,居民的住房:

泥砖建筑和芦苇建筑,(贫富分化)。

4,父系家长(或军事首领)的权势已经出现(埃利都发掘出的陶制男像,右手执一棍棒,上附泥丸)。

 

乌鲁克文化期

1,大批的铜器和轮制陶器

2,出现了一千五百多个象形文字符号

3,还出现了巨大的石造的塔庙建筑物,面积达二千四百平方米。

乌鲁克石膏瓶上描绘生动的献祭场面。

那色文化期

1,农作物有大麦和小麦;

家畜有山羊、绵羊、牛和驴等;

手工业以冶金和制陶。

2,商业发达,许多粮、油、酒等容器的盖上,留有标记私人财产的平面和圆柱形的图章。

3,这时期开始使用轮车、木船等运输工具

4,应用十进位与六十进位的计算制度。

5,这个时期出土的经济文献中,奴隶已经出现,女奴称“姆鲁斯库尔”,(外邦女人),男奴称“尼塔库尔”,(外邦的男人)。

6,苏美尔楔形文字产生。

乌鲁克文化和捷姆迭特·

那色文化时期是城市国家形成时期,反映在这一时期所建造的宏伟的神庙遗址。

苏美尔各城邦从苏美尔城邦的开始产生到公元前2371年统一的阿卡德王国的兴起,在巴比伦尼亚地区先后出现了几十个城市国家(城邦),其中主要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温玛、拉格什、尼普尔和基什等。

苏美尔城邦的特征:

1,由几个农村公社围绕一个中心城市所组成,地不过百里,人不过数万。

2,城市的中心建筑物是神庙。

3,城邦首脑(称帕达西、恩西、恩、卢伽尔(霸主?

)),最高行政长官、最高祭司、军事统帅。

4,国家管理机构保留有长老会和民众会这两个民主机构。

5,各城邦的政体不完全一样,如乌鲁克民众会的作用较大,而拉格什长老会则拥有较大权。

6,神庙经济(土地占有量为三分之一或一半)。

三类:

(1)神庙公用地(教材:

祭田),由神庙所属人员(奴隶或者丧失公民权、神庙依附者)为神庙公用而共同耕种的土地;

(2)神庙份地(教材:

口粮田、职田、服役份地),以服务为条件,分配给神庙服役人员的份地;

(3)神庙出租地,即出租给佃户(大都是神庙的服役人员)耕种,收取地租(约占收成的三分之一至六分之一)的土地。

谷物或者货币。

神庙土地不能买卖。

7,其余均为农村公社的土地,分配给各个家族,可以买卖。

村社农民必须向国家纳税、服徭役(修建寺庙、宫殿和水利工程)。

由于神庙、王室和贵族的剥削和侵占,村社土地日渐缩小。

失地和无地的农民,不得不投身神庙,成为神庙的依附者——“古鲁什”。

8,苏美尔各城邦奴隶(包括神庙奴隶和私人权隶)的数量较大。

如拉格什人口约十二、三万,其中四分之一是奴隶。

乌鲁卡吉那的改革

原因:

在苏美尔城邦发展过程中,拉格什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特别尖锐。

拉格什的卢伽尔安达(约公元前2384——2378年)独断专行,欺压平民,同时也侵犯了神庙的经济利益,迫使拉格什郊外神庙向国家纳税。

平民和下层祭司推翻了卢伽尔安达的统治,拥立乌鲁卡吉那为王。

内容:

乌鲁卡吉那在位的七年(前2378——2371年),在平民的支持下进行改革:

(特点:

减轻对平民的压迫,废止国家对社会下层的税收)

撤销遍布全国的监督和税吏;

减轻死者家属所付的丧葬费;

保护普通士兵的财物;

恢复神庙财产并废除神庙的纳税义务;

禁止以人身保证作为借贷条件;

禁止官员用低价强买平民的房屋、牲畜;

禁止侵犯别人的住宅;

禁止劫掠、残杀和欺凌孤寡等。

结果:

乌鲁卡吉那的改革打击了贵族寡头势力,满足了平民的某些要求,恢复并扩大了一些公民权力,使全国公民人数增加十倍。

神庙依附农民“古鲁什”的境遇得到明显的改善。

但这些改革并没有使得拉格什兴盛起来,在乌鲁卡吉那在位的第八年,拉格什被温玛和乌鲁克的联军所灭。

温玛称霸苏美尔的时候,北部一个新兴的奴隶制城邦——阿卡德。

阿卡德王国之兴亡

阿卡德城位于巴比伦尼亚北部(约今巴格达以北)。

发展过程:

1,公元前2371年,萨尔贡一世(约公元前2371——2316年)征服阿卡德地区,建立了统一的阿卡德国家。

后来征服了苏美尔诸城邦,第一次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地区。

2,萨尔贡还征服了埃兰(今伊朗库齐斯坦地方),并用兵于小亚东部、叙利亚、阿拉伯半岛东岸一些地方。

自称为“天下四方之王”或“大地之王”。

3,纳拉姆·

辛统治时期(约前2291——2255年),再度扩张势力,并自称为“天下四方之王”、“神圣的纳拉姆辛、阿卡德的强大的神”。

开始神化王权。

4,纳拉姆·

辛死后,王位三年内更迭四次,阿卡德王国迅速走向衰落:

公元前2230年,东北部山区的库提人侵入两河流域,灭亡阿卡德王国,统治南部两河流域近一个世纪。

萨尔贡对国家建设:

1,萨尔贡建立了两河流域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

2,统一了度量衡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在乌尔、埃什努那发现有印度河文明的印章,证明这时对外贸易远达印度河流域。

3,萨尔贡不断出兵镇压苏美尔各邦的反抗,打击了地方旧贵族的势力,逐渐形成了依附于国王的新的军事官僚贵族集团。

但是也引起苏美尔各邦的不满。

也因连年征战,加重了阿卡德人的负担。

萨尔贡统治时期,国内爆发了有众多平民参加的大规模起义。

乌尔第三王朝

建立过程

1,库提人在苏美尔地区的统治较弱,苏美尔各邦乘机逐渐复兴。

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拉格什的帕达西用大量贡物贿取独立,建立了稳定了社会秩序,发展了经济和文化。

2,于此同时,乌鲁克和乌尔等城邦也在积蓄力量。

约在前2120年,乌鲁克人起来赶走了库提人。

3,乌尔城邦兴起,取代乌鲁克人,统一了南部两河流域,史称乌尔第三王朝。

王初的开创者为乌尔纳姆,共传五代(约前2113——2006年)。

乌尔时期,南部两河流域社会经济的进展:

1,政治:

中央集权制近一步强化。

国王的权力高于一切(权力包括:

任命官吏,统帅军队,控制法庭,集军、政和司法权力了一身,并且被神化)。

原先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地方统治者(帕达西),须听从国王调遣。

地方贵族势力受到严重削。

2,乌尔第三王朝的创立者乌尔纳姆制定了成文法典——《乌尔纳姆法典》(现只有几条残片)。

对奴隶制和私有制予以保护。

在法典序言中,提到禁止欺凌孤儿寡妇,不许富者虐待贫者。

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社会贫富分化情况。

3,经济方面,国家规定了粮、油、羊毛、盐和铜等重要商品的价格,这也说明当时中央集权的强化程度。

4,奴隶劳动者有两种,战俘奴隶和(由过去的公社成员演变为半自由民身份(近似奴隶)的依附者)古鲁什。

古鲁什的境遇较前者略好一些,但也和战俘奴隶一样被编成劳动队,在监督下进行生产。

乌尔王室庄园的战俘奴隶可达一千人,而古鲁什大约二千多人。

5,奴隶制经济主要体现在王室奴隶制经济发展方面。

特点:

a,王室庄园规模大,占有全国五分之三的土地。

包括农庄、牧场、种植园和各种作坊。

全国各地的神庙经济多为王室经济所吞并。

b,王室庄园从中央到地方有严密的经济管理机构,拥有众多的行政管理人、监督和书吏,据温玛的档案材料,单是监管古鲁什劳动队的监督就有七十多人。

c,除了奴隶之外,王室农庄雇用大批的雇工。

据统计,全国十个城市的王室和寺庙经济大约需要二万一千个雇工。

6,私人奴隶制经济也有了发展,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国王、神庙和大庄园中的奴隶和私人奴隶各占全体居民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全国奴隶的总数约占全体居民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左右。

灭亡:

自公正前二十一世纪下半期开始,乌尔第三王朝的实力下降了。

前2006年,在埃兰人和阿摩利人的夹击下,乌尔第三王朝灭亡,末帝伊比新为埃兰人所俘。

第二节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

1,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埃兰人不久退回故地,而阿摩利人居留下来。

他们接受了当地文化,并在苏美尔地区建立伊新和拉尔萨两个国家。

在伊新的北部兴起一个塞姆语人的国家——埃什努那。

此外还有西北方幼发拉底河岸上的玛里。

2,约公元前1894年,另一支阿摩利人以苏姆阿比为首领占据巴比伦城,建立古巴比伦王国第一王朝(约公元前1894——1595年)。

与此同时,两河流域北部的亚述,亦日益强盛起来。

3,到公元前十八世纪,玛里和埃什努那已屈服于亚述,伊新也日益衰落,拉尔萨又为东方的埃兰人所征服。

这时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1750年)乘机,赶走了埃兰人,征服了伊新、拉尔萨,重新统一了苏美尔·

阿卡德地区,最后又攻克了玛里,并一度占领过埃什努那和亚述城。

汉谟拉比的统治

政治:

汉谟拉比在统一巴比伦尼亚的过程中,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

总揽立法、司法、行政、军事和宗教大权,称自己为天神的后裔。

他任命中央各部大臣,委派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