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88811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

7、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奥地利弗洛伊德,研究无意识现象。

8、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强调“自我实现”。

9、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

10、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理论领域

应用领域

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心理测量学

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1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

①观察法(名解):

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②测验法(名解):

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③实验法(名解):

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④调查法(名解):

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12、观察法适用的条件:

对所研究的对象出于多种原因无法进行控制或者研究对象在控制条件下会发生质的改变或者由于道德伦理等因素不应该对之进行控制等情况下用观察法进行研究。

13、观察法的特点:

优点:

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

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实验者很难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发展,观察结果很难重复。

14、简述测验法在心理学中主要用于哪些方面的研究,有何注意事项?

研究领域:

a、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

b、用来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

c、通过对不同的人进行相同的测验,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

注意事项:

任何测验都只具有特定的功能,适用于特定的群体,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因此,使用测验法的时候,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

15、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三类变量是什么?

实验研究的三类变量:

a、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b、因变量,即反应变量,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c、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16、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各有什么特点?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两者唯一的区别在于实验条件的控制是否严格。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情境中。

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

实验情境不易控制。

实验法实验,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进行,可能获得较精确的研究结果,只是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局限性。

17、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18、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a、认识内外世界;

b、调整和控制行为;

c、直接应用在实际行为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一、二、四节是重点)

1、意识(名解):

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意识活动的内容(选择):

a、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b、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c、对自身的觉知。

3、意识的状态:

在正常条件下,意识具有以下几个状态:

①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人的主要状态);

②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③白日梦状态;

④睡眠状态。

除了以上集中正常情况下出现的意识状态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意识状态:

睡眠和心理促动药物作用下产生的意识状态两种。

4、注意(名解):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5、简述注意的特点。

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

①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

②注意的集中性。

人在注意高度集中时,除了对目标物之外,对自己周围的其他事物就会变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

指向的范围广泛而不集中时,则整个强度就降低。

6、注意的功能(多选):

a、选择功能b、维持功能c、调解功能

7、注意与意识的关系(了解P26):

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进而产生意识。

其实,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8、注意的种类(从目的和努力程度这两方面来区分):

①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通常是突然间的注意)。

②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年纪小的孩子随意注意能维持的时间很短)。

③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如一边打毛衣,一边聊天;

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9、生物节律(名解):

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同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10、日节律在人和动物的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飞行时差是最明显的实例。

11、睡眠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个活动。

12、意识不同状态下的脑电波形态

脑电波状态

频率(cps)

典型意识形态

β

13~24

正常清醒状态,思考,灵敏地解决问题

α

8~12

深度放松,脑内空白,冥想状态(睡眠的第一阶段)

θ

4~7

轻度睡眠(第二阶段:

轻睡期)

δ

2~4

深度睡眠(第三四五阶段:

沉睡期、REM阶段)

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称为“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此时处于深度睡眠。

快速眼动睡眠结束后,再循环到轻睡期,一个晚上一般要经历4~6次这样的循环。

13、失眠的分类:

①情境性失眠。

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

②假性失眠,睡眠时间、睡眠质量每人都有差异,这种失眠是人的错觉,不是真的失眠。

③失律性失眠,生活程序改变引起。

④药物性失眠,睡前喝了咖啡、茶、可乐等饮料,导致精神兴奋而失眠。

14、梦是睡眠中的一种特异现象。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

无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觉察到,如:

恋父、恋母情结,大多在梦中反映。

15、梦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具有自我中心性;

第二,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

第三,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16、催眠(名解):

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

场独立型的人不易受暗示,女性较男性容易受暗示。

17、催眠诱导(名解):

是指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18、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简答的可能性较大):

①感觉麻痹;

②感觉扭曲和幻觉;

③解除抑制,如当众脱衣行为;

④对催眠体验的记忆消失,最常见的是告诉被试者他将不记得当时发生的一切。

19、催眠理论(了解):

①催眠是角色扮演。

②催眠是意识的分离。

20、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有些药物在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这类药物称为心理促动药物,主要有镇静剂、兴奋剂和迷幻剂三种。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重点章)

1、感觉(名解):

感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超感知觉(名解):

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也称“第六感觉”,简称ESP。

3、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远距离感觉(视觉和听觉)、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和皮肤觉—皮肤觉又可细分为触觉、温度觉和痛觉)、内部感觉(饥、渴、胃痛等)。

4、感觉产生的过程:

第一步是收集信息;

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

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忠,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

第四步是感觉产生。

5、感受性(名解):

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6、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7、感觉阈限(名解):

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8、绝对感觉阈限(名解):

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9、差别感觉阈限(名解):

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别的觉察能力。

(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差别感觉阈限越低。

10、最小可觉差(名解):

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11、视觉刺激:

即可见光,其波长在400-750毫微米之间。

12、感觉适应(名解):

是指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

如: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是指嗅觉适应降低。

13、基本的视觉现象有视觉适应和色觉两种。

视觉适应最常见的有明适应(也称光适应,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从暗处到明处)和暗适应(对光的感受性提高的变化现象,从明处到暗处)。

14、色觉是由不同波长引起的,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指各种颜色,如红色、绿色等,其中黑、白、灰系列的颜色称无色彩或中和色,一般认为它们不具色调)、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在一个颜色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越强,表现出色调越纯,该颜色的饱和度越大)和亮度(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白色亮度最大)。

15、视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最主要的感光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