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59730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题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题Word文档格式.docx

B、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C、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陈子昂、骆宾王

D、明初三大家:

宋濂、刘基、王夫之

4

教学契诃夫《变色龙》,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讽刺小说比较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A、夏目漱石《我是猫》

B、都德《最后一课》

C、欧·

亨利《麦琪的礼物》

D、阿西莫夫《基地》

5

学习《爱莲说》,学生对虚词“之”进行整理,下列语句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A、孔子云:

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

愚公移山》)

C、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D、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战国策·

唐雎不辱使命》)

6

讲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中“面”的用法,教师使用其他同样包含该用法的语句进行比较,下列不适合的是( 

A、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D、狐鸣呼曰:

“大楚兴,陈胜王。

”(司马迁《陈涉世家》)

7

教师准备结合例子为学生讲解“选择复句”的特点,下列适合选用的是( 

A、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B、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C、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D、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还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8

教学“活动·

探究”新闻单元,教师根据单元提示和选文特点确定活动目标,下列不适合的是( 

)。

A、联系历史背景分析课文的社会价值

B、通过比较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

C、揣摩作者隐含在事件中的态度倾向

D、通过想象尝试常见新闻体裁的写作

9

学习《湖心亭看雪》,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把“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三个“与”字去掉,与原文进行对比阅读,下列对该环节的评析正确的是( 

A、有助于学生理解叠词“与”产生的表达效果

B、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文语言简洁的特色

C、有助于学生品味天地相融浑然一体的意境

D、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提高古诗文背诵效率

10

学习《艾青诗选》,教师结合全书内容指导阅读方法,下列做法不适合的是( 

A、鉴赏关键意象,把握情感基调

B、结合创作背景,分析作品主题

C、感悟诗歌意境,体会人生哲理

D、品味语言格律,归纳艺术手法

(一)

阅读某教师名著导读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语文教材编者将鲁迅《朝花夕拾》放在七年级上册,编写意图很明确:

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

我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通过回顾课文内容和主题,逐渐过渡到整本书的阅读。

阅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基于鲁迅“爱憎不相离”的复杂情感,梳理鲁迅与书中各个人物的相互关系,分析他们的个性特征以及对鲁迅人生的成长的影响。

我设计了一项写作任务:

任选其中一个人物,以鲁迅的口吻给他(她)写一封信,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11

对上述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查阅内容简介是消除学生与经典膈膜的主要方法

B、活动安排体现了以点带面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

C、梳理人物关系是为了归纳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D、写作任务是为了引导学生把握鲁迅的语言风格

(二)

阅读某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结合传统节日组织了一次口语交际教学活动。

在中秋节到来之前,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

然后,要求所有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写一段关于中秋节的短文,在课堂上朗读出来,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更充分地认识中秋节。

12

对上述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学活动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交际应对能力

B、朗读环节没有体现口语交际的交互性特点

C、资料整理不是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必要条件

D、教学活动没有创设联系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三)

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写景单元阅读教学结束后,我采取层层推进的写作教学策略组织了学习活动。

第一节课,我安排学生自由写作,了解他们在景物描写能力方面的现状。

然后批改学生随笔,梳理出学生的共性问题,并结合日常教学情况分析原因。

第二节课,我首先呈现学生随笔写作存在的问题,然后回顾阅读课所学的写景方法。

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这些方法及其作用,并运用这些方法完成一篇写景文章。

从第二次写作情况来看,学生的景物描写能力得到一定提升。

13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学策略体现了基于单元的整体设计理念

B、随笔存在的共性问题在第二次写作中都得到解决

C、读写结合有助于学生将写景方法迁移到写作之中

D、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读写知识

(四)

阅读某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师1:

自读课文设置旁批是这套语文教材的创新点之一。

旁批最基本的作用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点和辅助,值得我们好好利用。

教师2:

在我看来,教材的旁批有多种类型。

有的针对课文精彩之处进行点评,有的提示阅读课文的方法,有的针对文章重难点提出问题。

各有各的价值。

教师3:

对,我觉得旁批能够启发学生多角度阅读课文,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借助旁批阅读课文的情况,更为准确地定位学情。

教师4:

咱们可以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进一步研读文本,明确教学重难点,参考旁批中适合选用的评点或问题,对教学进行优化整合,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任务,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14

对上述备课记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旁批属于教材编排体系中的练习系统

B、借助旁批能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C、了解旁批使用情况能够全面把握学情

D、依照旁批设计问题是备课的主要途径

(五)

阅读关于综合性学习教学的研究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评价的内容和要点。

其次,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分析活动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

最后,还要关注学生处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把活动中的语文要素用评分量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借用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评价表”,也可以自主设计评价量表;

采用教师评价、小组互评以及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

不论采用哪种策略,都要注重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提升语文素养。

15

对上述研究论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学目标是教师制定评价量表的出发点

B、定量评价是考察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方式

C、评价应侧重考察学生综合性学习的结果

D、评价应当关注语文要素在活动中的体现

二、案例分析题。

本大题共4小题,第16、17题共20分,第18题8分,第19题12分,共40分

(六)

案例:

阅读某教师教学《怀疑与学问》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17题。

师:

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最后一段。

(PPT显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同学们,“常常”这个词能不能删去?

生:

不能,不是一次怀疑,是逐步递进的。

“常常”不是递进,“常常”是反复地去做一件事。

再来看看,“常常”后边有几个动词?

“怀疑”“辩论”“评判”“修正”。

那这四个动词之间的顺序能不能打乱?

不能。

先怀疑,之后才能辩论、评判、修正。

对,四个动词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都是前者是基础,慢慢到最后才有了修正的学说。

作者希望我们每个人在做学问、读书、研究别人的学问的时候,都要学会怀疑,是不是?

同学们,写文章的人希望我们学会怀疑,他们的文章有没有让我们产生怀疑的地方呢?

让我们看最后一段,有没有哪个词说得不严密?

一起来读读。

(PPT显示)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你也怀疑一下,这里有没有哪个词,你觉得说得太绝对了,说说看。

都是这样起来的。

“都是这样起来的”,哪个词你觉得有问题?

“都是”,太绝对了。

可以举个例子吗?

有没有学说、发明,跟怀疑没关系,不是怀疑出来的?

想想看,生活中有没有?

你有没有找出来?

我听过一个故事。

鲁班有一次上山,腿被草划破了,他仔细看了一下,叶子的形状是锯齿状,于是发明了锯子。

这跟怀疑没关系,跟他突然的机遇有关系。

因此,只要找到一个不是这样的,就可以把这句话给推翻。

那这句话应该怎么改?

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大多是这样起来的。

“大多是这样起来的”,这样说就严密了。

16

请分析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论证的严密性。

(10分)

17

请评析教师让学生“举个例子”这一教学环节的作用。

(七)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8-19题。

①秋天来了。

②高远的蓝天下,赤橙黄绿,那是秋天写不尽的诗情画意啊!

③看,那是高粱红了,一片火焰般的红海,放眼望去,引人遐想:

天上晚霞迷人的红是这地上高粱渲染的吧?

采一簇这绚丽的红,大笔一挥,便有了这秋的红霞。

秋风拂过树梢,银杏叶像一把把小扇子,有的深绿,有的黄绿相间,有的金黄。

风过,叶子像蝴蝶一样飞舞飘落,好看极了。

④听,那长空里雁群引颈长鸣,唱响粗犷的曲子,整整齐齐地排成一字,排成人字,时而清远流长,时而短促有力,声声鸣叫,回荡在广袤苍穹里。

听,那秋夜里草丛中蟋蟀的此起比伏的吟唱,你若摒息静听,有高音,有中音,有独唱,有合唱。

秋天是属于大雁,属于蟋蟀的季节。

⑤风里总是带着芳香,淡淡的,忽远忽近。

那是桂花的味道,橘黄的丹桂,淡黄的金桂,米白的银桂,一树树,一簇簇,枝繁叶茂。

悠悠花香飘荡在秋风里,在人们的心田荡漾、酝酿,沁人心睥。

⑥秋天,是喜上眉梢。

且不说地里绿绿的大白菜,橙黄的胡萝卜;

也不说满架紫色的葡萄,高树上橘红的柿子;

单是林子里的枣树,满树的红,就给人无限喜悦。

小孩儿结伴拿着竹竿去打枣,说来可有趣,一个在打,其他几个拿着小筐在下面接,不时还拣一个塞嘴里。

鼓起的脸颊,仰着的小脑袋,亮晶晶的眼神,是那样的可爱。

田野里,最显眼的莫过于水稻了,层层叠叠的,金黄的色彩蔓延到山的那边。

一串串稻穗十分饱实,它们的头都垂得很低,望着根部,也许是在诉说着感激吧。

⑦“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啊,不论南方北方,都是甜美的。

⑧我喜欢秋天。

18

问题:

请从④⑤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8分)

19

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